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高山尖峰深谷景观

如题所述

1.黄山世界地质公园概况

黄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安徽省南部,行政区域位于黄山市,横跨黄山区,徽州区、歙县、黟县和休宁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18°07'~118°12'。北纬30°05'~30°12'。范围南北长约40km,东西宽约30km,面积约合1200km2,核心景区有160.6km2(图4-16)。

黄山处在以浙西、苏南、赣东北和皖南丘陵和山地的中部。黄山作为一条东西向稍偏北走向的山脉是钱塘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黄山山脉在西端与北北东走向的九华山脉在牯牛降相交汇,其东端渐变为低山丘陵。黄山世界地质公园所处位置是黄山山脉的主峰区域,属花岗岩中低山地,海拔超过1000m的山峰有70个,超过1500m的山峰有47个,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8m。山坡坡度一般在40°~50°,有的达到70°~80°,甚至90°。山岭切割破碎,河谷密度很大,大多为深切河谷,纵比降大,河流裂点发育。

图4-16 黄山地理位置图

本区属中亚热带季风型山地气候,基带(山下)为中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6~17.5℃,最冷月(1月)4.0~5.5℃,极端最低气温可达-16℃,最热月(7月)27~29℃,气温年交差20~25℃,无霜期230~265天,年降水量1600~1700mm,4~7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50%~60%,降水年变率大。黄山气候垂直地带明显,亚热带位于海拔600mm以下的山地,600~1200m地带的山地为暖温带气候,1200m以上为温带气候。

黄山地质构造为扬子板块东部的南缘,与华夏板块接壤。在侏罗纪至白垩纪的燕山构造阶段形成了大规模的中酸性火山喷发和岩浆入侵。黄山的岩石主体部分是由燕山期的花岗岩组成的复式岩体,包括黄山花岗岩主体、太平花岗闪长岩体和后期侵入于岩体中的一些花岗细晶岩脉。其中黄山花岗岩岩体出露面积约为107.81km2,占黄山世界地质公园的70%,构成了黄山花岗岩风景地貌的主体。

2.高山尖峰深谷景观

黄山景观地貌在全国地貌分类系统中是花岗岩中山地貌,此次研究主要从地质遗迹的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地学知识的普及出发,主要按照形态-成因的原则,对黄山花岗岩景观地貌进一步划分。黄山是由众多的花岗岩山峰组成的山体,素有36大峰和36小峰之美称,所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的看点主要就是黄山的山峰。因此,在此将黄山的高山尖峰深谷景观主要分为如下类型:

1)堡峰:山峰规模很大,四周被陡壁环绕,平面形态呈长方形,海拔最高,相对高差最大,山体雄伟。以莲花峰(海拔1864.8m)(图4-17)、天都峰(海拔1829.5m)和云门峰(海拔1626.2m)为代表。从白鹅岭往光明顶方向观察,光明顶(海拔1840m)亦是一座堡巨峰。

图4-17 黄山莲花峰(照片提供:郭克毅)

2)圆丘峰和半圆丘峰:这是在花岗岩圆丘的基础上,由于地面抬升,受到深切割后,使圆丘成为峰顶,而四周为陡壁围绕这样的山峰,或者因地面切割,使圆丘受到破坏而成为半圆丘这样的山峰。圆丘峰如光明顶气象台前的观景点,而光明顶、狮子峰(图4-18)、丹霞峰、石鼓峰等都是半圆丘峰。

图4-18 黄山狮子峰(照片提供:郭克毅)

图4-19 黄山石笋峰(照片提供:郭克毅)

图4-20 由平天矼向西延伸的花岗岩尖峰形成的锯齿状岭脊峰(照片提供:郭克毅)

3)塔峰:山峰规模较圆丘峰小,形如宝塔,四周为陡壁,侧投影如三角形或梯形,平面投影为似同心圆状,如始信峰、石笋峰(图4-19)、莲蕊峰、石柱峰、玉屏峰、上升峰等。

