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老师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如题所述

1、根据家长性别的不同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女性家长比男性家长更多地会主动和教师交流,而且也会耐心听取教师的意见。而男性家长则很少主动和教师交流,这其中的原因部分是因为教师也是女性。因此,女性家长与教师之间更容易沟通,也最易成为幼儿园工作强有力的支持者。对于男性家长,他们更多的是当孩子出现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时希望从教师那里获得方法或帮助。因此教师可以用简洁的语言给予反馈,或者直接告诉他们明确的建议和可行性的方法。

2、根据家长年龄的不同

在调查和观察中,我们发现年纪大的家长,特别是隔代家长,更关注幼儿的身体、饮食等生活方面的情况,对孩子过于娇惯,而很少关注幼儿其他方面的表现。年轻的家长,也就是父母,他们更关注孩子的在园表现。所以,对于年纪大的家长,教师不仅要反映孩子在园的生活情况,还要用浅显的语言宣传幼儿全面发展的观念,同时,要注意保持诚恳、尊重、亲切的态度.先做晚辈后做教师。

对于年轻的家长,教师要尽量争取他们对于教育工作的支持.因为现在的家长看到激烈的社会竞争,会更理性地重视幼儿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沟通时,可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手段进行联系,听取他们的建议。

3、根据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

在调查和访谈中,我们发现每一位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期望值是不一样的,有的要求很高,有的则“很低”,甚至不对幼儿提任何要求。因此,针对期望过高型家长,教师要从客观、全面和发展的角度反映孩子,否则就会伤及家长的自尊心,使家长对孩子产生过激情绪。

在措辞方面,教师要注意委婉,运用先扬后抑的方法,让家长便于接受。针对期望值低的家长,像溺爱骄纵型、放任武断型的家长,教师可以提出严格的教育要求,阐述如此发展下去的不良后果,以引起家长的注意。

4、根据家长的受教育程度

家长受教育程度不同,对于孩子的教育观念也不同。现在很多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关注较高,在观察中发现,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教育观念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他们认为以后竞争太激烈,所以,要对孩子从各个方面进行完美打造;另一个是对于孩子过于“尊重”,认为幼儿要发扬个性和自由,结果导致孩子不能融入集体生活。事实上,这样的家长缺乏的是一个参照系数,即孩子的发展水平在群体里所处的位置。

因此,与这些家长沟通时,教师要引导家长了解客观的评价观和适当的教育理念,可以从整个年龄段的发展水平来谈孩子的发展。对于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长,他们往往不太重视幼儿教育,所以教师要一边和家长交流孩子的情况,一边尝试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宣传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在选择需要配合的工作时,也要量力而行,并做好简单的解释工作。

5、根据孩子的个人状况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其中包括孩子的年龄、性别、性格、身体状况、发展水平等等。孩子的个人状况不同,家长的关注点也不同,沟通的侧重点和方式也不同。因此,教师平时要善于对他们进行认真观察,观察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同时,也能观察出每个孩子身上显现出的家教风格。因此,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出自己对孩子的看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7
和家长谈话要遵循两个原则
一、切忌“告状”式的谈话

因为幼儿园孩子比较小,家长关注度很大,告状式的谈话会让家长误认为老师不喜欢甚至是讨厌自己的孩子,从而觉得自己的孩子在班里会受到不公正待遇而产生抵触情绪。

二、讲究谈话所谓策略性和艺术性

和家长沟通要讲究谈话的策略性和艺术性,把谈话建立在客观、全面的基础上,说话语气及方式很重要,一般要先褒奖孩子,后提出孩子的一些问题。

让家长相信老师,孩子在学校表现的很好,只是需要家长注意一些小的问题。

让家长感到老师在时刻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和进步,让家长感到老师比他们更关心孩子的习惯养成。

具体步骤:

1.汇报孩子近来的发展情况,先说进步,再说存在的一些问题。

2.了解幼儿在家情况及家长的教育方法,和家长共同分析问题的原因。

3.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法,征求家长同意并请家长配合。

这三个步骤的良好运用,就为和家长的沟通开了一个好头。



沟通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决定沟通的因素包括沟通的主体、沟通的内容和沟通的地点。

因此,沟通的策略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选择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以及因地而异的方式,才能进行有效沟通。

一、因人而异的沟通策略

1、根据家长年龄的不同

一般来说,年纪大的家长,特别是祖辈,对孩子比较娇惯,更关注幼儿的身体、饮食等生活方面的情况,而很少关注幼儿其他方面的表现。年轻的家长则更关注孩子的在园表现。

所以,对于年纪大的家长,教师不仅要反映孩子在园的生活情况,还要用浅显的语言宣传幼儿全面发展的观念,同时,要注意保持诚恳、尊重、亲切的态度,先做晚辈后做教师。

2、根据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

每一位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期望值是不一样的,有的要求很高,有的则相对理性。

因此,针对期望过高型家长,教师要从客观、全面和发展的角度反映孩子,否则就会伤及家长的自尊心,使家长对孩子产生过激情绪。在措辞方面,教师要注意委婉,运用先扬后抑的方法,让家长便于接受。

3、根据孩子的个人状况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其中包括孩子的年龄、性别、性格、身体状况、发展水平等等。孩子的个人状况不同,家长的关注点也不同,沟通的侧重点和方式也不同。



二、因事而异的沟通策略

1、交流孩子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最好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其次,要借助具体事件反映孩子的表现。这样会让家长更容易理解孩子的状况,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关注。笼统地说“很好,很聪明”,会让家长感觉老师在应付自己,认为孩子是被忽视的。

