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之间有什么关系?

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亦师亦友”……

人所共知:若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很多人会不以为然,甚至会有人觉得滑稽可笑。
我以为这就对了:还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人,的确太少了。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在年轻的一代人身上怕是看不到吧?
——新时期已经潜滋暗长的形成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对老师是——你教我时是我老师,你不教我了你就不是我老师了,只是教过我的老师;老师对学生——我教你时你是我的学生,我不教你了你只是我曾经教过的学生。仅此而已。有没有老师牵挂怀念学生、学生也想念感谢老师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相当融洽相当亲密相当深厚的师生关系呢?有,但那是老师有恩于学生,而其“恩”可绝对不是工作上的份内之事。
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在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现实面前,人们都想跟上时代的潮流,尤其是大约10~45岁区间的人,即少年、青年、壮年、中年时期的人,大多都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讲究时尚。这就使得人们的精神意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经济实惠的因素起主要作用。
学生以为:我上学,我交钱了,我是凭钱上学,无需感谢谁。对老师的态度则是:你上班上课所有在校的工作都是份内的,应该的;因为你拿工资了,你挣到钱了,你就应该教我们;我花钱来上学上课,你就该教我,就该对我好。
老师的理念、想法和态度则是多样的。责任感强的较优秀的老师,会有为学生服务的观念,能尽心尽力去善待学生,肯为学生付出多做奉献。而大多数老师则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了自己的工作前途上,放在自己的工作成绩和资本上,不是为了学生而为学生,而是为了自己而为学生。他们对学生是:我是凭本事来工作——上班上课的,不是你雇来的,挣的不是你的钱,我教是我的工作,你学是你的任务;我不是为了你才来教的,你愿意学,行,我好好教你;你实在不学,没办法,不怨我怨你自己吧。你听我的,你是好学生,我对你好;你不听我的,你不是好学生,那别怪我另眼相待。我没义务为你多付出什么,我也不需要你感激我什么,我教了,学不学是你的问题。还有思想狭窄、肤浅、呆板的老师,落伍于新时期教育的进化,对学生则是:我是老师,你是学生,你就该听我的;你听话才是对的,好的,我才能对你好;你不听老师话,就是不对,不好,那你别怪我对你不好。
其实,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不明白:当今的经济生活和社会意识已远不是古代、近代、现代那样了,也不是“文革”时期或者改革初期了。在日益提升的经济生活和快速发展的社会意识的影响下,教师不对学生有份内工作以外的付出,学生是不会感激你的。当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活动、感情等方面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你给予他及时的不求回报的当然是教育教学工作之外的帮助时,学生才会感激你,并永难忘怀。
正所谓:“有所付出,有所回报”。教师在学生面前,总是教育啊,教学啊,只能是良师,只有当教师为学生付出了份内工作以外的关爱和帮助后,学生才会对教师感恩戴德。不然,教师不教学生之后,学生会把教师视为路人。
这样,是不是说那些师德高尚、教艺高超、教学精湛、深受学生认可、欢迎、喜爱甚至崇拜的教师,就不会痛学生建立起深厚情谊呢?能,但是,那也要看这样的教师是否对学生有额外的关注和帮助。比如:全班未辅导,唯独辅导了一个,“这一个”就会有感激之情;但全班都辅导了,“这一个”就以为是理所应当的,就不会有感恩之心。
这样,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就表现为:教师份外的工作——教育教学工作之外的对学生有所付出,为学生有所奉献(有人认为是可做可不做的),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感恩之情,才会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不然,学生就不会理你,理你也是出于礼节礼貌的形式需要。
综上所述,要想当个让学生说你好的老师、学生总记着你的老师、学生见到你如同见到亲人的老师、学生只要有机会就想报答你的老师,你就得为学生甘愿奉献,甘愿付出。而在奉献和付出之中,你得到了快乐,灵魂得到了升华,能具备一定的人格魅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8

第2个回答  2014-01-01
上下,----平等。
第3个回答  2014-01-01
朋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