4)脊峰:山峰呈长条形展布,其间有起伏往往是峰峰相连,两侧为陡坡。如佛掌峰—

钵盂峰—紫石峰—眉毛峰—虾蟆峰,天都峰—青鸾峰—蜡烛峰,耕耘峰—老人峰—A砂峰,鳌鱼峰—容成峰—云际峰。仙都峰,叠障峰,轿顶峰—骆驼峰,飞龙峰—上升峰。甚至莲花峰—玉屏峰—耕耘峰—天都峰也组成脊峰。脊峰是一系列山峰的组合,成为脊状的起伏山岭(图4-20)。

5)屏峰:侧面成屏风状的山峰,四周为陡壁,山体较为单薄,正面侧投影呈方形,长方形和梯形,侧面则投影成柱状。如骆驼峰(图4-21)、笔架峰、书箱峰、薄刀峰、牌坊峰等。

6)柱峰:山顶为石柱组成的山峰,规模较小,然而它连同峰体(基座)则有一定的规模。如飞来石所在的仙桃峰、十八罗汉朝南海所在的观音峰,仙人踩高跷所在的山峰等。

7)簇峰:沿花岗岩节理风化侵蚀形成聚集在一定范围内的山峰集,它们坐落在同一个基座上,很像石英晶簇(图4-22)。光明顶东侧皮蓬一带几十个小峰即是簇峰的代表,西海大峡谷里也有。

图4-21 骆驼峰(照片提供:郭克毅)

图4-22 晶簇状峰(照片提供:郭克毅)

8)石柱:沿花岗岩节理风化侵蚀后残留的柱状体,在海拔1100m以上的山体上的石柱,大多是冰缘岩柱,这是在冰缘(冻土)环境中由寒冻风化和冰冻化作用形成的石柱。冰缘岩柱在黄山随处可见(图4-23),如“五老上天都”(金鸡叫天门)、“仙人指路”、“仙人踩高跷”、“梦笔生花”、“仙人下棋”、“童子拜观音”、“飞来石”、“仙人下棋”等,西海大峡谷中也有许多冰缘岩柱。

9)石蛋:石蛋是古风化壳被侵蚀破坏后残留的岩块,天都峰顶上的巨砾是无根石蛋(图4-24),而鳌鱼峰北侧的“鳌吃螺蛳”那些“螺蛳”和“鳌鱼驮金龟”的那只“金龟”则是有根石蛋,“猴子观海”的那只石猴也是石蛋。

10)崩石:沿节理破碎而崩塌形成的石块,这类景观地貌有蒲团石、碰头石、西海大峡谷中也有见及。

图4-23 圆柱形石柱(海豚出海)(照片提供:郭克毅)

图4-24 天都峰顶的石蛋(照片提供:郭克毅)

11)石锥:这是在破碎的花岗岩上顺着表面风化淋溶形成的雏状体,体积很小,锥尖向上。如“手机石”(图4-25)、“喜鹊登梅”的上部(喜鹊、仙人的手)、“仙人翻桌”的四条桌腿等。花岗岩可被淋溶是有证据的,我们对沉积物中石英颗粒作电镜扫描可见石英表面有溶蚀坑和淀积层这是石英被溶蚀的证据,石英都能被溶蚀,何况长石!

12)滚石和巨砾:这是顺山坡滚落或沿沟谷冲积的砾石,一般都经过磨圆,没有尖锐的棱角,有一定的造型,如醉石、虎头岩、试剑石、丹井等。

13)一线天:从花岗岩节理或断层这些软弱结构面切割形成的狭长道通道,两壁直立。步仙桥就横跨在一处一线天峡谷上面,步仙桥的南头也是一处一线天(图4-26)。

图4-25 石锥(手机石)(照片提供:郭克毅)

图4-26 一线天(照片提供:郭克毅)

