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文章的文学性表现在哪里?

如题所述

  关注鲁迅作品的文学性

  对鲁迅先生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的发展,人们对对其进行了不同的解读。

  《孔乙己》两个课例中,沈老师着重从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性这一角度进行了阐释;而陈老师则是淡化了悲剧的社会性,主要从人物悲剧性的人生出发,表达了对人物深深地同情。沈老师的课挖掘的比较“深”,陈老师的课则相对有些“浅”;沈课带着新旧教学方法的过渡性,而陈课开始脱离旧的窠臼,比较新颖。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是无限度的拔高,过度解读还是从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进行阐释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在实际教学中,我也是经历了一个矛盾的过程。十年前,我对先生文章的教学也是从阶级矛盾这一政治立场出发,只要是鲁迅的作品主题肯定是重大的,是关于国家、时代和社会批判的。我们讲的很累,学生听得也是云里雾里,难以理解这样深刻的主题。这样的理解无疑是对鲁迅作品的过度阐释,忽略了作品的的最本质的东西——文学性,只是把文学作为政治的传声筒,显然是有悖于文学的本质和教育的实质的。

  其实鲁迅的作品并不是每篇都是刺向旧社会和国民性的“标枪”,许多作品情感意蕴丰厚,非常感人。比如《风筝》。本文借风筝事件表现的是兄弟间浓浓的亲情和小时候伤害兄弟心灵的愧疚,虽然作品中一如既往带着那个时代的苦闷,但是浓重的伤感无疑是主题。这样关于童年的事情也是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在教学的时候,从作者那种浓重的伤感出发,重温童年的往事,感受兄弟情感,虽然“浅”,但是更能打动学生心灵。虽然文中也有社会的苦闷,把它作为时代背景来处理会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文主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比较温馨的回忆散文。百草园景物的描写形色兼备,生动,三味书屋生活枯燥中富含趣味,如果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出发是不是大煞风景?

  文学作品,尤其是先生等一代大师的作品之所以传于世不但是由于它崇高的思想性更因为其文学性,否则它也是经不住时代的检验的。对它们正确的解读才能还原一个真正的大师!

  (注:非原创。资料来源于某校教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15
今天,我们的作家、艺术家有着广阔的天地,可以自由地接近人民,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题材和艺术形式,创作各式各样的作品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我们相信: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像鲁迅那样创造性地工作和生活,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为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
第2个回答  2010-11-14
在于深刻表现了鲁迅的思想,观念,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反映旧社会的黑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