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层底布鞋做法

如题所述

布鞋,在我国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据考证,最早的手工布鞋是在山西侯马出土的西周武士跪像所穿的布鞋。 在90年代前农村妇女都要会制作布鞋,这也是由于当时物资缺乏,大家没有钱买鞋子,自己制作鞋子是全家老少穿穿鞋的唯一来源。

制作布鞋的工艺很繁琐,现在的孩子都不知道,制作布鞋,也就是我们说的千层底布鞋是一个十分幸苦的活,

第一道是制袼褙:主要材料是碎布条子烂布片儿等。当地人管这叫“铺衬”。用桨糊一层层粘贴在一起,贴至 1.5 毫米左右,烘干成布板,俗称“打袼褙”。昔日里大人孩子身上穿的都是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实在没法儿穿了,就把补丁一层层拆下来,连同破烂不堪的裤子上衣,剪成一块儿一块儿的铺衬,再把它们同平时裁剪缝补衣裳剩下的边角废料放在一起。等到把铺衬积攒得差不多了,就开始打袼褙。先在铁锅里熬出一盆桨糊,再把面板、锅盖、桌子等物件拢到一起,然后把铺衬一块儿块儿一层层儿地往上粘。

不用区分它们是什么颜色和花样,但要把新的旧的、厚的薄的和大块儿小块儿错开铺匀,打底和最上面这两层要选择稍新一点儿的大块儿布。一般用作鞋帮的打三层,做鞋底用的得打五到七层。最好赶上晴天有太阳的时候,把那些粘着袼褙的物件支到院子里,晒上两三天,等快要干透时揭下来,一张张挺刮刮硬梆梆的袼褙就算做成了。

第二道是切底:切底前的另一件事儿是选鞋样儿。过去一些心灵手巧的婶子、大娘、姑娘、媳妇,手中都有一些现成的纸鞋样子,取来即用。还有图省事儿的,干脆就把脚丫子或正穿在脚上的鞋子描在纸上,就剪出了个鞋样儿。有了鞋样子,把它缝在袼褙上,握紧剪刀,沿着鞋样子剪出鞋底和鞋帮的雏形

第三道工序是包边:把袼褙切成一片片的鞋底后,鞋底的外沿还要粘上一层白色的新布包上围边。

第四道工序是粘合:把包边后的鞋底料八、九层粘在一起,于是就形成了所谓的千层底。

第五道工序是圈底:用麻绳把粘合后的鞋底沿四边缝合。这道工序决定着鞋的式样强度,因而是七道工序中的重要一环。

第六道工序是纳底:用麻绳缝制鞋底。要求每平方寸鞋底纳81针以上。麻绳粗、针孔细,加工时得用手勒得紧,针码还得分布均匀。

第七道工序是槌底:纳好的鞋底经热水浸泡及热闷后,用铁锤槌平。槌时要靠模板加工,不能走样。这实际上是鞋底的定型工序。

此外还有一些十分复杂的辅助工序,如选线麻和捻纳底绳子等。纳底时必须选用上等麻绳,搓麻绳要选取拉力极强的好线麻。小时候,各家各户的田头地边都种线麻,立秋成熟后,乡亲们把线麻割下来,放到水沟里沤,直沤得乌黑发臭!几天后捞上来,清水洗,剥麻皮,晾晒干,用木槌子砸一砸,分成细批儿,就可使用了。捻绳之前一般要把线麻捻成麻捻子装在针线笸箩里备用。捻麻绳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拨拉锤子打麻绳,拨拉锤子是乡村女红中的一种工具。也可以直接在市场上买。

最关键、最辛苦的一道工序是纳鞋底,干了的浆糊再加上那么厚的一沓袼褙,普通缝衣针根本就穿不动,于是就有了纳鞋用的锥子。纳鞋底的时候,要一只手把几层剪好码齐的袼褙攥紧,另一只手用一把特制的“纳鞋锥子”扎穿过去,再把那边纫有线麻绳的缝衣针穿过来,然后使劲拽紧拉实。

纳鞋底既要力气又得细致,指掌之间力气用得大用得匀,纳出的鞋底就松紧适度、结实耐穿。针距之间掌握得疏密恰当、排列有序,错落有致,使人看着密密匝匝、精巧别致,极像是机器印染出来的图案,整齐划一,煞是好看。

鞋底纳成了,要往上安鞋帮儿了,百姓习惯称之为绱鞋,方法有明帮和窝帮两种,亦有大底鞋和小底鞋之分。绱鞋的方法也不一样。鞋帮的颜色和花样要根据穿鞋人的年龄、性别、爱好而定。

在后来出现了塑料底和废旧轮胎做的橡胶底,制作布鞋相对简单,但是在陕西陇县当地,还有做千层底布鞋的传统,闺女出嫁,就要给闺女和女婿一家都要制作一双千层底布鞋,以后有了孩子,外婆和奶奶要给孙子们制作花布鞋。这一传统还流传在陇县一代。

现在人们有钱了,特别是新一代年轻人都不穿布鞋,很多人也不会制作布鞋,布鞋有布鞋的好处,不像那些皮鞋和运动鞋外表好看,船上一点不舒服,特别是大夏天还臭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4
首先把布一层一层的用浆糊粘在一起晾干,然后再用线一针针的逢缝成硬硬的底,然后边上再上绑就好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