14)洞室:岩洞与石室的合称,有的是沿花岗岩裂隙和节理风化侵蚀而成,如卧龙洞,鳌鱼洞有的是潜水溶解所成如神仙洞(轩辕峰北固寺)有的是崩塌堆积所成,如飞来洞有的是由巨型石蛋堆成,或石蛋间的细粒物质被侵蚀掉后留下的洞室,如天都峰顶的石洞。

15)深切峡谷:黄山中央高地四周都有深切峡谷,以西海大峡规模最大(图4-27),也最典型。无论从黄山的哪个大门入山,都要经过峡谷才能到达中央高地核心地带。这些峡谷都以山高、峡深、壁陡为特征,在西海大峡谷中多见嶂谷。

图4-27 西海的V字形峡谷(照片提供:郭克毅)

3.黄山花岗岩地貌分区特征

黄山花岗岩地貌因岩性差异和节理发育状况的差别,各处地貌形态和类型,以及发育程度有着各自的特点,蒲庆余等(2009)将黄山地貌分为如下5个区:(1)中央高地区以光明顶、北海宾馆为中心的黄山中心景区,从西北部的丹霞峰、石鼓峰起,向东经狮子峰、始信峰、石笋峰,折向南经白鹅峰、白鹅岭、贡阳山,向南经光明顶、炼丹峰、鳌鱼峰,再向北经薄刀峰、仙桃峰、回音壁至排云亭。中央高地的地貌特点是地面平坦,起伏相差一般不到200m,最高处光明顶海拔1840m,最低处西海饭店约1560m,最大高差300m,在中央高地内部地形呈丘陵状,山体浑圆,坡度较小,是一种发育成熟的地貌。中央高地四周都是悬崖绝壁,这就是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所说的“益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圆丘峰和半圆丘峰多分布于中央高地四周边缘,如丹霞峰、石鼓峰、狮子峰、石鹅峰、贡阳山、光明顶、仙桃峰等。其核心部分光明顶、贡阳山、白鹅岭和北海宾馆一带由细粒含斑花岗岩组成,其他地区为中细粒斑状花岗岩组成,这些岩体的垂直节理非常发育,因此四周均为陡壁直立。鳌鱼背所在则由粗粒似斑状花岗岩组成,节理发育较差,山体更为浑圆。

(2)前海(南海)区

包括天都峰、莲花峰、天门峰在内的中央高地南邻地区,即通常所说的温泉景区。这里山体高大雄伟,沟谷切割较弱,组成岩石除桃花峰为邓家组和铺岭组非花岗岩外,其余大多为第二期粒粒似斑状花岗岩,发育一组大致南北走向(稍偏北东)的X节理,因此发育了大致南北偏东北走向的岭谷相间的地貌,山体稍显浑圆,这与粗粒和节理少有关。

天都峰、桃花峰和云门峰都是体积很大的堡峰,尤其是前两峰,更显雄伟。莲花峰和莲蕊峰发育着一组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和北的X节理,节理面倾角分别为60°、75°,莲花和莲蕊的山形由这组节理控制。在莲花沟源头峰麓发育着卸荷节理,岩块沿卸荷节理剥落。

此区从东到西从百丈瀑、眉毛峰—紫石峰、人字瀑谷地、青鸾峰—蜡烛峰、半峙谷地、老人峰—朱A峰、莲花沟、圣泉峰、鸣弦泉谷地,为岭谷相间的地貌,走向大体为南北向偏北东,这些山岭呈狭长从北向南波状起伏逐渐降低,它们与北西走向的莲花峰—天都峰山脊在北端相接,但是其间大约有400m的高差。那些谷地比较顺直,谷坡为复式山坡即上部为上凸形坡,下部为下凹形坡。两侧山坡组成大致U形,山坡上花岗岩卸荷裂隙发育,岩石沿卸荷裂隙剥落,山谷水流湍急,无明显的跌水现象,也即无明显的裂点。只在沟口才见裂点。

