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面试热点:直播答题靠烧钱能火多久

如题所述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随着这一模式火爆,汪涵、李艾、李诞、陈赫等明星,都担任出题主持人,参与“直播答题”,与答题的“宝宝们”互动。另一方面,“直播答题”节目的出现,也让在直播领域遭遇瓶颈的PGC,找到了制造“爆款”的正确打开方式。
A热度
直播平台砸钱圈粉
1月3日,王思聪30岁当天,发了一条“每天我都发奖金,今晚9点就发10万……我撒钱,我乐意”的微博,宣布拿出10万元,作为一款名为《冲顶大会》的直播答题类APP的奖金,当晚,该平台涌入了25万人在线答题,“直播有奖答题”模式瞬间火了。
“直播答题”模式简言之就是:每场答题直播,有12道问题,每个问题3个选项,每道问题有10秒答题时间,答对全部12道题的人瓜分所有奖金。邀请好友下载APP的答题者,通常会获得一次复活机会,但最后一道题不能使用“复活卡”。直播主持人在答题时口播问题、答案,公布实时赛果,并解释说明相关知识点。
去年, Vine 联合创始人 Rus Yusupov 和 Colin Kroll 打造了《HQ
Trivia》APP,多由美国喜剧演员主持,工作日每天两场,周末一场,奖金从几百美元到几千美元不等,吸引数十万用户参与,名列2017年APP
Store总榜第27名、游戏类第7名。国内引进该模式后,西瓜视频推出《百万英雄》,映客直播推出《芝士超人》,花椒直播推出《百万赢家》……目前,“直播答题”持续火爆,从刚开始的一天两三场,扩展到现在的一天四五场;单场总奖金额,也从一开始的1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0万到300万元不等。
直播答题还开始尝试与传统媒体合作。1月13日,芝士超人联合人民日报客户端共同推出专场,奖金达101万元,由主持人李艾和人民日报客户端编辑共同担任出题官。该场题目颇具正能量,如我国第一艘航母、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货运飞船、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莫言作品等。
答题外挂展开攻防
随着“直播答题”APP火爆,“答题外挂”也应运而生,“搜狗”赶制出了“旺仔答题助手”,却被花椒直播投资人周鸿祎diss:“我们撒钱,你们作弊,太流氓了!”据悉,花椒直播《百万赢家》项目组为此专门成立技术部防外挂,相关负责人回应:“现在市场上有三种方式的外挂,首先是语音识别和识图技术,另外一种是通过抓产品接口侵入题库,我们有独特的加密方案,入侵者并不能通过此手段破解。”
B趋势
电视综艺继续下行?
《冲顶大会》等虽说是APP平台,但本质上是高互动的PGC综艺娱乐节目,对传统综艺节目形成挑战。国产益智答题类综艺“鼻祖”《开心辞典》的制片人刘正举发微博表示:“终于,益智游戏答题节目以这种迅猛、爆裂的方式从电视端来到了新媒体直播端,是互联网的又一个风口来了,还是传统电视的警钟又敲响了?”
PGC(英文全称: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指专业生产内容,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原创视频综艺节目,就是典型的PGC,王思聪的《Hello!女神》、马东的《饭局的诱惑》就是直播综艺的代表。这次“直播答题”模式的火爆,终于为PGC在直播综艺领域,找到了正确打开方式。
相比之下,传统电视答题类节目,如《一站到底》,虽然节目质量高,但由于缺乏互动性,收视率长期维持在0.4左右,也说明了观众的审美疲劳。
直播答题如何盈利?
