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明代第一圣人的王阳明,他的思想真的是唯心主义吗?

如题所述

悠悠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有两个半的圣人,一个是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夫子,一个是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另外半个就是“晚清名臣”之一的曾国藩

王阳明何以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圣人?

在学术上,王守仁是心学鼻祖,中国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的“儒家四圣”之一!其学术思想深深影响到日韩乃至东南亚等泛中华文化圈,并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起到极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王阳明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哲人。他继承了宋代大儒陆九渊的思想,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

在他看来,人活于世,烦恼苦闷皆由心生,而他提出的处世五法则是引导众人抵御外界纷扰的绝佳智慧。读懂王阳明,让心灵去修行。读懂王阳明,就能拥有健康心灵。

王阳明学说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他认为朱熹要求人们绝对服从抽象的“天理”是没有道理的,不符合现实社会的客观实际。

他认为“天理”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要求人们“知行合一”,通过提高自己内心的修养和知识水平,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教化人们,应将道德伦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欲,就可以破除“心中贼”。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王阳明的“心学”肯定了每一个人的感性认识,更贴近现实生活,远比朱熹的冰冷冷的教条更有人情味。

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王阳明用自己一生的行动实现了人生的最高价值。王阳明临终前,他的学生周积问他还有什么遗言,他自信而乐观地说:“我心光明,亦复何言!”后人从中不难品味出他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王守仁不光在学术上极牛,在军事上也是极有建树,《明史》对其极力夸赞到什么程度,它用了这么一句话:“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年明朝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集精兵十万造反,王守仁凭借仓促组建的平叛军,凭借乱心之术,避实击虚,最终在鄱阳湖激战三天,宁王兵败被俘,而此乱前后历时35天!至于其他的剿匪平叛战绩,更是数不胜数。王守仁用兵之中融汇心学,可以说是如有神助,所向披靡!

关于王阳明,近现代名人有话说:

严复说他:“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梁启超赞叹道:“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章太炎有言:“文成以内过非人所证,故付之于良知,以发于事业者或为时位阻,故言‘行之明觉精察处即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行’,于是有知行合一之说。”“文成之术,非贵其能从政也,贵乎敢直其身,敢行其意也。”

孙中山认为:“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蔡元培言说:“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

郭沫若指出:“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钱穆谈到:“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良知即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

蒋介石曾说过:“王阳明的眼光,超过他同时代的一切读书人。”“王阳明哲学是非常之有价值的。”“我们要革命、要救国,就必须奉行阳明学说。”

伟大人物毛泽东认为:“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馀子。”

……

近年来,王阳明及其“心学”,在大众文化中有了极为畅销的市场。因为,在当今这个追求“短、平、快”的效率社会,人心浮躁、凡事追求成功的捷径。面对浮世诱惑与险阻,人们心智迷惑、急于求成,王阳明“心学”,以其高效、直接而让人快速“拨开迷雾见青天”,人们乐于接受。

从哲学派别上看,王阳明的“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思想的一个流派,有其糟粕,亦必有其精华。如果全盘否定,就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倘若全部肯定,就是盲目的接受与传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3
唯物主义的“物”就存在多维度的多面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任何学科都是人为的定义+逻辑推理,逻辑也是人的思维,物本身没有逻辑。

王阳明与友人同游,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用量子论答道:“你未观测此花时,此花并未实在地存在,按波函数而归于寂;你来观测此花时,则此花波函数发生坍缩,它的颜色一时变成明白的实在……”
测量即是理,测量外无理。

观点不一,是因各自所选参考系的不同,当所选参考系不同时,其不能等同于一个事件,其等同于分别在两个世界。

数学界有很多课题猜想,用大咖定义的定理来论证与推导逻辑的合理性。任何学科都或多或少解决了一部分群体所选参考系定义出的暂时性问题,“解决”不过是符合了这一部分群体的共赢链的愿望;但换作其他参考系,解决的这个暂时性问题就不是问题,还可能导致更有威胁的问题。商业就是找出同一个参考系的更多利益体或共赢链。相信就存在,不信则无。

一微尘里有大千世界,大千世界里面又有微尘,微尘里面又有世界,重重无尽。随举一物即是自性,物物皆是真如本性,莫要追究,只可意会,言语不尽。
一花一世界。
第2个回答  2020-12-13
不是唯心主义,知道一句话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该是脱胎于心学,但是心学取决于学习者和运用者的个人综合素质,他只遵循学习者自己的个人认知,觉得对就去做。举个例子,铁轨上有几个小朋友在玩耍,这时一列火车拉着上千万的物资飞奔而来,如果你可以让火车脱轨救下几个小朋友,而物资全毁火车维修也需要不少钱,这些钱还可能需要你来出,这时候你怎么选择,这大概就是心学比较核心的一个问题了,这个问题里只涉及钱和生命,如果变成人际、家庭、社会、民族、国家、世界等,都是同时存在的,那就是我该怎么选择,王老的教导就是做自己认为对的、善的,那么朋友们你的选择呢。
第3个回答  2020-12-12
他的思想确实是非常的唯心主义,他相信的东西在世界上其实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第4个回答  2020-12-12
王阳明他的思想中心并不是唯心主义,他的中心思想其实是“大道至简,知行合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