中学生品德教育的难点

如题所述

中学生品德教育的难点如下

功利主义:致力于“何以为生”,而放弃“为何而生”的崇高理想信念

功利主义德育观有个人功利主义和社会功利主义两种表现。个人功利主义把道德教育看作实现个人某种功利主义目的的工具,社会功利主义把道德教育理解为解决各种社会现实问题的“灵丹妙药”。

虽然这也是培养人,但忽视了道德行为主体自身的素质、修养以及价值实现,因而道德教育成了无“关怀”的教育、无“爱”的教育,甚至无“人”的教育。它的表现极为复杂,既可以表现为教育目的上的功利主义,也可以表现为教育内容上的功利主义,还可以表现为教育手段上的功利主义。

道德教育的功利性还表现在整个教育中的科学主义教育主导一切的倾向。杨东平认为,教育中的科学主义趋向,使之片面的功利主义导致教育价值的失衡,在教育结构、教育内容等方面只重视自然科学教育,造成教育教化功能的削弱和人文内涵的流失和遮蔽,从而影响教育宗旨和教育功能的全面实现。

道德教育的功利主义也表现在,道德教育的控制性信念,把道德教育看作对学生的不良思想、不良行为进行控制。其所采取的办法就是,控制信息,控制行为,控制思想。这种控制本身是教育者的功利主义表现。它表现为利用道德教育为教育控制者的利益服务,而不是为学生的成人服务。

知性主义:有道德知识,而缺失行为美德,既不能“内化于心”,也不能“外化于行”

知性主义的道德教育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把道德教育变成知识教育,认为道德教育就是把道德规范作为知识让学生掌握,通过认识行为规范来规范行为,因此德育就是道德知识的教育。所谓的说服教育就是道德知识教育的一种表现。

另一方面表现在把书本知识当作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唯一途径。现在青少年的德育手段太单一,除了书本还是书本,科学知识教育是书本,道德教育还是书本。

规训主义:成功与失败均造成对人的践踏与伤害

规训的德育实质上就是把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教条化之后,严格地要求学生,一旦违背了要求,就强制性惩罚甚至体罚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

现在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对儿童学生的规训,一方面通过时间空间和活动设计对学生进行控制与规训,“越来越精致化、全面化与隐蔽化”;另一方面通过各种现代手段对“儿童的行为规范行为的量化与可视化”进行精确计算与显示、评估、标识,以及每个人的被规训程度,以裁决每个学生,形成严密的制度及操作流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