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贤母育儿的故事?

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有很多贤明母亲教育儿子的故事,@历史沧澜在这里挑几个来讲,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关注留言,

一、孟母三迁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鲁国人。他三岁丧父,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最初,孟子的家在坟地附近,他常常和小伙伴一起模仿筑出殡和哭坟,母亲看了非常焦心,就决定搬家。于是把家搬到集市附近,没想到孟子和一些小朋友玩模仿货物买卖,甚至模仿别人杀猪的游戏。孟母看了依然焦心,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又一次搬家,这次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学着学堂的学生读书,孟母看了终于欣慰了。

有一天,孟子逃学,正在织布的孟母很生气,就用剪刀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也)。责备孟子说:“读书就像织布一样,由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丶一丈、一匹。学问也是靠日积月累而来的。你如果偷懒,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专心读书,发愤用功,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古人讲究安土重迁,而且农耕经济下,搬家是个很费事,很麻烦的事,孟母为了孟子有个好的环境,不惜三次搬家,终于找到了对孩子成长有利的环境,说明孟母本身就是很有思想,也很有魄力的母亲,同时也能看出对孩子深沉的爱。

另外,男耕女织,织布是一个家庭的重要经济支柱。尤其对孟母而言,丈夫去世,全靠自己织布维持家境,用断机杼的方式教育孟子,也说明对孩子寄予的厚望。

孟子教子给后人留下了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二、田母拒金

战国时期,田稷子曾任齐国宰相,三年任满从相位上退下来时,他的下属送给他百两黄金(战国时所谓金就是黄铜)田稷子收下后,将它拿回家去原封不动地献给了母亲。

田母问明原因后,十分严肃地说:“为官应该做到廉洁自律,品行高洁,不取分外之财,否则就是不义;如果你要孝敬长辈,就应该尽心诚意地为国办事,否则就是不孝.不义之财,不是我应有的东西。不孝之子,也不是我的儿子!”田稷子受到母亲训斥后,感到很惭愧,赶紧将那些金子退还给下属,又主动到朝廷请罪.齐王很是钦佩田母的高尚情操,就从朝廷拿出一百两黄金赏赐给田母,同时也没计较田稷子收受百金之事。

田母不贪慕虚荣,不爱慕钱财,同时对儿子为官之道有清醒的认识,在儿子犯错时及时当头棒喝,避免了儿子犯更大的错。试想如果当时田母欣然接受那百金,就等于鼓励田稷子贪污受贿,可能将来会身败名裂。田母此举,等于是在救儿子。

三、寇母遗诗

北宋著名宰相寇准,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全靠母亲为人织布度日.但在寇准做官后不久,寇母就病逝了.临终前,寇母亲手绘制了一幅《寒窗课子图》,并在上面题诗一首:“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儿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让仆人刘妈在适当的时候交给寇准.寇准仕途顺利一直做到了宰相.有一次,他为了庆贺自己的生日,请来了两台戏班子,准备大宴群僚.刘妈见时机已到,就将这幅《寒窗课子图》交给了寇准。

寇准边看图边读诗,不觉泪如泉涌.于是立即撤去了寿宴,辞掉了寿礼,从此清正廉洁,勤于政事,终成一代名相,名留青史。

寇准母亲,在临终之前还能为儿子想到未来会遇到的事,并能找准时机,让人及时提醒,当头棒喝,避免儿子春风得意就忘记初衷,是一直以来家风家教甚严的反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30
有孟母三迁,孟母为了儿子的教育环境多次迁移住所,还有岳飞的母亲,教育岳飞要精忠报国;欧阳修的母亲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不厌其烦教欧阳修练字,“画荻教子” 被传为佳话。
第2个回答  2020-06-30
孟母三迁,她是我国的“四大贤母”之首,为了自己的孩子的成长,三次迁徙。
第3个回答  2020-08-15
孟母三迁,为了孩子的学习母亲三次搬家,岳母刺字,为了让岳飞做一个忠臣,在他的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
第4个回答  2020-06-30
孟母育儿,他为了孟子有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搬迁三次就为了孟子可以出入头地,学识渊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