(3)北海(后海)区

丹霞峰、狮子峰、始信峰以北及始信峰、石笋峰以东地区,这里是风景秀丽的地区。组成岩石为中细粒花岗岩。这里也是南北向岭谷相间,但与前海区不同的是由于是中细粒花岗岩,垂直节理比较发育,所以山体切割明显,尖峰陡壁比较显著,景观小巧玲珑。丹霞峰和散花坞以北平行的南北向谷地大多为南北向断层控制,与这组南北向断层配套的有4组节理,它们的走向是16°、75°、305°和330°,所以山脊主要走向为南北向,其间单个山峰走向330°和310°,这些山峰大多是屏峰,二道亭以下转为东西向的次级山脊和山谷与南北向的主谷和山脊交合。

狮子峰、石鼓峰、丹霞峰都是半圆丘峰,在中央高地一侧它们都是圆丘,在外侧它们都是悬崖陡壁将顶部的圆丘切成一半。狮子峰北紧靠着的“猴子观海”一只石猴坐落在屏峰的顶部,那石猴是古地面上的石蛋残留。

散花坞的东侧有“梦笔生花”石柱是冰缘岩柱,在它对面是笔架峰,它们在散花坞崃谷尚未形成以前是连在一起的。笔架峰是一座屏峰,笔架峰的屏面走向约200°,与“梦笔生花”同一方向,沟谷方向290°,笔架的缺口也是290°走向。

始信峰与狮子峰等山峰相似,即面向中央高地一侧坡缓,外侧为陡崖。这一带发育4组节理,200°、350°、310°、270°~295°。以270°~295°节理最发育山体基本上沿这几组节理切割。石笋峰是典型的塔峰,其东侧的一座山峰呈现为小型的圆丘峰。石笋峰东观景台可欣赏观音峰等山峰及十八罗汉朝南海等景观,观音峰的花岗岩中发育20°,35°,220°等几组垂直节理,山峰及赏石都由这几组节理控制。十八罗汉朝南海显然是冰缘岩柱。

(4)东海区

光明顶东、白鹅岭—观音峰南地区,即丞相源和皮蓬一带。这里广泛分布着老人峰地面,海拔1200~1400m的山峰,山脊是这期壮年地面被破坏后的残留,山岭较西海、北海和南海平缓,例如轩辕峰、仙都峰、槛窗峰、黄山尖、布水峰等,谷地也较宽阔,宽谷谷底海拔1100~1400m,伸入被切割的光明顶期地面,可作为老人峰期壮年地面在山地中的延续,也就是说老人峰期地面既包括以光明顶期地面被切割后的宽谷和当时山外的波状地面,这也印证了老人期地面是光明顶期地面形成、破坏后的又一次剥蚀和夷平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喜鹊登梅”(“仙人指路”)和“仙人翻桌”等奇石景点它们是由两部分组成,即上部的石锥,这是花岗岩被淋溶而成,位于老人峰期的宽谷中,下部的基座则是老人峰期宽谷被侵蚀下切后遗存的石墙。

在“喜鹊登梅”迤西,是历史上著名的皮蓬,这个处在光明顶东麓的,以金炉峰为中心的皮蓬旧址,正是皮蓬三十六小峰所在。这三十六小峰是强烈切割光明顶期壮年期地面后留下的塔状尖峰,它们的峰顶海拔大都在1580~1760m,略低于光明顶、炼丹峰、白鹅岭等山峰。这些山峰发育在花岗岩垂直节理的基础上,组成了环抱香炉峰的秀丽景观,难怪古时的僧人以皮蓬为养心修身的处所。

