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豆角病害是什么?

如题所述

锈病

又称黄疸病,黄粉病。主要危害植物的叶、茎和果实。受害部位产生不同颜色的小疱点或者疱状,杯状,毛状物。

可用丙环唑,已唑醇,三唑酮,氟环唑,苯甲-丙环唑等交替喷雾防治。间隔5-7天一次,连续2-3次。

由于农药企业生产工艺,含量,隐性成份,所以请根据病情到当地经销商寻求理想的杀虫剂和更好的解决方案。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09
从图片上判断应该是典型的慢坏死病,这种病通常是因为一些细菌感染造成的,建议你用一些这方面的药。
第2个回答  2020-03-09
为您找到了相关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豆角枯萎病
1、症状植株发病时,首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叶片边缘尤其是叶片尖端出现不规则水渍状病斑,后叶片变黄枯死,并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最后整株萎蔫死亡。病株根茎部皮层常开裂,其维管束组织变褐,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现粉红色霉层。
2、防治措施
(1)轮作。实行3年以上轮作,最好与葱蒜类作物轮作。
(2)增施石灰改良土壤。在酸性土壤中亩施生石灰100公斤可减轻病害发生。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0%双效灵水剂400倍液,每株灌50~150克,每隔7~10天1次,连续2~3次。也可将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克拌干土200公斤,沟施于播种行,每亩施200公斤。
二、豆角锈病
1、症状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柄和豆荚。发病初期叶背产生黄色小斑点,逐渐变褐,隆起呈小腺癌状,后逐渐扩大,呈现黄褐色的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红褐色粉末。
2、防治措施
(1)清洁田园。收获后应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烧毁。
(2)选用抗病品种。如早翠豇豆、之豇28-2等品种
(3)药剂防治。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硫碳悬浮剂15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20%粉锈灵乳油800~1000倍液。
三、豆角病毒病
1、症状叶片出现深、浅绿相间的花叶,花叶的绿色部分突起或凹下形成袋形,叶片通常向下弯曲,有些品种感病后叶片变畸形。感病植株矮缩或不矮缩,开花延迟,严重时造成减产失收。
2、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
(3)注意防治蚜虫,从苗期就开始注意防治蚜虫,截断蚜虫传播途径。
四、豆角疫病
1、症状主要为害茎、叶及荚果,多发生在茎节部或节附近,尤以近地面处居多。病部初时呈水渍状,后环绕茎部湿腐缢缩,病部以上叶蔓枯死。湿度大时,皮层腐烂,表面产生白霉。叶片染病初呈暗绿色水渍状斑,后扩大为圆形淡褐色斑,表面生白霉。荚果被害病部亦生白霉,腐烂。
2、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实行轮作。选择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种植,采用高畦深沟,合理密植,使其通风透光,注意雨后及时排水。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药保护。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58%雷多米尔锰锌可溶性粉剂500~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可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效果较好。
五、豆角煤霉病
1、症状主要为叶片、茎蔓及荚。发病初期在叶的两面生紫褐色斑点,扩大后壁近圆形探褐色病斑,直径1~2厘米,边缘不明显,潮湿时病斑表面密生煤烟状霉(尤以叶片背面显著)。严重时致使早期落叶,仅残留顶端嫩叶,病叶变小,病株结荚大减。
2、防治措施
(1)清洁田园。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可减轻病害的蔓延。
(2)加强田间管理。适当密植,使田间通风透光,防止湿度过大。增施磷钾肥,可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4%洛氨铜水剂4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第3个回答  2020-03-09
一、豆角枯萎病

  1、症状植株发病时,首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叶片边缘尤其是叶片尖端出现不规则水渍状病斑,后叶片变黄枯死,并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最后整株萎蔫死亡。病株根茎部皮层常开裂,其维管束组织变褐,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现粉红色霉层。

  2、防治措施

  (1)轮作。实行3年以上轮作,最好与葱蒜类作物轮作。

  (2)增施石灰改良土壤。在酸性土壤中亩施生石灰100公斤可减轻病害发生。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0%双效灵水剂400倍液,每株灌50~150克,每隔7~10天1次,连续2~3次。也可将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克拌干土200公斤,沟施于播种行,每亩施200公斤。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