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急!

高手快来!帮帮忙!

    鲁迅(1881~1936)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笔名除鲁迅外,还有邓江、唐俟、邓当世、晓角等。小时享受着少爷,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d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医生,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鲁迅生平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结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婴。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有【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回答者: 俞王韦 - 门吏 三级 10-21 19:15
    鲁迅(1881.9.25?d?d1936.10.19)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与其胞弟周作人以“周氏兄弟”而闻名于“五四”时期。
    鲁迅是他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这个笔名的意思一是“愚鲁之人应该起来”;二是寄托着对母亲鲁瑞的爱。18岁以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本城“三味书屋”读书,课余喜欢读野史笔记,爱好民间艺术,从野史和民间文艺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鲁迅的家庭是一个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他亲身经历了两件重大的事情:是祖父的科场贿赂案,随母亲到乡下舅父家去避难,饱受了世人的冷眼与“乞食者”的嘲讽。父亲的病重,他经常出入药铺和当铺之间。家庭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在这途路中,他看见了世人的真面目。在深深领略世态炎凉的同时,也在思想感情上同贫苦农民建立起了牢固的联系。这对他以后的创作、生活、思想,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1898年,鲁迅18岁那年,他抛弃了读书应试的所谓正路,决定“走异路,逃异地,寻求别样的人们”,到南京进了江南水师学堂,第二年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这时,他阅读了严复翻译的赫胥黎《天演论》,进化论思想的影响,进一步激发了他变革求新的热情。
    1902年到日本留学,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便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为国献身之志。“幻灯片事件”促使其意识到:对于愚弱的国民,“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第一要着”还是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当时他认为改变国民精神最有效的手段是“文学”,于是毅然弃医从文,开始致力于启蒙文学的倡导。曾筹办《新生》杂志,后因为经费问题而流产,之后一方面翻译外国小说,与周作人合译有《域外小说集》(1、2),一方面介绍西方的哲学、文学思想,著有《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重要的政治、文艺论文,这些文章的核心就在于号召打破封建传统的束缚,争取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号召“超人”,赞美摩罗诗人们“立意在反抗,指归在行动”的斗争精神,希望中国有自己的精神界的战士出现。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
    1909年(28岁)鲁迅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讲授化学、生物学等课程。1911年开始小说创作,最早的作品是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文言小说”《怀旧》。1912年应蔡元培邀请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工作,后又迁到北京,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辛亥革命时,以极大的热情参加革命活动,但很快就感到失望,思想深处引起了极大的痛苦。因此到北京七年,一直埋头抄古碑,校古籍,同时也在沉默中考察思索着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各方面问题,总结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袁世凯复辟后,陷入幻灭,沉没于古籍。正是在这种寂寞的心情中,应新文学朋友们的邀请,几乎是同时开始了白话小说、白话诗和白话散文的创作。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于1918年发表时,他已经是将近“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了。
    从1918年到1927年的十年,鲁迅经历了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大革命由胜利到失败的历史转折,思想有了重大发展:一方面是他对进化论和个性主义从坚信到怀疑直到最后轰毁;另一方面是他从欢迎十月革命,同时又怀疑它是否也是拯救中国的良药,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终于坚信“惟有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实现了“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友人,以至于战士”的根本转变。
    在1925年前后的“女师大事件”和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受到极大的震动与挫折。1926年离开北京,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北京,也再没有任过官职。先是去厦门,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后到广州(1927年1月),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进入三十年代,在反文化围剿中,鲁迅笔扫千军,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左翼文坛主将。文艺论争。自新文学诞生以来,新旧文学之间和新文学内部一直论争不断,而在鲁迅的有生之年,这些论争大都与鲁迅有关。比如,与郭沫若等展开的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鲁迅称郭沫若为“才子+流氓”;与梁实秋展开的关于“人性论”的论争,鲁迅称梁实秋为“资本家的乏走狗”; 在关于“京派”与“海派”的论争,鲁迅称“京派”近官,是官的帮闲,“海派”近商,是商的帮忙。
    1928年10月,鲁迅定居上海,开始了最后十年的战斗生活。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去世,终年56岁。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1881.9.25?d?d1936.10.19)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与其胞弟周作人以“周氏兄弟”而闻名于“五四”时期。
    鲁迅是他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这个笔名的意思一是“愚鲁之人应该起来”;二是寄托着对母亲鲁瑞的爱。18岁以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本城“三味书屋”读书,课余喜欢读野史笔记,爱好民间艺术,从野史和民间文艺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鲁迅的家庭是一个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他亲身经历了两件重大的事情:是祖父的科场贿赂案,随母亲到乡下舅父家去避难,饱受了世人的冷眼与“乞食者”的嘲讽。父亲的病重,他经常出入药铺和当铺之间。家庭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在这途路中,他看见了世人的真面目。在深深领略世态炎凉的同时,也在思想感情上同贫苦农民建立起了牢固的联系。这对他以后的创作、生活、思想,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1898年,鲁迅18岁那年,他抛弃了读书应试的所谓正路,决定“走异路,逃异地,寻求别样的人们”,到南京进了江南水师学堂,第二年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这时,他阅读了严复翻译的赫胥黎《天演论》,进化论思想的影响,进一步激发了他变革求新的热情。
    1902年到日本留学,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便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为国献身之志。“幻灯片事件”促使其意识到:对于愚弱的国民,“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第一要着”还是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当时他认为改变国民精神最有效的手段是“文学”,于是毅然弃医从文,开始致力于启蒙文学的倡导。曾筹办《新生》杂志,后因为经费问题而流产,之后一方面翻译外国小说,与周作人合译有《域外小说集》(1、2),一方面介绍西方的哲学、文学思想,著有《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重要的政治、文艺论文,这些文章的核心就在于号召打破封建传统的束缚,争取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号召“超人”,赞美摩罗诗人们“立意在反抗,指归在行动”的斗争精神,希望中国有自己的精神界的战士出现。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
    1909年(28岁)鲁迅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讲授化学、生物学等课程。1911年开始小说创作,最早的作品是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文言小说”《怀旧》。1912年应蔡元培邀请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工作,后又迁到北京,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辛亥革命时,以极大的热情参加革命活动,但很快就感到失望,思想深处引起了极大的痛苦。因此到北京七年,一直埋头抄古碑,校古籍,同时也在沉默中考察思索着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各方面问题,总结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袁世凯复辟后,陷入幻灭,沉没于古籍。正是在这种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4-26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风暴 在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1905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中 国同盟会成立,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辛亥革命于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首先发动,占领了武汉三镇, 组织了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的皇帝年号。12月2 日,革命军占领南京。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 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告退位。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皇帝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中国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1-15
作者是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6-14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写作背景:

