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宜兴紫砂壶的外销情况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中国紫砂壶成形于宋代,但除了文人在诗文中有所提及,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实物可资证明。到了明代,紫砂壶生产开始形成较大规模,同时名家辈出,在美学上也形成独特的趣味与恒定的标准。明朝万历年间,东南沿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中外贸易比较繁荣,葡萄牙的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大量购买茶叶运输到欧洲,随船出海的还有少量的紫砂茗器。因为一开始出口的紫砂壶可能是传统的光货,与欧洲人的审美趣味对接不上。但即使这类貌不惊人的光素紫砂器到了荷兰,也引起了欧洲人的好奇,他们称之为“红色瓷器”、“朱泥器”。

许四海正在向儿子许泽锋传授鉴赏明清紫砂壶的要点,在许四海的引导下,许泽锋近年来从欧洲收购不少流失海外的紫砂壶。

紫砂的外语名词就是宜兴的汉语拼音(Yixing)。19世纪之后,在国外文献中,都用“Yixing”取代“terra sigillata”(意为古罗马深红色陶器)一词,代表中国的红色陶器。

欧洲反馈的消息也不断刺激宜兴紫砂艺人的信心,他们开始琢磨老外的趣味,以打开海外市场。事实上,从明代开始,宜兴的紫砂壶已经有计划地外销,到了清
初康雍乾三朝,国力强盛,对外贸易活动,宜兴的外销壶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在形状与装饰手段上屡屡出新,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沪上壶艺大师、壶具收藏家许四海的小儿子许泽锋是许氏衣钵的忠实传承者,同时也与父亲一起专注于外销壶的收藏,十几年的努力搜求,父子俩在这个专题上的成果也相当丰富,为研究紫砂壶历史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