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李舜臣齐名,七十岁殒命沙场,是哪个大明抗倭英雄?

如题所述

邓子龙,民族英雄,明代抗倭将领,1528年出生于江西丰城,表字武桥,号大千,别号虎冠道人,他三十岁时中过武举。明代中期,江西地区贼寇横行,劫掠村坊,洗劫百姓。在乡居住的武举人邓子龙,接受当地官府的征召,从军讨贼,因战功卓著,从布衣白身被提拔为正七品的广东把总,麾下有兵卒四百多人。

万历年间,广东罗旁大山一带当地百姓以赖元爵、陈金莺、罗绍清等人聚众叛乱,勾结倭寇,祸害岭南地区。原戚继光部将、镇守广东的都督同知张元勋带领当时还是广东守备的陈璘和广东把总邓子龙,剿灭岭南群寇。叛贼头目黄高晖逃进深山之中,邓子龙亲自出马,将其生擒活拿,因此升迁为铜鼓石守备。

当年明洪武大帝朱元璋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于1385年在五开洞设立五开卫指挥司(现在的贵州省黎平县),管理军民政务。但戍防在那里的士卒,多是北方人,受不了艰苦的生活,经常闹事。万历初年,以胡若卢为首的士卒串通在一起,发生哗变,不服明朝管制的当地酋长土司也参与其中,一时间靖州、铜鼓、龙里相继发生动乱。邓子龙带兵前去弹压,以“声东击西”之计,先是火攻黎平城东门,吸引叛军注意力,然后再击中主力攻破北门,很快平定了叛乱。

1585年,边患再起,缅甸的莽体瑞自称西南金楼白象王,父子二人在明代商人岳凤的勾搭下,兵犯云南,攻陷顺宁,施甸,腾冲、永昌告急。万历皇帝为平乱,派参将邓子龙和游击刘挺,各自率领五千兵马南下平乱。缅军不是正规明军的对手,被邓子龙和刘铤等明将杀得大败亏输,投靠缅甸的岳凤不得已开门投降,明军又在现在的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西南,用先进的火器击败缅甸军的象阵,邓子龙斩获颇丰,积功升任副总兵之职。

缅乱平定后,邓子龙的部下却发生了哗变。当初为了平定缅乱,邓子龙和刘铤在永昌、腾冲招募兵丁,充实军力。邓子龙和刘綎二将争功,麾下士兵也多有矛盾,不久刘綎被免职,新上任的刘天俸又被抓捕,邓子龙驭下无方,骄纵旧部,结果因为没有及时发饷,军队发生叛乱。

叛军战力太强,攻城掠县,邓子龙因为治军不严,被牵连下狱。但不久因为缅甸再次发生叛乱,邓子龙戴罪立功,重返战场,不仅平定了缅乱,又讨伐了肆虐于两广的贼寇。邓子龙虽立功后官复原职,但又被言官弹劾,罢免回家,整日以诗书自娱自乐。

此时正值朝鲜沃乱,兵部启用赋闲在家的邓子龙为水军副总兵,跟随主将陈璘前往朝鲜,抗击倭寇。李如松等将率领明军势如破竹,取得第二次援朝陆上作战的胜利,倭寇听闻关白丰臣秀吉去世,于是慌忙撤兵。陈璘带领邓子龙和朝鲜水军统帅李舜臣前去截击,露梁海战,倭寇数倍于明朝联军,年逾七十的邓子龙毫不示弱,率领三艘巨舰冲入敌阵之中,带领麾下三百亲兵跟倭寇展开接舷战,双方打得难解难分。

但是由于朝鲜水军的失误,将火药武器投掷到邓子龙的座船上,结果邓子龙无法返回自己的座船,麾下士卒伤亡殆尽,自己也被倭寇包围。朝鲜水军统帅李舜臣见状,率领龟甲船前去救援,结果李舜臣被倭寇的流弹击中,伤重不治。老将邓子龙手刃数人,力尽殉国,倭寇有讨取敌军将领首级的习惯,明军获胜后打扫战场时,只找到邓子龙老将军的无头遗体,首级被倭寇带走请功。陈璘命人将一块上好的沉香木雕刻成首级,为其成殓。

邓子龙虽然为国捐躯,但爱嚼舌头、喜欢空谈的言官们没有放过邓子龙的意思。兵科给事中徐观澜和张辅之联合,向已经殉国的邓子龙身上抹黑。朝廷一开始没有抚恤邓子龙的家人,反而传出要对其追责,要不是主帅邢玠的据理力争,和邓子龙家仆写下《家人旺八续报》等说明材料被陈送往京师,恐怕自诩清流的言官们,真的要大明忠魂邓子龙“流血又流泪”。

万历见状便下令追赠都督佥事,其五子邓世忠、其侄邓大继,相继在抗清战争中为国尽忠。朝鲜国王正祖李算,将邓子龙的牌位迁到康津诞报庙,享受香火供奉。但近年来,邓子龙、陈璘、李如松、刘綎等明朝将军形象在电视剧《惩毖录》中,不断被丑化,令人愤慨。

据《清朝野史大观》所载,邓子龙在朝鲜前线时,曾经救过一个年轻的女真人,这个人便是努尔哈赤。之后为了报恩,努尔哈赤叮嘱后人要将邓子龙世代供奉,等到顺治迁往北京的时候,对这个邓将军非常疑惑,身边的近臣将其解释说明,这位便是对太祖高皇帝有恩的邓子龙将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