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如题所述

过年的风俗汇总如下

1、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2、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3、吃饺子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2
贴年红,即是贴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贴年红”。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称为贴年红。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1.门神: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2.春联:即对联,亦名“门对”、“联对”、“桃符”等。一说春联来源于桃符;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3.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4.窗花: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5.吊钱:贴吊钱的历史由来已久,因名称中带有“钱”字,把它们挂在门前檐下,预示着新的一年中财源会滚滚而来。

6.“福”字:每逢新春佳节,有的地方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7.横批:横批是指同对联相配的横幅,一般仅用于少数有此必要的楹联。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作用。

年夜饭

春节习俗
年夜饭,是年节习俗之一,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年年有余)、蚝豉(寓好市)、发菜(寓发财)、腐竹(寓富足)、莲藕(寓聪明)、生菜(寓生财)、生蒜(寓会计算)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压岁钱

压岁钱(在广东叫做“俾利是”),春节习俗之一。压岁钱是由长辈派发给晚辈的,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守岁

守岁,又称照虚耗、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是中国民间的年俗活动之一。新年前夕夜晚守岁,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全家团聚,迎接新岁到来;除夕夜遍燃灯烛通宵不灭,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古时南北风俗各异,有的地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即通宵守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6]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22
习俗有哪些

在除夕的时候是存在有不少习俗的,首先除夕的时候吃的年夜饭,也被叫做是团圆饭,这是除夕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必须要做的。而且祭祀祖先也是属于除夕中的一件大事。在除夕的时候很多人家里都会准备好丰厚的饭菜,然后点燃香烛,之后家长就要率领子孙们进行叩拜的活动。而且在有些地方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等到了大年三十傍晚时分的时候,这时候会选择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同时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一起进行祭祀的仪式,之后才能开始吃年夜饭。

除夕的时候压岁钱也是很重要的,希望可以通过压岁钱给人民带来吉祥如意,主要还是为了能够讨一个红红火火的彩头。

在除夕的时候,夜守岁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习俗,在传说中,守岁是为了防止独角兽侵害而进行的活动,因为独角兽最怕的就是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说在除夕夜的时候,人民会选择穿上红衣、点上红灯,还要贴红纸、放烟花炮竹,在除夕的时候选择焚香祈祷,彻夜不眠,所以说就有了守岁的习俗。

除夕的时候还会有贴福字的传统,这是中国民间历史非常悠久的一项风俗了。而且在春节的时候不少人会选择贴上“福”字,福字上是寄托了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这实际上也是我们对美好未来的一个祝愿。

而且在除夕的时候,中国民间是有着“开门爆竹”的说法。也就是说在新的一年到来的时候,这时候需要家家户户开门的时候,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选择燃放爆竹,通过哔哔叭叭的爆竹声来起到除旧迎新的目的。而且这一习俗的起源也是很早的,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存在了。而且放爆竹的时候,是可以帮助我们创造出喜庆热闹气氛的,是属于节日中的一种娱乐活动,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的感觉。

除夕是过年吗

除夕实际上并不是过年,过年的意思值得是春节。而在春节前一天才是除夕。

除夕和春节有什么区别

对于除夕和春节之间的区别来说,首先如果说的是广义的春节,那么是包括正月和除夕的,所以说在这样的春节说法下,过年、大年三十、大年夜、除夕实际上指的都是同一天了。如果是属于特定意义下的春节,那么指的就是大年初一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农历新年第一天了。

除夕的禁忌有哪些

除夕的时候是有一些禁忌存在的,这些事情是不适合我们去做的,首先除夕的时候不能汲水,尤其是家里有水井的人家,需要在除夕黄昏之前,给水井上加上一个木盖,同时还要供奉糕点,之后再焚香拜祭,三天之后才可以开盖取水。

除夕的时候不能倒污水、倒垃圾,如果说我们在除夕的时候随意的倒污水、垃圾,同时乱丢杂物,随地便溺,那么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的身上,这时候如果说神灵恼怒来看,那么就会降祸到人体身上。

同时除夕的时候是不能过早睡觉的,因为除夕的时候需要守岁,而这指的就是在除夕的时候不去睡觉,通过熬夜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第3个回答  2020-11-22
过新年年夜饭是重点,在古代,皇家也不例外。过年是对于皇帝也说意义深刻。
古代的皇帝是怎么过年的呢?皇帝过年又是吃什么呢?现在就拿清朝为例看看古代皇帝的年节是怎么过的!
自周礼设立以来,发展到了清代已经是一项非常完备的礼制体系了。清朝时期有三大节,分别是万寿节、冬至、元旦三节。在清朝的《五礼通考》中说“盖以元正者一岁之始,冬至者一阳之始,圣节者人君之始”。清朝时期,认为元旦是新气象的开始;冬至则是阳气诞生的开始;万寿节则是人君之始。所将其定为“三大节”。
在清朝宫廷活动中,过节是属于一种礼仪内容。在清朝的宫廷中,每年都会准备这三节的庆祝仪式。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万寿节指的是皇帝的生日,在清朝太皇太后、皇太后的生日称之为圣寿节,皇后和贵妃的生日则是叫做千秋节。
万寿节从唐朝时期就开始了,唐玄宗时期称之为“千秋节”,但是在唐朝时期并没有将皇帝生日作为节日的名称而固定下来。宋代时期,皇帝的生日称之为“长春节”、“寿圣节”,并且各种礼节也比较完备,甚至是其中的细节可以称之为是繁琐。到了元代的时候,皇帝的生日已经成为是一种朝廷的“大朝仪”。
在清康熙五十二年时候的万寿节最为隆重,除了原本正常的典礼之外,还另外举行了千叟宴。