随着“直播答题”火爆,多个直播平台入局,但如何盈利还是个大问题。要知道,就连直播答题类应用的开创者《HQ
Trivia》APP目前也还没有实现盈利。据业内人士估计,《冲顶大会》、《芝士超人》、《百万英雄》等APP目前尚处于起步争抢用户阶段,各平台的答题时间往往会错开安排。但预计未来半年,会有多家直播平台加入“撒币”阵营,投入只会更猛,而盈利时机远远未到。
如何维持这类平台的黏性,也是一个难题。如果各家平台没有做出差异化竞争,用户极易失去新鲜感,烧钱模式必然难以长久维持。目前,各平台也想了一些办法,例如,邀请明星当主持人出题,汪涵、李艾、李诞、陈赫等人都参与了“直播答题”,还推出增加奖金额度、适时调整题目难度等措施……但大部分平台尚未解决“用户社交”这一增加黏性的关键要素。
(羊城晚报 龚卫锋)
媒体
光明日报:直播答题,热钱开道不等于创新
2018年刚刚开始,互联网新风口似乎已经出现。这个“新风口”就是直播答题。从出现到引爆仅仅半个月时间,直播答题赢奖金的模式迅速进入百万级——单场在线人数破百万、奖金额度破百万。各大平台纷纷入场,用提升奖金额度、拉明星助战等方式争夺用户。不过,记者调查发现,这个竞赛开始变得不公平起来,利用外挂作弊已经出现。
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曾经说过,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套用这句话,或许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15天就可能出现一个“新风口”。从各方的撒钱力度到人们的参与热度,直播答题似乎都给人以新的风口已经来临的感觉。
严格来说,这种答题拿奖励的模式并不算创新。其在国内的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多年前如《开心辞典》这样的益智问答类电视节目。只是网络直播问答倚靠移动互联网的便捷,实现了低门槛的全民参与,其参与性、影响力远非过去的电视节目所能够比拟。
从眼下来看,网络问答直播的火爆,似乎形成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对各网络直播平台而言,益智问答以“知识竞赛”的面貌重塑了直播行业以往的形象,同时也收割了新的流量和用户,这一模式的推出或其本身就是直播行业与过往“低俗”形象进行切割的努力。对参与的网友而言,直播答题开辟了新的娱乐消遣方式,甚至是“益智、娱乐、赚钱三不误”。因此,抛开当前出现的奖金透明性疑问、作弊外挂等问题,短期来看,直播问答是少有的负外部性较小的模式创新。
但对于这种高热度的、全民参与的游戏,越是火爆,越需要冷静审视。如果说知识付费是让用户花钱买知识,直播答题俨然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给了不少人“靠知识赚钱”的幻觉。从火爆程度来看,显然后者更胜一筹。只是,知识付费也好,直播答题也罢,自始至终,知识或许都不是核心,而更多的是实现某种商业目的和全民娱乐的工具,是一种被放大的噱头。
另外,这个风口到底能够走多远,能否成为直播行业的救命稻草,以竞相撒钱的“粗暴”方式铺路,是否真的能够为互联网新经济找到一个可持续的、充满活力又不失健康的行业未来,恐怕连投资者和平台方都依然忐忑。这种不确定性是互联网新经济难以割裂的一部分,也是其活力的一种体现,但是越热闹我们越要清醒地认识到,热钱开道并不等于创新。当热钱退去、用户参与积极性降低,拿什么来扞卫一个行业的存在价值?对于烧钱模式的依赖,是否也折射出行业浮躁与投机的一面?
在互联网领域,“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这句话收获了无数拥趸,被不少创业者、投资者奉为圭臬。但也有企业家对此作了下半句的提醒——“猪碰上风也会飞,但是风过去摔死的还是猪”。今天,在互联网新经济领域,最缺乏的不再是“风口”,而是风过去了依然能够不被摔的“猪”。 
(朱昌俊)
北京青年报:直播答题是在“换姿势奔跑”
王思聪的《冲顶大会》、映客的《芝士超人》、今日头条旗下西瓜视频的《百万英雄》,以及花椒直播旗下的《百万赢家》……进入2018年最火的新事物无疑就是“直播答题”了,动辄上百万的奖金更是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参与。不过,有分析人士认为,这种商业模式很难持续,因为直播答题并没有持续的用户需求,尽管有一些变现渠道,但是想要持续会非常困难。
