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形成的复杂过程划分为哪些阶段

如题所述

1、雏形阶段

在一个人的幼年的童年期,儿童本身所固有的气质类型,经过家庭的早期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个人性格开始出现最早的雏形。

2、成型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变成少年到青年,开始从事积极的独立活动,并且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接受各种外界影响,性格开始形成个人独有的独特风格,并以区别于他人的、基本稳定的性格类型表现出来。

3、完善阶段

一个人进入成年,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认识了外在世界和主观世界发展的规律性,有了评判性格优劣的能力。或者,当一个人形成了世界观和理想,并开始按照这个世界观和价值观来塑造自己的时候,对于性格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改进的愿望就会产生,性格就会通过这种自我调节、自我改进去完善,逐渐成熟。

扩展资料:

性格对人的一生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性格,使他日益成熟。性格的修炼与完善是一辈子的事,任何人都不敢说自己的性格是完美无缺的,不需要完善了,性格修炼和完善是贯穿人的一生的。但是与其他阶段相比,青年时期的性格修炼和完善更为重要。

青年时期是性格开始成型还未定型的过渡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这一时期,各方面都在迅速成长起来,可是各方面又都没有成熟,身体各部位还在继续生长和发育,各种器官和机能处在逐渐成熟的过程。在心理上,思维、记忆、情感、兴趣、能力和性格,都处于发展和形成的旺盛期。一切都还未定型,变动性大,可塑性强。这时候,正是自我修炼的时候,把自己引向正确的方向最好时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7
性格(Personality)是指人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思想、情绪、行为、态度的总称。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性格一经形成便比较稳定,但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塑性的。性格不同于气质,更多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的核心是性格的差异。

性格主要表现在“做什么”和“怎么做”两个方面,“做什么”反映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怎么做”反映了个体的行为方式和特点。性格是包含在人格结构当中的,体现了人的本质属性,并且最能表征一个人的道德行为特征。性格是由许多特征组成的复杂心理结构,其具有的特征有: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1、态度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人对待现实的态度方面的特征。它是性格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接受现实生活的影响,总是以一定的态度给予反应。由于客观现实的多样性,因此,人对现实的态度的性格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对自己的态度特征。例如谦虚谨慎、自尊、自信、自律以及与之相对的骄傲、自卑、自弃、大方或羞怯等。
(2)对他人、集体、社会的态度特征。表现在这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富于同情心、诚实、正直、有礼貌等;与此相对立的有对国家和集体漠不关心、自私、孤僻、虚伪等。
(3)对学习、工作、劳动和劳动产品的态度特征。表现在这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有:勤劳或懒惰;有责任心或粗心大意;认真或马虎;有首创精神或墨守成规;节约或浮华等。

2、意志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
(1)对行为目标明确程度的特征,主要有:有目的性或冲动性;独立性或易受暗示性;有组织纪律性或放纵性等。
(2)对行为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例如主动性和自制力等。
(3)在紧急状态或困难情况下表现的意志,主要有:勇敢、果断、镇定和顽强等。
(4)对自己做出的决定贯彻执行方面的特征,例如有恒心、坚韧性、执拗、顽固性等。

3、情绪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产生情绪活动是在情绪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1)强度特征。表现为一个人的行为受情绪感染和支配的程度以及情绪受意志控制的程度。例如有的人情绪情感体验比较强烈,一经引起,难以用自己的意志加以控制;有的人情绪情感体验则比较微弱,总能保持平静,易于用意志控制自我情绪情感。

(2)稳定性。表现为一个人的情绪波动幅度的大小。有的人情绪容易波动,起伏程度大;有的人情绪一直比较平静,自我控制强,不易看出起伏波动。
(3)持久性。表现为情绪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影响身体、工作、生活的久暂程度。有的人情绪活动维持时间短,稍纵即逝,不着痕迹,有的人情绪活动持续时间长,对自我心理影响较深。
(4)主导心境。情绪对人的身心稳定而持久的影响即形成心境状态。心境状态在不同人身上有显著差异性,因此,每个人都具有主导心境。有的人总是心境开朗,振奋快乐,有的人则多愁善感,抑郁沉闷。

4、理智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又称性格的认知特征,主要指人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风格的个体差异。例如表现在感知方面的有主动与被动、详细与概括;表现在记忆方面的有主动记忆与被动记忆、形象记忆与逻辑记忆以及记忆的快慢、保持的是否持久;表现在思维方面的有独立型与依赖型、分析型与综合型;表现在想象方面的有广阔与狭隘、丰富与贫乏。

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性格的形成,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一般而言是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自我教育。

遗传

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性格形成中有一定的作用,人的气质影响着性格特征的外部表现,就是由神经类型的特性决定的。例如,在不利的客观条件下,抑郁质的人比胆汁质的人容易成为懦夫,而在顺利的条件下,胆汁质的人比抑郁质的人容易成为勇土。多血质的人善于与人交往,而粘液质的人难于与人相识。研究还说明,神经系统的某些遗传特性也可能影响到某些性格的形成,加速或延缓某些行为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但是性格作为人的对现实的态度及行为方式的系统,主要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遗传对性格的形成有些影响,但它不起重要的作用。