古人说: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是黑夜最长的一天,古人又将其称之为“长至”,冬至日以后,黑夜的日子开始慢慢的缩短。
古人十分重视冬至这一天,将这一天视为是另一个新年。到了这一天,皇帝需要亲自进行举行祭天仪式。从北宋起,便开始将冬至日看作是大的祭礼仪式,这种礼仪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元旦
元旦被定为岁首的习俗已经很久了。但具体元旦是在哪一天,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规定,原因是历代的历法都会有所不同。汉武帝时期制定的“汉历”,汉朝将汉历的正月初一定为是元旦,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了清代。而辛亥革命之后,开始使用公元历法,将阳历的一月一日定位元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元旦”,而将传统的阴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历朝历代的元旦节庆在各方面都不相同,清朝作为封建王朝中最后一个朝代,集封建礼仪之大成,与前面的几个朝代相比,清朝的封建礼仪更加复杂,其规模也更加庞大。
第4个回答  2020-11-22
腊月二十三习俗,糖瓜粘;腊月二十四习俗,扫房子;腊月二十五习俗,磨豆腐;腊月二十六习俗,去割肉;腊月二十七习俗,宰公鸡;腊月二十八习俗,把面发;腊月二十九习俗,蒸馒头;腊月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这一天就是人们所说的小年,顾名思义就是这一天正式开始过年了,二十三这一天就是正儿八经的开始,人们在这一天会置办过年需要的糖果、花生、瓜子等吃食,等到家里来客人在闲时吃的。从这天开始小孩子们是最高兴的,因为糖管够。

  腊月二十四,除尘。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打扫屋子,“尘”字和“陈”字想通,意味着陈旧的意思,这一天全家总动员意把陈旧、晦气、霉运去掉准备迎接新的一年。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这一天的习俗来源于传说,传说灶王爷上天之后会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疾苦,玉皇大帝会在二十五这一天下届查访,看看人间是不是如灶王爷所说的那样,人们在这一天就做豆腐吃豆腐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大帝的惩罚。

  腊月二十六习俗,去割肉(炖大肉)。这一天家家户户是准备过年伺候客人用的猪牛羊肉,这一天也是小编最爱的一天,因为不管走到哪一家都有肉吃,这一天肉要切大块儿,用大锅慢慢炖,在古代是没有冰箱的,炖熟的肉可以保存到正月十五左右,这一天可是家家飘香啊。

腊月二十七习俗,宰公鸡。这一天是把家里的家禽杀了备用,因为过年的饭桌上不能只有地上跑的动物,还得有能飞的,寓意着来年能飞黄腾达,当然这一天也是赶大集的好日子,家家户户在这一天会备足年货,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

  腊月二十八习俗,把面发。腊月二十七准备肉食,二十八这一天就得准备主食了,因为从前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各家商店是不开门的所以年前必须准备充足饭食,发面、准备主食的原料都是大工夫。当然现在不一样了,超市大年初二就开门了,甚至过年都不会关门。

  腊月二十九习俗,蒸馒头。这一天是把昨天发的面蒸馒头,越多越好,这是为了给年后要来的客人准备主食,有的大户人家客人多,可能在二十八号这一天就开始蒸馒头了。

  腊月三十晚上,熬一宿。这一天是最重要的一天,从早到晚都在忙,早上起来准备包饺子的面,饺子馅,年夜饭需要的菜品。家里的男人准备着贴春联,放鞭炮,贴福字,写牌位,太阳下山之后还要去上坟(在有的地区会把已故的人请回家里过年),年三十晚上称之为守岁,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小孩子们放鞭炮,一直等到过了十二点,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大年初一,扭一扭。大年初一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起的很早,早早吃完饭,天一亮就开始挨家挨户的去拜年,全国各地的百年习俗不一样,在小编的老家是挨家挨户去给老人拜年,跟在父辈的后面,进门跟着磕头。这个时候妇女是不让出门的,得等到老爷们们拜年拜的差不多了才轮到妇女们出动,妇女不像那人们一样,她们只去自己家里的老人那,别人家不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