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哲学角度理解金庸小说中的“无招胜有招”?

如题所述

所谓的无招胜有招,并不是真的无招,而是无套路无规范,随心所欲,任意挥洒。而于这随心所欲中,早有极深的武学功底做基础,极高的武学造诣做保证。这样的无招变幻自如,无可预料,形式万变,让敌人无迹可寻,自可以万变破敌,虽然万变不离其宗。

其中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一下:
1、无招胜有招的思考与道家哲学最为相近。取的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之意,取的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之意。但是同理,无为不是不为,乃是不强为不胡为,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于这随心所欲中,早有恒穷三世竖遍十方的大道做基础。这样的无为因天之序,合道而行,天人合一,似平淡而藏深智,行柔顺而胜刚强,自可以仙风道骨,虽然风骨无己。

2、无招胜有招的思考与佛家哲学最为想通。六祖慧能娓娓道来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即是以“无”展现了其禅宗;也有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典故,也可以看为是从无到有,无胜于有的哲学。

3、无招胜有招不仅限于武学范畴,这种哲学思想广泛存在。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恰是以“无”最终实现了独立;没有任何情节和对话的电影Baraka(天地玄黄)让无数人心驰神往;《逍遥游》明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放眼六合,以无胜有的情节俯拾皆是。然而以无胜有无法刻意获得,因为“无”不止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心境。在那许多以无胜有的案例中,当事人多数也本无“胜”的欲望。正因“全无”,最终“全有”。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需要了解的是,有招则为形,无招则为意。意,是意境。这个和道家的 “无为胜有为” 有通玄之妙。道家的哲学理论是以“道”阐述“无为”,以“无为”证明“道”。武学宗师张三丰的太极拳,就是从这里面衍生而来。所以从哲学的角度理解“无招胜有招” 最好的例子之一,就是太极拳。

其实世间万物都是从“无”诞生的。也就是说,一切的“有”都是从“无”产生出来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无”其实是胜于一切的“有”。只有“无”才能产生出众多的“有”,而一旦出现了“有”人就会受困于此,如果是“无”的话便能产生出无穷无尽的“有”,因此“无”是胜于“有”的。

上面所说的可能让人听得一头雾水,就以武功为例,全真派的武功被玉女心经所克(虽然九阴真经上的武功能破解)。这便是在于招式上“有”。于敌人,招式的规律被窥视之后就会被找到克制的地方;于己,则有可能因自己招式的规律而变得单调乏味。

但如果一个人有“无招”的功夫(这种人必定是个武功盖世的人,比如剑魔独孤求败领悟出“无剑胜有剑”),那么他将不会因招式的“有”而受限制。于己而言,打出的招式不会因规律而变得单调;于敌人,因招式变得没有规律了,那么敌人无法预测你下一招会是什么,要想找到克制点也无从下手。

当然,“无招胜有招”的理论,不单单是金庸小说里面提到过,包括古龙和梁羽生等武侠小说大师都是这样写的。特别是古龙,看过其武侠小说的就知道,打斗场面不多,更多的是渲染动手前的氛围,那就是一种“无招”带来的压迫,虽然没有多少字句,却可以让人身临其境,莫名紧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