家庭

孩子出生后最先接触到的环境是家庭。父母则是家庭中最早、最直接与孩子接触的人,父母在抚养子女成长的过程中,不仅提供了生理和物质的需要,还提供了心理的需要。同时,父母在养育了子女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人格,父母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人格,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更对儿童产生极大的影响。

早期有Baldwin等人进行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中对父母的行为依不同维度区分,如民主与权威,前者尊重儿童个性,处事客观、讲理,而后者则采取任意和独裁的方式。结果发现,在民主方式下发展的儿童比较活泼、外向、好奇心强,富有创造力和建设性,而在权威方式下发展的儿童则较内向、保守、缺乏好奇心和创造性(ES Lander,2015)。  

Levy对亲子关系的研究表明有些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倾向于过度保护。并且有两种情况的过度保护:一种是过度保护并且纵容,这种类型的母亲是这样想的,"我是他的母亲,我应该尽可能满足他的要求";另一种是过度保护和支配,这种类型的母亲是这样想的,"他是我的孩子,他必须照我的愿望去做"。过度保护的母亲与孩子接触过多,老是将孩子当婴幼儿看待,禁止独立活动。若是过度保护且纵容的话,孩子会变得不服从,过多和过度要求,不能克制自己,支配性强。但若母亲是过度保护而又支配时,孩子会变得被动、顺从,缺乏创造性(KI Sato,1999)。  

Coopersmith的研究表明,在儿童自尊的形成中,父母的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孩子的理解、关心、尊重,恰当的指导与管教可促进自尊的发展,而缺乏理解与关心,放任或者过分严厉,处罚不当则影响自尊的形成,或造成较低的自尊感(BW Johnson,1083)。

学校教育

已有研究表明,老师对儿童热情和鼓励的态度,促进了儿童的自信心发展,使儿童敢于面对失败,将来更富于创造性。通常有两种不同类型的老师,一种是权威的,另一种是专制的。权威的老师有能力、有威信,但他不滥用权力。对儿童进行指导,设立目标,他注意儿童的心理需要,鼓励儿童的求知欲、创造性、自尊感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老师促进儿童遵守纪律、自制、主动、有进取心。专制的老师以自我为中心,一切得听他的,批评指责较多。结果儿童感到压抑、被动、缺乏自信、缺少责任感。

社会环境

Krodber指出:"人类心智广大的可塑性,几乎全部为他周围的一切所决定,其中最大的影响力也许来自个人所生存的社会。"人不是孤立的,而是社会中的一员。人与社会相互影响,因此,人的性格形成与社会文化是分不开的。 不同社会文化都有其特点,有共同认可接受的行为模式或共同反对的行为模式。行为模式意味着同一社会文化中大多数人遵循或具有的某种共同人格特征,即所谓民族特性。例如,一般认为马雅印地安人具有独立、勤劳、诚实等优点,但也有竞争性差、不善于表达情感的特点。与之形成对照,亚罗印地安人都是依赖性强,缺乏进取心,掩饰(Krodber,1997)。

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良好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人有主观能动性,有自我调控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教育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俄国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人的自我教育是性格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因为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节而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在自己塑造自己的性格。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明显影响着性格的形成.儿童把自己从客观环境中区分出来是性格形成的开始.从此,就开始了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塑造自己的努力,当然,这种努力是在成人的指导、帮助下实现的.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种自我教育、自我塑造的力量越来越强.儿童的性格形成也就从被控者变为自我控制者,而且也就能产生一种“自我锻炼”的独特动机。
第2个回答  2020-12-12
1、雏形阶段

在一个人的幼年的童年期,儿童本身所固有的气质类型,经过家庭的早期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个人性格开始出现最早的雏形。

2、成型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变成少年到青年,开始从事积极的独立活动,并且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接受各种外界影响,性格开始形成个人独有的独特风格,并以区别于他人的、基本稳定的性格类型表现出来。

3、完善阶段

一个人进入成年,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认识了外在世界和主观世界发展的规律性,有了评判性格优劣的能力。或者,当一个人形成了世界观和理想,并开始按照这个世界观和价值观来塑造自己的时候,对于性格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改进的愿望就会产生,性格就会通过这种自我调节、自我改进去完善,逐渐成熟。

性格对人的一生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性格,使他日益成熟。性格的修炼与完善是一辈子的事,任何人都不敢说自己的性格是完美无缺的,不需要完善了,性格修炼和完善是贯穿人的一生的。但是与其他阶段相比,青年时期的性格修炼和完善更为重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4-15
发展心理学家常把性格形成的复杂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龄前儿童所特有的、性格受情境制约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小学儿童和初中的少年所特有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