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画画一段时间了,看不到进步是怎么回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让我们来看一个实际案例吧!

1.京京已经画了两年绘画,现在他上的绘画课程用的还是和以前一样的工具材料;

2.京京现在画绘画的技法,包括涂色的技巧在上半年和暑假的课程中都学过了;

3.京京现在创作的绘画作品中出现的对象都是她已经会画的形象,还在重复画这些;

4.京京画面中形象的细节已经画得很细了,但画面构图相对还比较散。

1.我非常喜欢京京,京京是个善良的孩子;

2.京京喜欢画画,能安静下来坚持画而不觉得累,有一次京京画了整整一天,让我们惊叹他对画画的热爱和毅力;

3.京京对艺术的形式审美很敏感,这大半年来的进步很大,就拿线条来说,他现在画的很多线条已经有了纯粹的艺术形式美感了;

4.京京有自己的独立审美,色彩感觉非常棒,对画面的色彩搭配有自己的想法;

5.京京画东西越来越细腻,能看到画面的细节越来越丰富;

6.京京编故事的能力很强,思维依旧保持跳跃,每次课能将故事进行新的演绎;有想象力有主见,从不模仿;

7.京京具备典型的完美主义者气质,所以,以前有时就不敢画,现在胆子比以前大了,越来越自信了;

8.我感觉京京上小学后,想象力有一定的下滑,思维被现实束缚得更多了,例如,我问他杯子是怎么出来的,他说是工厂做出来的,我说能不能是小魔仙变出来的,能不能是你自己用陶泥烤出来的……我希望引导他思考杯子可以有很多不可思议的来源,但是有几次他都说“啊,不行吧”,以前,基本不用我引导,他就有很多让我赞叹的奇思妙想。

1.鼓励。当京京画出艺术感强的线条、色彩、画面时,绝不吝惜对他的赞扬,鼓励京京继续保持对艺术的形式敏感度;

2.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启发他的想象,让画面展现出故事,将口头语言与画面进行有效联系;

3.时刻提醒他保持画面主体形象的完整,对各个不同形象状态进行把握和联系,尝试新的画面组成(构图)方式;

4.鼓励他从自己喜爱画的内容开始,去发现与此相关的内容,引导他下一张要比上一张画得更仔细,使自己的画面越来越丰富,有更多表达在里面;

5.引导他先观察后联想,观察具体形象的细节,然后展开联想,让故事不停下来,不停地进行无限想象。

有家长说,孩子能把颜色涂匀,涂满,在她眼中就有了进步;

有家长,孩子越画越像了就是进步;

有家长认为,先用线描出来再涂上颜色,画面整洁漂亮,装饰性很强,孩子的进步就很大;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能把素描、油画、国画、动漫、剪纸、陶艺全部玩一遍,就肯定有进步;

有的家长认为,能画出像专业画家那种感觉的,就很有进步;

有家长说,孩子能安静下来画画就是进步;

        每一个家长考核“进步”基本都以自己的孩子为判断基础,对进步的理解也出自于对自己孩子的成长要求,但是基本可以理解为艺术技巧的“显性进步”。而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这些东西,属于“隐形”进步,如果我们不用心就很难感受到,所以很多人都习惯去抓住眼前的“显性进步”,而忽视了儿童阶段更为重要的“隐形”进步。

        美术这个学科与很多学科不一样,英语有背单词多少的标准,舞蹈、钢琴都有考级的标准,一对一的标准是提分……美术因为无法产生明确标准,大家只好倾向于“显性标准”,就是美术技能的进步。

        其实,让家长看到“显性进步”不是难事,让孩子照着范作画得很像不是难事,让孩子把典型形象画出来不是难事,让孩子机械地临摹大师作品也不是什么难事,让孩子画得很整洁更不是什么难事,让孩子把颜色涂匀涂满根本就不算个事儿……关键不是教师用不用心,而是看教师有没有良心。

判断孩子是否“进步”一定要在区分年龄的基础上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

首先,每个年龄段“画画”给孩子带来的进步,标准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拔苗助长。我们应该尊重不同年龄段儿童自身的表现欲望,教学和考核都应该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年龄心理特征,家长和教师都不应该用成人的模式化概念束缚孩子想象、创造的翅膀,也不要毁了孩子对艺术特有的纯真和审美修养。

其次,衡量每个孩子的进步标准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对某一个5岁的孩子,用一节课让他/她把颜色涂匀涂满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她/他是个很安静的小女/男孩,喜欢整洁的画面,涂满涂匀的效果让她内心很愉悦。对一个喜欢自由表达,不在乎画面效果更在乎故事细节和情感表达的5岁孩子,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不用考虑“涂满涂匀”这个问题。

京京现在7岁,以我对于京京的观察,他是典型“理智型”儿童(但他对艺术形式审美的敏感超出很多同龄人),一直喜爱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世界。他通过画画来表达自己,并能从这种表达方式和过程中得到愉悦。

所以,现阶段,读他的画,我们既需要听他讲他的画面和故事,倾听他的“活动过程”,也需要赞扬他通过努力实现自己想法的“活动结果”。

在具体美术表现能力方面,7岁的他正处于图式期阶段,最典型的表现特点是重复画自己喜欢的形象。每一幅画面里,每一个故事中都有这些形象,而且这些形象貌似都是他已经掌握认知的对象。

家长可以注意观察一下孩子,是不是每一次画出来他都很开心,而且下次画这些形象又画得很起劲?

如果是这样,我建议您鼓励他,他重复的表达不仅来自内心,也希望获得他人认可。当他把自己熟悉并掌握的“拿手好活”画出来,我们却不能理解他的“展示”,就会挫伤他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我们可以让他更认真地观察这些形象,更丰富地表达这些形象,这才是真正的美术表达能力的进步。

绘画题材的丰富多样,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而在具体的艺术规则方面,如比例、透视、构图等,更需要慢慢介入,需要在他的成功体验的基础上慢慢引导。

一句话,孩子应该是慢慢成长,还不到急速塑造的年龄阶段,只有这样,他的表达方式才可以一直得到温柔的宠爱,悉心的呵护。

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以美术能力作为学习的主要目标,而是作为达到目标的方法,将美术作为孩子表达思想,宣泄情感的工具。

通过画画——

①培养创造思维

②提高审美修养

这是我的美术教育理念,是我体系课程的主要出发点,也是我考核我的教师备每一节课,上每一节课的标准。

回到孩子身上,我希望我们能对孩子在美术表现能力方面的要求更单纯一些,更多地去聆听他的声音,“陪”孩子成长比“替”孩子成长更重要。

我们这一代人,内心总有些出人头地的梦想,为了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有时候可能会在孩子培养方面有些行为偏差,我经常提醒自己,陪孩子成长也是自己的成长,这种成长有时让我更能体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幸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