鲁迅逝世九周年(1945年)时,鲁迅的侄女——周晔(鲁迅的三弟周建人的女儿),回忆伯父鲁迅的文章,以此宏扬鲁迅先生的民族精神。

该文通过回忆周晔伯父鲁迅先生生前为别人做的几件事以及他给“我”的教益,从“四周黑洞洞的”表现了旧社会的黑暗,反映了他憎恶旧社会,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的性格特征,赞扬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同时又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敬爱之情。

作者简介:

周晔(yè), 女,1926年5月生,1984年1月去世。浙江绍兴人。鲁迅兄弟三人,老大周树人(鲁迅原名),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周晔是周建人和王蕴如的大女儿,所以她称鲁迅为伯父。周晔生于上海,鲁迅逝世时,她才11岁。《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回忆伯父的文章,写于鲁迅逝世九周年(1945年),自建国后一直选入小学语文课本。周建人在晚年口述,周晔执笔,出版了《鲁迅故家的败落》一书。周晔还独立撰写过《伯父的最后岁月——鲁迅在上海》一书,是她研究鲁迅的姊妹篇。

第4个回答  2021-12-07
是写于鲁讯逝世九周年(1945),鲁讯出生于破落的封建家庭,曾早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人称''文教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本于浙江省绍是府稽悬(今绍兴市)东冒坊口,牌年出过《鲁迅全集》(二十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