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传情 翰墨飘香:郭正英的书画艺术

如题所述

个人简介

郭正英,号牵轼、苏柯、祁连山人。别署莲湖草堂、千石楼。1955年生于甘肃肃南。自幼喜好书画艺术,师从周韶华先生。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国家民族画院顾问、中国西部画院名誉院长、中国名家画院副院长、中国孔子画院名誉院长、甘肃国画院名誉院长、张大千艺术研究院院士、中国新水墨研究会顾问、文化部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印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英才》杂志社艺术顾问、中国教育电视台《艺术中国》栏目顾问。国家民委《民族团结》杂志社原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民族百花奖第四、五、六、七、八届评委,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第二、三届评委。曾赴俄罗斯、印度、埃及、新加坡、韩国、日本、新马泰、乌克兰、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访问和艺术交流。

以国际语汇写民族风情

走进郭正英绘画的精神情怀

文/本刊记者庞思建

纵观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历代画家对山水画的推动与革新无不体现在绘画理念、笔墨技法、表现形式和描绘题材四个方面,其中绘画理念又是引领其他三个方面的核心与旗帜。因此,坚守与革新绘画理念在根本上保证了艺术创作的根基与源泉,并打通东西方绘画之间的壁垒,才能将至臻至美的东方艺术推向世界,走向辉煌。作为裕固族的山水画家,郭正英怀抱着对家乡美景的执着与热爱,肩负着当代画家的使命与担当,以儒家中庸的思想包容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并独创国际化的艺术语汇描绘着他心目中最美的民族风情。

军人情怀的使命担当

传承之于当代绘画是为根本,继承传统,当代绘画的未来才能方向明确;创新之于当代绘画是为动力,开拓创新,当代绘画的发展才能砥砺前行。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假如只有传承而无创新,那么当代绘画的前途则无从谈起;相反,假如只有创新而无传承,那么当代绘画则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翻开中国美术的发展史篇,历代绘画大家早已为当代画集做出了表率和榜样,激励和指引着他们在固守中国传统绘画精髓之时,创新自我并开拓新风。

作为深谙传统绘画要义、笔墨功底扎实、创作视角新颖的山水画家郭正英,不仅长期游弋穿梭于古代精品佳作之间,汲取优秀的创作理念和绘画技法,而且将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理念付诸于创作实践,并强调当代社会应有自己的名家名作。他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当代社会对艺术提出了新的追求,亟需独具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来启迪和感化大众。作为一个艺术家,绝不可脱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将艺术创作置于现实之外,高踩古人的肩膀而固步自封、不求进取。而是一定要把艺术创作归纳并融合至当代文化的发展体系之中,与社会的繁荣发展紧密相联,反映当下的现实生活和人文思想,强调艺术服务于时代、社会、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属性,深掘和探究艺术的当代性来充分展示当代绘画的优秀文化和时代风貌。

基于对中国文化艺术的自信与坚持,郭正英在长达十五年的军旅生涯中,未曾中断的艺术思考与探索,不仅使他对艺术彰显的精神追求与趋向有了更深切的理解,而且坚强、刚毅的军人特性使他在体魄、毅力、性格、气质上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其影响渗透到艺术创作之中,无论是画面之上,还是笔墨之下都流露出着一位军旅画家的阳刚之美与特有情怀。更为关键的是,军旅画家更加珍惜和看重时代赋予他的艺术使命,在追求精神层次的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之时,画家所应该肩负的责任与担当成为郭正英在艺术之路上终身的奋斗目标。

中得心源的民族淳风

在郭正英看来,绘画是一种最具创新精神的艺术劳动。因为在艺术的本质属性中已经包含了创新精神,创新是推动艺术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客观规律。可以说,创新并不是艺术家想不想去做的一件事,而是艺术劳动的本身就具备着创新的要求,也只有这样,艺术才能永久地、持续地发展下去。

由此,基于多年的创作实践经验,郭正英总结出当代绘画创新需首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是理念问题,从美术史的发展特性和规律可知,凡是胸怀大志且眼界崇高的画家,其创作自会不受古人、师承以及自然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困扰和限制,以此才可称为创新型画家,也只有当画家的绘画理念具有了革新精神,他才敢于大胆地尝试和表现心中的客观物象。

