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肌怎样修复?

敏感肌怎样修复

敏感肌一触就破怎么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23
1
温和的洁面产品
对敏感性肌肤者而言,洁面产品不能太刺激,可选温和而偏微酸性的洁面乳(例如氨基酸洁面乳)。这里要强调的是,洁面时水温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冷,更不能用肥皂、香皂或含碱性物质的洁面乳洗脸,那样会加重皮肤过敏的症状。
2
轻拍涂抹护肤品
涂抹护肤品的时候,对于脸上红血丝出现的敏感部位,用轻拍来代替涂抹,或者是用打圈式的方法。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也要注意肌肤的防晒。在选择肌肤保养品上,不要选择含有香精类、防腐和杀菌类的产品,最好选择物理性的产品,既不会引发肌肤的敏感问题,又能阻挡紫外线对肌肤的伤害。
3
补水保湿
无论是哪一种肤质,给肌肤补充水分都是最基本的。肌肤只有喝足了水,抵抗力才会增强,才会变得越来越健康。敏感性皮肤比较薄,锁水能力比较差,所以非常需要保湿方面的护理,这样才能保证敏感性皮肤不容易出现过敏症状。
4
定期保湿面膜
敏感性肌肤浅薄的角质层,常常不能保住足够的水份,无论是在夏天的冷气房中,或是在冬天干燥的气候中,具有这种肤质的人,会比一般人更敏感地感觉到皮肤缺水、干燥,因而日常保养中加强保湿非常重要。除使用含保湿成分的化妆水、护肤品外,还应定期地做保湿面膜。
5
注意饮食
平时多吃一些可以提高皮肤抵抗力的食物,比如水果和蔬菜。需要注意的是,糖分摄入过多,很可能会削弱肌肤的抵抗力,所以一定要控制甜食的摄取量,还有海鲜等易诱发敏感的食物。
6
注意做好皮肤的防护
在阳光比较强烈的时候,可以选用一些轻薄的隔离防晒,适当做一些隔离防护,还可以选择遮阳伞等工具进行防晒。天气寒冷时可以选择一次性口罩等方式,对面部进行防护(如果不是一次性的需要定期清洗)。
7
护肤修复
除了激素依赖性敏感和皮肤过敏这两种敏感症状需要通过药物进行调理外,干敏、油敏等,可以选择较为安全清爽的修复敏感肌的护肤品进行修复。在做好补水保湿平衡皮肤水油的基础上,渐渐修复受损皮肤,提高皮肤的抵抗力和耐受性,这样就不会容易受到刺激变成通红的小苹果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1-23
如果是很严重的敏感肌,恢复时间较慢,跟自身的皮肤状况以及生活习惯有关,如果只是偶尔过敏,恢复时间则较快,一般一个星期左右就会恢复,敏感肌要注意分辨化妆品的成分,尽量使用温和的化妆品。
敏感肌:是一种问题性皮肤,最大的成因是皮肤屏障受损。遇到各种刺激或异地水土不服,极其容易出现一些不适应的症状,比如:泛红、发痒、起皮、紧绷等。主要特质是皮肤看上去比较薄,红血丝比较明显。任何肤质都有可能同时是敏感性皮肤,比如干性敏感肌、油性敏感肌。皮肤过敏:是一种特定反应,有些人的体质可能会对某些护肤成分、金属、药剂、花粉等产生特定的过敏反应。过敏常常发生在具体的季节,或有具体的成分!可以去医院查一下过敏源,生活中避免接触这些东西,就不会发生问题咯~敏感和过敏的区别,有个稍微简单一点的判断办法,就是如果是很多外界刺激都能让你的皮肤出情况,那可能是敏感。但偶然发生一两次用某些特定的东西出现情况,就可能是过敏,一般过敏的症状要比敏感严重一点,时间也短一点~敏感性皮肤是一种特殊的皮肤类型,属于皮肤亚健康状态,指皮肤在受到外界刺激如日晒、冷、热、 易出现红斑、丘疹、毛细血管扩张等客观症状,或瘙痒、刺痛、灼热、紧绷感等主观症状的皮肤的统称。
第3个回答  2020-01-23
敏感皮肤的日常护理:

1.做好保湿
外出应酬时保湿工作一定要做到位,刚复原的肌肤缺水掉皮现象很严重,所以一定要做好保湿工作,否则会非常难上妆。
2.避免给脆弱的皮肤增加压力
过敏后肌肤的压力本身已经很大,卸妆油停用,采用成分安全的卸妆水来进行卸妆,温和卸妆并不意味着清洁力下降,采用卸妆水是避免为敏感肌肤增加负担,洁面产品也以温和为前提选择。
3.防晒避高温
强烈的紫外线,高热的温度,会让刚刚过敏后的肌肤躁动不安,所以出门防晒很关键,遮阳伞、护肤水一定是必备的。
4.过敏后的肌肤要经常降温镇定
红血丝暗沉是敏感期最容易出现的肌肤状态,要定期使用温水,轻轻拍打使皮肤镇定,当遇到户外的阳光或者冷热突变的环境时,可能会变成关公脸。
5.护肤营养渐减
护肤品也要尽可能选择带有舒缓功效的,这样可以帮助皮肤重建皮脂膜,过度营养在肌肤敏感期要远离。
6.消炎护肤减低刺激
干菜和银杏消炎和修复功能都很好,降低敏感刺激的同时还能帮助肌肤抵御来自其他的伤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1-23
要想修复敏感性皮肤,合理调剂饮食习惯。在平时患者不要吃肥甘厚味和辛辣刺激的食物。还有一些患者如果肠胃功能失调的话,不要去吃油炸食物和生冷东西。蔬菜、水果及易消化食品,关于防范或减轻青春痘有很多好处,格外是富含维生素C及钙质的食物,关于营养缺乏的患者,应格外留意补充缺乏的营养物质。 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的生活中,患者留意起居要有一定的规律,同时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