很多人都在关心答题撒钱有没有未来,会不会迎来明媚的春天。虽然“撒钱”与答题结合到一起,是新生事物,但无论是“撒钱”还是答题本身,其实都有迹可遁,而且两者是分开的。对其的回答,其实应该分为:“撒钱”有没有未来与答题有没有未来。
“撒钱”是因为答题而来,是为了让答题更有吸引力。在很多人看来,直播答题“撒钱大战”已经有了疯狂的味道。无论是在“撒钱”的绝对量上,还是在其带来的影响力上,都无法与网约车发展初期的“烧钱大战”相提并论。当然,任何一种烧钱都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撒钱大战”可能火得快谢得也快,终有摁下停止键的一天,但就直播答题本身来说,未必昙花一现,未必没有春天。
这段时间,直播答题确实很火,连一些经常走在流行后面的人都参与其中,乐此不疲。并不排除奖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要说参与的人都是为了奖金,恐怕言过其实,“小看了天下人”。直播答题其实是互联网版的“开心辞典”,相对于答对答错,能不能拿到奖金,最终拿多少奖金,更重要的是从中学到了知识,而且以轻松、娱乐的方式学到了知识。知识,是直播答题的一大标签。
细数这几年互联网的变化,可以看到知识消费异军突起,已然进入了春天。有数据表明,截至2017年8月,知识付费用户突破5000万,市场预测行业全年经济规模达500亿元。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就是曾经十分火热的直播行业陷入停滞期,经历着“倒春寒”,不仅在道德情操上屡受指责,就是在行业效益上也乏善可陈,看不到一个可以预期的未来。在这样的背景下,直播碰到了知识,开启了“直播答题”,出现了“答题撒钱”。
于知识消费而言,直播答题或许“醉翁之意不在酒”,有着“蹭流量”意思,可能也不是很多人认可的知识学习方式。但于直播行业而言,相对于过去的三俗路线,现在的知识路线,肯定是一个巨大转变。想想一段时间,围绕直播发生的很多负面新闻,有些不仅跌破了道德底线而且违反了法律法规,一再让人们“辣眼睛”。这样的直播越火反映的社会问题越大,越火带来的负能量越大、解决难度越大。相对于过去,直播行业想到了转变,想到了往符合社会美好的方向去改变。其改变本身,不应该受到过多置喙。
当然,“种下龙种”也可能“收获跳蚤”,直播答题最终会如何,还得由市场说了算。但要指出,社会认可与市场认可并不矛盾,社会认可往往在市场认可的基础上。一个看得到社会发展方向、满足美好需要的行业,不仅会得到社会认可,而且更容易得到市场认可——这已然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为无数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所证明。直播行业看到行业存在的问题,告别“问题生长”,应该得到理解和支持。
直播答题起码提供了一种新可能,让人们看到直播行业也可以在阳光下,以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方式奔跑——直播答题其实是在“换姿势奔跑”。至于说在大多数用户难以中奖的情况下,能不能保证参与者的持续热情,这需要直播平台作答。但可以肯定的是,“越努力越幸运”,一个坚持走大道的行业越容易走进春天。(乔杉)
红网:直播答题“开挂”,游戏还能愉快玩耍?
从知识付费到知识兑现,再到知识派跨年演讲,手机APP将“知识也是生产力”这句话演绎得风生水起。
新年伊始,在线直播答题类游戏迅速成为“刷屏级”爆款产品。每天,上百万人沉迷于12道题,答错者出局,全部答对者可瓜分当局数十万甚至300万元的奖金。短短不过十来天,“冲顶大会”“百万英雄”“芝士超人”等多款同类型答题游戏乱花渐欲迷人眼。高额现金奖励、全民在线PK——资本大佬们在“风口”撒币,吃瓜群众在竞赛中狂欢。
不过,利来利往,难免沦为规则失控的江湖。在线直播答题游戏最可能出现的问题,无非就两个:一是游戏方数据造假。在这个流量的风口浪尖,游戏方有可能出现两种造假冲动:参与人数造假和获奖人数造假。前者可以涂抹妆容,敷衍投资者;后者可以稀释奖金,进而控制成本。虽然从法理上说,如果平台以“注水”获奖人数来稀释奖金属实,属于欺诈行为,根据《民法通则》,此类行为无效,网友可以要求平台方面赔偿损失;不过,网友的质疑和舆论的追问,能靠APP自说自话来自证清白吗?
