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习惯用一起吃顿饭来解决很多问题?

如题所述

中国人有许多难以处理的问题,有时并不是在法院里解决,也不是在会议桌上研究,反而是在“饭桌上”来解决。

经商的人经常要请客吃饭,因为在饭桌上,一些业务往来容易谈得拢。因为茶余饭后,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其实,饭桌上也不只解决政商的问题,饭桌上也可以促进家庭和谐。大家一起吃饭,利用吃饭的时间,互相讨论、了解,彼此放心,增进友谊。

中国人的伦理,从饭桌上也可以看得出来,例如为父母过寿,或逢年过节要先孝敬父母,请父母、家人在饭桌上团聚,甚至长辈过世,慎终追远,也要在饭桌上对先人表达敬意。饭桌上也不只是吃饭,饭桌上的礼仪也应该注意。

西洋人吃饭,都是轻声细语,细嚼慢咽;中国人吃饭,都要敬酒划拳,吆五喝六。吃饭的时候,要有礼貌,要注意宾主的关系,要和左右的人讲话;但是讲话的音量不宜太大声,不要口沫横飞、肆无忌惮、旁若无人。如果不懂饭桌上的礼仪,还是藏拙,不要吃那一顿饭为好。

饭桌上,虽然能够解决许多问题,但还是要提倡简朴的生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02

习惯用一起吃顿饭来解决很多问题,确实在中国很管用,大家都喜欢饭桌上畅谈,交心,真情流露,那么饭局到底有什么作用,怎么利用一顿饭解决问题

1、联络感情,互相熟悉

这是饭局最普遍的一个目的,广泛适用于同学、同事、朋友等等。对于职场新人来说,这种饭局是快速打开陌生局面,加深互相了解的最好的方式。吃过几次饭,本来不认识的朋友就熟络起来,新人也就被纳入到职场的关系网中。

同事之间通过饭局也可以互相熟悉彼此的习惯以及生活化的一面。毕竟除了职场上的一面,生活中的那一面更贴近真实的那个人。

2、认识朋友,拓展圈子

这种饭局,毫无疑问意义挺重要,人的交际圈子其实是稍显固定,除了同学圈外,基本就是职业圈,而通过参加一些饭局和不同圈子的人交往,可以认识各个领域不同行业的朋友,说不定在未来就会有互相帮衬之处。俗话说的好,过个朋友多条路,而朋友有时候就是在应酬和吃饭当中拓展的。

3、信息沟通

饭局在东亚大国本身就是交际的场合。相比与平时工作上的沟通,饭局中让人有意无意的产生一种更亲近的感觉,一些平时不知道到底方便不方便讲的内容,在这个时候可能都会讲出一些。

甚至一些内幕八卦,这些在上班时间不会有人透漏,虽然八卦消息是否可靠不知道,而且对于工作没有特别大的作用,但是却可以让人从侧面了解一些公司情况以及人员情况,避免踩中雷区。

4、化解矛盾

传说,没有什么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是两顿。餐桌上面,一个敬酒可能就把平时的误会给解决了。有句俗话:吃人嘴软,可见利用饭局化解问题从古就有。

人是群居动物,而一个人经常离群,就会“被排斥”,不自觉间与所有人产生距离感。如果到了连圈子都无法融入的情况那根本就无法在圈子里面生存。

饭局的表象是“饭”但是精华尽在“局”中,认识了饭局的作用,才知道那些重要,那些可以视情况参与,哪些可以少参与。

第2个回答  2018-08-27

    这是由人类和动物的生存决定的。原始人时期,人们需要成立氏族部落,群居生活。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个人的危险都减少了,活下去的可能性更大;

    当人类聚集用餐时,需要用到火,攻击人的动物怕火不敢靠近;被人猎杀的几类动物看到那么多人也避开了;

    人类聚集在一起可以公平的享受美食,于是人们感觉聚集在一起吃饭是警惕性最低的时期,人类的内心这个时候也相比捕猎、单独休息等其他时候要放松得多。

    后来的奴隶时期、封建时期,人们逐渐养成了在饭桌、酒桌上商量事情的习惯。所以有句话叫“宴无好宴”

第3个回答  2018-08-31

中国人实行的是“集体共享制”中国人吃饭时每个人都可以共享桌上的每一种鲜美食品,中国人却非常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友谊。中国有很多谚语,比如:“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多了好办事!”。中国人的头脑中,“吃饭”不仅仅是保持身体健康,还是一种生活的享受,甚至是增进友谊的助推剂。在享用完美味的盛宴之后,你开心,我也开心,每个人都很开心。中国的人际关系很复杂,它还是一种手段,一种方式,一种报答的方式,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甚至可能是一种计谋……

第4个回答  2018-08-30
用一起吃顿饭来解决很多问题,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典型特征。人们只知道中国人饮食文化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吕氏春秋·本味》)。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史书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惊叹。但是,如果菜肴再美,需要人们去食用,这才能形成文化。
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它是承载文化的平台。聚食制的起源很早,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发掘中可见,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这种聚食古俗,一直至后世。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通过聚餐,人们进行交流、沟通、传播、融合,拉近相互人际关系,有时会在某种问题上达成共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