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结果显示:在离心的上清液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1)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______.(2)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请你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______,其原因是______.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是不是误差的来源呢?______,请简述理由:______.

(1)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而噬菌体在侵染大肠杆菌时,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到大肠杆菌内,因此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
(2)a.将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的时间如果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则这部分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导致细胞误差.
故答案为:
(1)噬菌体已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到大肠杆菌内
(2)a、升高    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b、是   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