二是直播答题“开挂”,涉及奖金问题,就不是游戏那么简单。因为根据《着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规定,游戏软件厂商或者个人作者开发的游戏软件在开发完成后受到着作权法的保护。以作弊为目的的插件、外挂、辅助APP,未经答题软件所有权人的许可或授权,谋取利益的行为系违法行为。这种“开挂”和当年的春运抢票插件不是一个概念:因为抢票插件多是免费提供且裨益公众,铁道部也未曾严肃追责;而直播答题的“插件”显然是冲着个人获奖而来,明码标价,平台方恐怕也不会坐视不管。
直播答题的产业价值,显然不是看谁的“小抄”更牛掰。要不然,这就不是知识与智慧的PK,而成为搜索引擎与人工智能的较劲。当然,本来就是一场游戏一场发财梦,好像也没必要特别较真,而且这种万人竞逐的架势,看起来也最有力地驳斥了“读书无用论”。只是,在商言商、在法言法,新兴市场不能被玩坏了,法治底线更不能僭越了。这游戏要能可持续地玩下去,规矩和纪律恐怕还真是要挺在前面。
(邓海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2-20
从2017年岁末到2018年初,一种主要以直播平台为载体,参与答题即可赢取现金的直播答题游戏来势迅猛,在短短一个多月,这种全民答题风潮席卷网络。从“冲顶大会”到“百万英雄”,再从“芝士超人”到“百万赢家”,奖金动辄百万元,场均用户数也以数百万计,一场全民性的知识狂欢时代似乎已经扑面而来。
进入2017年,国内各直播平台已经开始走向新的十字路口。据不完全统计,从下半年开始,包括趣直播、爱闹直播、网聚直播等在内的十几个平台已经无法登录或宣布关闭,还有大量直播平台陷入运营困境。
而就在同一年,美国版的直播答题应用HQ trivia问世,该产品集结电视节目、移动游戏、广告平台于一身,并融合了游戏节目的基因、电视直播的时效性、移动应用的交互性以及问答竞赛游戏的普适性。上线之后,迅速走红,成为岁末年初手机应用平台上最火爆的互动应用之一。
而随后不久,这股风潮传递到大洋彼岸的中国,“冲顶大会”“百万英雄”“芝士超人”“百万作战”……这些直播答题应用纷纷上线。场均参与用户数量从50万、100万、500万疯狂膨胀,场均奖金从50万、100万、300万不断增加。王思聪在微信上发的“2018年的第一周总结:王思聪撒币,张一鸣撒币,周鸿祎撒币,奉佑生撒币”生动地诠释了这种大跃进式的跟风热潮。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和流量就是最稀缺的资源。假设一场答题的奖金是五十万元,吸引一百万用户加入,那么获客成本仅仅只有0.5元,这对于直播平台是一笔极其廉价的买卖。再加上各平台后续推出的复活、分红机制,在线流量被不断推高。凭借动辄百万人同时在线的巨大注意力,直播答题应用很快找到了盈利模式:广告。手机厂商、餐饮、信贷等等金主纷纷为此豪掷千金。某汽车销售客户端甚至为此投入1亿元,创造直播平台广告投放的记录。而更多的奖金带来了更多的场次、更丰厚的奖池和更加庞大的流量。
直播答题应用还能火爆多久?根据苹果应用商店数据显示,在1月11日,“西瓜视频-百万赢家”“抖音短视频-百万赢家”“冲顶大会”占据免费排行榜前三名。然而,仅仅在20天之后的2月1日,除“抖音短视频-百万赢家”仍然位居榜首,“西瓜视频-百万赢家”已经滑落到第二十一名,而“冲顶大会”“芝士超人”等已跌出排名榜单。
其实,国内直播答题在刚刚兴起时,就已经因为创意抄袭、技术不稳定等暴露了诸多问题。
非原创技术内核,“拿来主义”的模仿,任何一个平台都难以在这个项目中形成壁垒,从而一家独大,由此造成目前直播答题拼的不是谁的用户多,而是看谁更能烧钱。一旦无法获得大量持续稳定的资金注入,游戏是否还能继续维系就必然成为难题。同时,直播答题瓜分奖金模式缺乏第三方权威机构监督,也给造假留下了空间。题目,是直播答题的基础,直接决定节目水平高低。然而一些直播答题节目,出题水准堪忧,有的出现常识性错误。
在这场奖池越变越大的“撒币”持久战中,如何守住新晋用户增量,也是各直播答题平台当下亟需解决的迫切。
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连直播答题类应用鼻祖HQ到目前也未能实现盈利。面临直播答题的海量流量诱惑,以及未来在广告投放、充值复活服务等方面存在着的想象空间,即便是更多的投资方打算入局,这种模式仍处于烧钱的阶段,撒钱只会更猛,收割与盈利的时机尚未到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