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四不立,立后家人泣”,哪四种情况不能立碑?立碑有啥讲究

如题所述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正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父母赋予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并用一生来养育子女,不求回报,无私奉献。
因此,父母的爱,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爱。
关于这一点,任何人都无力反驳。
在老祖宗看来,就连身体上的皮肤和头发,都不能自己做主轻易去毁伤的,因为这样做了,就很明显的表现出不孝顺的迹象了。
因此,古人对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是十分爱护的。
相较之下,如今很多年轻人因为感情或者其他原因,轻易的就放弃生命,老祖宗在珍爱生命和“孝道”之间,是做得很好的,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关于传承千百年的孝道,还有很多哲理化的语句,比如“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效率和及时性,特别是对于父母,不要等到他们都老得走不动路了,才想起来应该好好孝敬他们。
再比如:“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正所谓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
虽然话说得很粗糙,但道理是很耐人寻味的。
生前表达孝道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并且可以亲眼看到父母和先辈们的音容笑貌。
但当他们离开这个世界之后,再想要表达我们的孝心,就只能通过上坟和扫墓的方式来表达了。
老祖宗讲究“落叶归根”,更愿意“入土为安”。
无论身处何方,行将就木的时候,都想回到故乡,与先辈们一起长眠地下,庇佑子孙后代。
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先辈们离世之后,会按照当地的规矩下葬,并且还会立墓碑,以示孝道和怀念,也表示家族兴旺,因为墓碑上不仅会写明逝者的信息,还会写下后代子孙的情况,让其他人知道,这是一个有家族血脉传承的坟墓。
但在立墓碑这件事情上,还有诸多讲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立碑的。
民间有俗语:“墓碑四不立,立后家人泣”,究竟是哪四种情况不能立碑呢?立墓碑又有什么讲究呢?
第一种不能立墓碑的情况是:新坟三年之内不能立墓碑。
关于这种说法,有以下三个原因,且听细细道来。
原因一,“守孝三年”。
按照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家中父母离世后,子女要在家中为之守孝三年时间。
在这三年时间里,守孝的人不能穿艳丽的衣服,不能有任何娱乐活动,更不能行嫁娶之事,基本上整个人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以此来表达内心的哀思和不舍。
之所以把时间规定为“三年”,这是因为人类幼崽基本上要到三岁的时候,才能独立行走,而在此之前,需要父母时时刻刻进行看护和哺育。
父母为子女付出了这“与世隔离”般的三年时光,当他们离世后,子女也以同样的方式来进行回报,意为“如事生”。
如果这段时间内立碑,也就无法做到真正的“如事生”了。
原因二,在埋葬父母先辈们的时候,都会请专业的人选一个“风水”绝佳的地方下葬,希望在这块宝地上,能够给先辈们一种最大程度上的报恩,并且也希望先辈们能够继续庇佑后代子孙。
三年时间,正好用来验证入土为安之地是否是真的风水宝地。
如果是,这三年时间内,家族定会兴旺发达。
如果祸事不断,那就要毫不犹豫的迁坟,因此三年之内是不能立碑的。
原因三,新坟土质松软,墓碑容易发生倾斜,甚至倒塌。
在三点原因中,这一点算是比较有科学依据的,前两点都是传统文化沉淀下来的理由。
因为新修的坟墓会把周围的土质都挖得松软了,如果这个时候把重达几百斤的墓碑立上去,极易发生倾斜,甚至直接倒了的现象。
很显然,这是家人不被允许的,这也是十分不吉利的现象,所以等待三年时间,让坟墓周边的土质都墩实之后,再去立碑,就很稳当了。
第二种不能立墓碑的情况是:夭折早殇之人。
在老祖宗的观念里,这种情况下失去生命的人,甚至都不能进祖坟,更不要说立墓碑了。
此种情况多指未成年人因为某种原因而离世,因为他们都还没有成家,没有后代子嗣。
在古人的认知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也是为什么不能进祖坟的原因之一了,不过现在看来,这样的规定有些太偏激了。
第三种不能立墓碑的情况是:意外横死之人或自杀之人。
因为是非自然死亡,对于家庭而言,这是难以启齿的,特别是自寻短见的情况,甚至让家族蒙羞,别说立墓碑了,这种情况也是很难进祖坟的。
不过要强调一点,这里说的情况,是指寻常人家,在正常生活中发生的非自然死亡事件。
为报效祖国而战死沙场的将士们不能混为一谈,毕竟这些传统文化习俗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地域性。
第四种不能立墓碑的情况是:无后之人。
特别是在农村,有很多“五保户”,他们就是终身未娶或者未嫁的人,自然也就没有后代子嗣。
生前基本上过得很孤苦,大部分依靠救济过日子,死后也是村子里自发组织处理后事,了却一生。
这样的人,是不能立墓碑的。
因为立碑也毫无意义,因为并没有人来祭祀他们,倒不如入土之后落个清静更好。
结语
对于俗语“墓碑四不立,立后家人泣”,看了以上的解释,是否你又有了全新的认知呢?老祖宗用简洁的话语来表达不能立墓碑的四种情况,并以“立后家人泣”来总结,表达不能立碑的原因。
试想一下,在旧社会中,条条框框太多。
如果违背习俗去立碑,势必会受到周围人的冷漠和鄙视,“不合群”的结局都不会太好,弄得家人整日哭泣,并非逝者所愿。
但站在现代科学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显然有些站不住脚。
但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后代子孙理应尊重。
与此同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正确的做法。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