其次是技法问题,在艺术探索与成果总结的过程中,如何形成独树一帜的绘画语言和表达方式尤为重要,譬如画家在向古人学习、向恩师学习、向大自然学习之时,一是要学进去,汲取古人的绘画精髓、领会恩师的心得感触、体悟大自然的真实致美,二是要学出来,才能真正用画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的美景。最后是要持续突破自我,保证艺术创作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既要在形象和色彩上打破常规,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贯穿全作,又要在绘画内容上饱含丰富的精神昭示,以此来震撼和感动他人。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创新的源泉,想要做到中得心源必先外师造化,而对于郭正英影响至深的本民族文化即是他外师造化的宝贵财富。裕固族主要生活在祁连山北麓,色泽浓烈的地貌特征对这个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以及民间工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裕固族的传统服装中大红、大绿以及深蓝的运用,和以明快、鲜艳和浓烈为主色调的民间工艺,都让郭正英深受启发,让他逐渐认识到真正能直达内心世界的只有家乡的自然风光,多元融合最终成就了郭正英简略概括、直观明快的沙漠胡杨风采。

中西交流的中庸之道

艺术是睿智与聪慧的结晶,不止没有国界限制,而且是全人类共通的语言。凡是优秀的艺术作品,都能得到大家的共同认可。郭正英坚信,随着东西方艺术交流的日益频繁,东西方绘画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将会成为未来艺术发展的大势所趋,艺术形态的相互碰撞与融合是东西方绘画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必然结果。但是,由于东西方绘画变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不同,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始终保留着自身原有的特点。

例如中国传统绘画中含蓄与内敛的哲学思想和精神内涵,以及西方绘画中强调体积感与时空感的客观表现等,都将成为艺术发展进程中东西方绘画之间标识性差异。如今,很多西方艺术家关注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演变和动态趋势,并运用到西画的创作之中,相对应的,中国画家也在西方绘画中吸取了很多极具研究价值的绘画技法和艺术理念。总而言之,东西方绘画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各具特点但互不分离。

在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的文化理念之下,郭正英坚持以国际化艺术语汇来表现亲切的民族情感,深化理解东方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文学书法、服装配饰以及民间工艺等优秀文化,系统地、概括地归纳与提炼的艺术共荣精髓要旨,这为支撑其绘画艺术走向世界和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中国绘画采用的媒介是宣纸、水墨和颜料,与西方绘画中使用的油画颜料和帆布载体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加上中国绘画使用的软笔与西方绘画中使用的硬笔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给人们带来的画面感受也有着明显的不同。郭正英对此深有体会,仅从绘画媒介上分析可知,水墨画的前途和发展会比油画更有优越性,因为在水墨画创作的过程中,每一笔在宣纸上的效果都可能是画家所不可预料的,甚至有时创作空间的空气湿度都会影响到实际的画面效果。

而在西方油画的创作中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形,西画在表现某一形象或色彩事,是用颜料的堆砌和笔触的摩擦来加强画家的主观感受,画面效果的可控性更强。所以从这一点上讲,中国绘画的媒介所产生的可能性和未知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画家的无限发展空间和想象空间,当画家熟练地掌握了这一媒介的绘画特性,那么在创作之中便可更加得心应手地画出心中最美景色。

从根本上讲,在东西方绘画交融与互动之中,需不断加强的核心仍是艺术家个人的文化修养。因为艺术的宗旨与真谛是反映世界的真善美,艺术的功能是教化民众从善,启发人们心灵向善向美。无论社会发展到哪一步,艺术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们。而郭正英艺术创作的核心与宗旨正是在向人们传达自然之美,并以家乡的高原雪山、森林草原、河流湖泊以及湿地戈壁等,作为他的灵感来源和精神依托,从而将裕固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和人文气息以及他对家乡美景那种刻骨铭心的热爱,深深渗透到艺术创作之中,由内而外地将这片丝绸之路沿线、河西走廊中端的自然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感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