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节的来由传说

如题所述

祭灶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亦称小年、谢节或灶王节,在我国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送神”。琉球语中则称之为“御愿解”。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重要时刻,人们在这一天晚上会燃放鞭炮。传统习俗认为,年底时,灶君、太岁神以及其他神明都会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善行与恶行。灶君的汇报将作为对人类的奖惩依据,因此人们在此时会虔诚地祭拜家中的诸神和灶君。
关于祭灶节的来由,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在农历腊月二十三的夜晚,灶王爷会升天向玉皇大帝述职。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天用玉米或小米制成的“祭灶糖”供奉灶神,以此糊住他的嘴,防止他在玉帝面前说坏话。同时,还会燃放鞭炮送别灶神。祭灶后剩余的祭灶糖,通常会与炒玉茭混合,揉成团子,分给家里的孩子和大人们食用。
祭灶节被视为新年的前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清朝后期,北方有句流传的口诀描述了从小年到除夕的一系列习俗:二十一送闺女,二十二送小四,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灰刺(打扫卫生),二十五和煤土,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握圪瘩(蒸年馍),二十九打壶酒,三十墙上贴胖孩,初一撅屁股作揖。
祭灶的风俗源远流长,民间祭灶起源于对火的崇拜。《释名》中提到:“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是掌管灶火,管理饮食,后来这一角色扩展到考察人间善恶,以决定福祸。晋代名人周处的《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礼记·月令》也有“祀灶之礼,设主于灶径”的记载。那时,灶径是灶边承器之物,通常由土制成。灶神被列为五祀之一。战国策赵策中提到:“复涤侦谓卫君日:臣尝梦见灶君。”唐代罗隐的诗中也提到“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这些文献表明,祭灶的习俗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存在,并一直传承至今。通常,祭灶是在腊月二十四日进行。
“送灶”意味着送走灶王爷。灶王爷在人间的家辛苦照看一年,年终时需要回天上向玉皇大帝报告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决定一家人下一年的吉凶祸福。因此,人们希望灶王爷在天上多为自家和美言几句。于是,民间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会用饴糖和面制成的糖瓜供奉灶神,希望粘住他的嘴,让他只说好话,不提坏事,以期待来年的好运。
文学家鲁迅曾在《送灶日漫笔》中提到:“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这里所说的“胶牙饧”就是“糖瓜”,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叫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