(5)西海区

西海区是新开辟的景区,新修建了游步道,成为游人可以通达的地区。西海区以西海大峡谷著称,这是高山深谷,崖壁陡立,呈现了深切峡谷的地貌景观。向西察之,发现这里的原始地面是两级壮年期地面,即光明顶期夷平面和老人峰期剥蚀面。图4-28为横切西海大峡谷的地形剖面,右侧是光明顶期夷平面,簿刀峰—猫头鹰,至地形剖面的左侧为云外峰即是切割光明期地面后,发育了以“文王拉车”为代表的宽谷,这是与东海区丞相原“仙人翻桌”和“喜鹊登梅”处的宽谷相当的地貌面,即老人峰期剥蚀面向山区的延伸,所不同的是东海区的老人峰期宽谷未被切割破坏,西海区的老人峰期宽谷与光明顶期夷平面一起被切割破坏,形成了西海大峡谷。

图4-28 横剖面显示西海大峡谷切割了光明顶期壮年地面和老人峰期宽谷(蒲庆余等,2009)

东起平天矼,经石床峰、石柱峰、石人峰至“仙人踩高跷”一线以南,即从白云宾馆经步仙桥至三溪口一路所经均为粗粒斑状花岗岩分布区,直到容成峰—云际峰—手指峰一线以北。这片粗粒斑状花岗岩分布区节理不很发育,溪谷切割较浅,发育浑圆的山头,从东到西自天海地区海拔1700m逐渐下降至1500m、1400m、1300m、1200m,以至800~1000m,成几级台阶,各级台阶均以缓坡连接,在这里,光明顶期、老人峰期和慈光阁期地面的界限不太清楚,只在1500和1600m处,1200~1300m处坡折比较明显,它们是否为这3个壮年期地面的分界线、尚有待确定。

白云宾馆—步仙桥—三溪口以北,才真正进入西海大峡谷,西海大峡谷地区的岩石为中细粒似斑状花岗岩,垂直节理发育,主要是310°~325°和35°两组,其中35°方向的节理则控制了西海大峡谷主谷的走向。还有一组75°走向的节理,它配合310°~325°方向的节理,同样形成大峡谷的支谷。与此相适应的是山脊的走向大多为310°~325°,部分为75°,沿着这两个方向山坡成陡立,其中以“回音壁”为代表。西海大峡谷里的山峰大多为塔状峰和屏峰,峰顶多为象生石,“仙人踩高跷”为其代表。“仙人踩高跷”位于海拔1100的山峰上,这是黄山冰缘岩柱发育的最低处,似是更新世黄山山地冰土的最低界线。

4.黄山花岗岩地貌成因分析

黄山花岗岩地貌从地貌类型和形成时代上分析,存在两种类型和两个时期,第一种类型是在地壳比较稳定,气候比较温暖的时期形成的古地貌,地形比较平坦、山坡比较平缓,山峰比较浑圆,它们大多处在黄山地的顶部,如中央高地是光明顶期壮年期限地面,在光明顶、莲花峰顶,天都峰顶、鳌鱼峰顶、丹霞峰顶、狮子峰顶和始信峰顶都能见到浑圆状山峰,峰顶的花岗岩也明显受到化学风化。老人峰期地面上花岗岩也备受化学风化。由于它们形成的时间较为久远,松散的风化壳物质已被侵蚀而不复存在。慈光阁期剥蚀面上则还有松散的风化壳存在,慈光阁前停车场东侧和慈光阁揽车下站出口处都有花岗岩风化壳保存。第二种类型是在慈光阁期壮年期地面形成以后形成的峡谷及有关的高陡边坡地貌,也就是各种山峰、陡壁和深谷,它们是在地壳抬升、河流下切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对于这种代表黄山特点的景观地貌的形成,取决于岩性、节理、地壳抬升、寒冻风化等因素,尤其是后三者,对黄山高山尖峰深谷景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花岗岩节理是高山尖峰深谷景观形成的主要条件:据蒲庆余等对黄山花岗岩景观的调查和研究,在黄山的几个花岗岩景区,花岗岩体中基本均发育了30°、75°和130°~145°方向的三组垂直节理和一组水平节理,这些相互切割,形成柱峰、塔峰、屏峰等各种山峰,崖壁直立,而且都有水平节理衬托,山峰陡峭而高耸。