2、反映孩子问题

在反映孩子问题时,教师切忌用“告状”式口吻,要注意维护家长的自尊,不当着其他家长和孩子的面反映孩子缺点,同时遵循“一表扬二建议三希望”的原则。比如“这个孩子在幼儿园里很喜欢参与各种活动,这是值得表扬的,如果多学习一些与人合作的方法,就更好了。

3、布置配合工作

教师交待任务要明确,语言要言简意赅,任务要具体,因为:第一,家长对于幼儿园的工作不是很了解,第二,每次教师与家长见面的时间有限。同时,要尽量让家长理解工作的目的,使家长心里清楚,以便更好地配合工作。



三、因地而异的沟通策略

有些一般性的沟通,教师可以在家长接送时用简短的语言在教室内与家长沟通。

但是,遇到反映幼儿某方面的“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地点,避开其他家长和孩子。

人际沟通学中提到:沟通主体会因沟通的地点而发生情绪、心理等方面的变化,影响沟通的效果。

此外,选择地点也是对家长的一种尊重,对孩子的一种尊重。

结语:

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关键在于教师与家长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伙伴关系与亲密感情。

教师常常要换位思考,善于与不同类型的家长相处,遭到家长误解时要保持冷静,善于自控;遇到矛盾时,要主动反思,为顺畅的沟通做出努力。

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第2个回答  2020-10-17
01

幼教职业锦囊

“经济杠杆型”家长

解决对策:物质、精神奖励要“双管齐下”

“经济杠杆型”家长主要以通过金钱、物质奖励激励为主,希望能够通过物质刺激提高孩子学习成绩或培养好习惯,但有时却会适得其反。

事实上,金钱奖励教育只是一种辅助性的奖励评价手段。也许短期内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从长远看,尤其是在培养孩子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方面上,却是不利的。

单纯的“金钱奖励”容易使孩子变得功利,“财迷心窍”。同时,在班集体活动中,孩子也会因“无利”而养成事不关己的自私态度。

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应该是体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集体精神。而家长的金钱奖励无疑会让孩子养成自私自利的不良习惯。

在与“经济杠杆型”家长沟通时,要强调:物质奖励要与精神奖励相结合。

精神鼓励是一种满足孩子心理需要的奖励,比如表扬、鼓励,可以令孩子更加自信,感受父母温暖和赞赏,从而加倍努力。

而物质奖励也可以有,家长可给予孩子适当的奖励,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鼓励他继续努力。

只有将这两种奖励机制很好地搭配和运用,才能让孩子既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又能培养良好的性格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02

幼教职业锦囊

“期望过高”型家长

解决对策:扬长避短帮助家长做“解铃人”

作为老师,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和工作经验的积累,观察和了解所教的学生,看到他们的特点和长处。

但对于家长而言,对一个孩子的教育没有参照物,因此有时候会对孩子期望过高,让孩子压力山大,也让老师无所适从。

这时候,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要直接对家长的做法进行否定,要倾听家长对于孩子的期待。

同时,在倾听过程中,既要肯定家长对孩子的正确认识,也要主动介绍自己眼里看到的学生在校表现,以及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展望。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注意与家长沟通的技巧与方式,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很多学生往往因为这些“期望过高型”家长的压力,而产生焦虑、不安、消极的心态。

这时,老师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解铃还须系铃人”,帮助家长主动做“解铃人”,从中化解家长与学生的“心结”。

老师这样做,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减压,家长也不会反感。老师要肯定家长对孩子有期待是对的,但要注意在家长面前扬长避短,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孩子的优缺点。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和未来发展潜力。

03

幼教职业锦囊

“脾气暴躁型”家长

解决对策:“三个一”讲究沟通技巧

“脾气暴躁型”的家长往往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孩子一出现毛病或问题,他们也不加分析就拳脚相向。与这样的家长沟通要特别讲究方式方法,谨慎行事。

在工作中,邀请家长来学校后,首先给他“三个一”,即一把椅子、一杯茶、一个微笑。

其次,谈话时注意使用“柔风细雨式”的交谈方式,让家长明白:老师请家长到学校来并不是希望给自己的学生招来一顿皮肉之苦,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认识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把孩子打一顿,既没使孩子认识到错在哪里、怎样改正,也会加深师生间的隔阂,使孩子认为老师在家长面前“打小报告”,从而对老师极为反感。

因此,老师的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用在“脾气暴躁型”家长身上是十分有必要的。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父母不知道在打骂孩子的同时,他们也犯下了新的错误,与其惩罚孩子,不如做个榜样。

老师的工作,就是要通过沟通使家长理解和相信,不是只有打骂,才能教育好孩子。

04

幼教职业锦囊

“机械管理型”家长

解决对策:在“求变”中形成家校合力

面对机械管理型家长,教师首先能做的,是转变自身观念。

“机械”并非贬义词,它仅仅只是一种不完美的教育方式。事实上,此类家长往往具有执着、守规则等特点,而这些在教育过程中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品质。

因此,老师们在取得家长信任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家长发挥其优势,规避其劣势,家校合作,提升教育效果。

例如,帮助这一类型的家长确立“少唠叨、多关注”的交流原则,立必须立的规矩,与孩子商讨最低行为准则,在家中坚决贯彻执行。

此外,契机合宜时,老师还可以给家长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建议,比如平时给家长推荐一些教育书籍,分享班中真实鲜活的教育案例,推荐家长参加一些教育沙龙,帮助家长先从细微处改变。

换句话说,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在坚持和变通中摸索黄金分割点的过程。

当家长习惯于机械式管理,就由学校先承担起“求变”的部分,与家庭教育通力合作。

这就需要老师与家长形成默契合作,在点滴日常中逐步共同更新教育理念,变换教育方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