新构造上升是高山尖峰深谷景观形成的必要条件:黄山花岗岩体侵位时期是燕山期,大约距今128~131Ma(周泰禧等,1995),当时侵位深度约7km。黄山现今地貌的形成经历了花岗岩体抬升,围岩顶盖被侵蚀,光明顶期、老人峰期和慈光寺期地面的形成等好几个阶段。到了更新世时期,黄山山体的抬升,溪谷下切和溯源侵蚀,遂形成现今的地貌。据蒲庆余等(2009)从逍遥溪谷(图4-29)地温泉附近的阶地堆积物石英颗粒热释光地质年龄测定的数据,匡算黄山更新世抬升的时间和速度:逍遥溪在观瀑楼阶地堆积物中石英颗粒热释光年龄(25.04±2.13)Ka,白龙桥头阶地堆积物热释光年龄(5.95±0.51)Ka,两处高差为35m,相距时间为19.09Ka,此期间逍遥溪下切速度为0.183cm/a,以此河谷下切速度看做黄山的抬升速度,那么河谷从老人峰期壮年期地面下切到目前的位置需要39.7万年,从慈光阁期宽谷地面(下切高约185m)下切到现在的位置需10.27万年,珠穆朗玛峰距今2万年以来上升了1200m,上升速率达到6cm/a,现在还以2cm/a的速率上升,因此,此期间黄山的上升速率0.183cm/a是可信的。从丞相源谷地中的断裂带破碎物中的石英颗粒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数据(29.4±2.9)Ka和(25.3±2.5)Ka代表该断裂带最新一次活动年代看,这条谷地的下切应在25~29万年以后。黄山的新构造抬升为塑造深切峡谷提供了条件,只有具有深切峡谷,山体有广而深的临空面,高山深谷陡壁的地貌才能形成。也就是说,那些高峻的堡峰、圆丘峰、塔峰、屏峰的形成,新构造抬升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图4-29 温泉白龙桥附近逍遥溪河谷割面图(蒲庆余等,2009)

气候波动是高山尖峰深谷景观形成的重要条件:自李四光先生《安徽黄山更新世冰川现象》一文发表以来,关于黄山的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的争议就没停止过,但无论争论的结果如何,有一个结论大家还是共识的,就是这个地区第四纪气候存在冷暖波动现象,且该区曾处于冰缘环境。冰缘环境下的地质营力主要是冰冻作用。目前冰冻作用仅局限在极地和高山地区,而在第四纪冰期中,冰冻作用的范围比冰川区域要广泛得多。在花岗岩节理、裂隙和颗粒间含有一定的水分,当气温降到0℃和达到负温时这些水分就会冻结,体积的膨胀使花岗岩发生崩解,随后,气候上升到0℃以上,这些冰逐被溶解,那些被崩解的岩块便坠落。这是黄山高陡边坡地形在第四纪形成的重要条件。

此外,花岗岩是由石英和长石、及少量角闪石和云母结晶矿物组成,它们有不同的胀缩率,例如石英的胀缩系数为0.0031,长石为0.00017,相差约18倍,当气温发生激烈变化时,矿物的差别胀缩势必引起花岗岩的剥落,在这种风化状态,具有棱角的花岗岩块逐渐圆形化。

黄山式地貌的形成:关于黄山花岗岩地貌的形成,崔之久等(2009)提出了“地貌回春”的演化模式,即经历了“被侵蚀-剥蚀成一个很平的地面(准平原,夷平面(包括准平原等)),然后发生新的地壳抬升,地面开始下切(以河流为主)”的过程。蒲庆余等(2009)从地文期方面考虑,认为黄山花岗岩地貌的形成经历了多期次抬升夷平。纵观二者观点,对黄山式地貌形成过程基本类似。

黄山花岗岩体的侵位:黄山的岩石主体部分是由燕山期的花岗岩组成的复式岩体,包括黄山花岗岩主体、太平花岗闪长岩体和后期侵入于岩体中的一些花岗细晶岩脉。据蒲庆余等(2009)对黄山花岗岩景观的专题研究,黄山花岗岩体侵位时间为距今134~124Ma,早白垩世时的侵位深度7km。此后,在黄山地区经历了多次剥蚀夷平过程。

夷平阶段:从现有资料看,黄山地区大概经历了三期夷平过程,现今在该区保留有3期的夷平面残余。其中,光明顶期夷平面是高差大约200~300m的波状平原,山丘平缓,谷地平整,海拔高度大概在1600~1800m,形成于3000万年前的渐新世。这期夷平面分布于黄山中央高地以外,在其周围还有零星分布,例如:鳌鱼背向西南方向延伸的山脊———容成峰、云际峰,越过汤岭关之后伸展至云门峰一带;从鳌鱼背向东南方向伸展的山脊———莲花峰、莲蕊峰、玉屏峰、耕云峰、天都峰、佛掌峰、钵盂峰、紫石峰、眉毛峰;从丹霞峰、松林峰、云外峰向西北方向伸展的山脊———九龙峰;从始信峰、石笋峰向东方向伸展的山脊—观音峰、十八罗汉朝南海;向北伸展的山脊———上升峰。这些山脊都是光明顶期壮年期地面受到侵蚀破坏以后残留的部分。老人峰期夷平面以天都峰峰南面的老人峰(海拔约1408m)为代表,是海拔1200~1500m的波状起伏地面,应是在中新世晚期形成。老人峰期夷平面围绕中央高地即光明顶期夷平面发育,在有些地区老人峰期伸进切割光明顶夷平面的谷地中。老人峰期夷平面以逍遥溪西南侧的桃花峰最为典型,它是一列北西走向的平缓山脊,海拔1340~1440m,延伸达2.5km,在逍遥溪东北侧的圣泉峰山脊、老人峰—珠砂峰山脊、青鸾峰山脊、蛤蟆峰—紫石峰山脊、清潭峰山脊等,都是老人峰期夷平面被逍遥溪及其支谷切割破坏后留下的残迹。老人峰期夷平面在石柱峰、石床峰、平天矼、鳌鱼背、容成峰、云际峰环抱的马蹄形地区也较为典型,沿着白云溪两侧存在海拔1400~1500m的平缓山峰,九龙峰周围也是该期夷平面。在后山,上升峰以北的南北向山脊,宝塔峰山脊,骆驼峰—轿顶峰山脊,叠障峰山脊也都是老人峰夷平面被溪谷切割后残留的古地面。始信峰、石笋峰东北还有一片老人峰夷平面。老人峰期夷平面形成后,黄山地面经过短期切割和侵蚀后,地壳处于相对稳定阶段,形成慈光阁期夷平面,以慈光阁平台为代表,形成于上新世。这一夷平面残留部分被四周各河流源头裂点群包围,形成了很多宽谷,故蒲庆余等(2009)称此阶段为慈光阁宽谷期。

深切割阶段:在慈光阁夷平面之后,黄山地区的地壳经历了快速抬升,在黄山地区形成了许多深切峡谷,这些深切峡谷都是从中央高地向四周辐射,也就是说深切峡谷向中央高地溯源侵蚀的态势十分清晰,部分峡谷的溯源已到达中央高地。且根据对该区深切河谷的研究,该区至少经历了多次抬升,如图4-30所示,H,M,L三处谷肩就是深切割的3个中间阶段,对应着地壳的3次抬升。

图4-30 西海大峡谷谷肩示意图(据崔之久等,2009)

以上独特的黄山式地貌演化模式,使得黄山的地貌景观的空间分布也非常独特,以同心状模式分布,见图4-31。

图4-31 黄山花岗岩地貌景观的同心状分布模式(据蒲庆余等,2009)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