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头的发展历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0

19世纪下半叶,西方现代皮鞋进入上海,当时浦东有个名叫沈炳根(1847年)的鞋匠,他是个有心人,对国外皮鞋进行了细致研究,成为中国现代皮鞋制作的第一人。深受祖传影响的福建人自然不甘落后,一批鞋匠纷纷裹衣带粮要去上海,探个究竟,争个高低。1894年,福建浦城有位叫陈光祖(1863-1932)的鞋匠,怀揣祖传手工制鞋工艺、背着干粮到了大上海,欲寻沈炳根切磋技艺。时值上海被洋炮舰轰进大门,成为洋租借地,洋企与洋铺比比皆是。琳琅满目的洋靴让他大开眼界,感叹祖传鞋履与洋靴差异与差距。所幸的是他在大上海洋铺中认识了意大利著名鞋艺设计师安得·佩鲁吉(据史载他设计的鞋现今法国诺曼的得·拉·肖绪博物馆陈列着的数量达两千双)传人鲁尼(谐音),成为他名下的唯一一位劳工。开启了他真正的意大利纯手工制鞋工艺学习之门。从制作鞋底、选皮质(包括皮料的厚度)、测量、浸泡、干燥、缝鞋面、压模、定型等每一个环节的精密讲究,使他读懂了传世手工工艺的神话故事。五年后,精明的陈光祖趁鲁尼病重回国之即,请来上海绘画师绘制了一幅鲁尼大师头像,在上海南京路租下门店,悬挂上鲁尼的头像当作店招,自己立户开起了鞋铺。一时间引来上海英法美等领事馆贵族与军人的青睐与订制,“老人头”店名声传扬,许多上海名流及爱显摆的上海佬也闻名而至,纷纷要求订做,使得“老人头”鞋铺牌子越叫越响。陈光祖见鞋铺生意越做越大,为确保手工艺的精确和客人的舒适度,让订做的商客量脚后自行手工制楦并承诺一个月后取鞋,不满意全额退款。于是订做的商客排起了长队,“老人头”渐成了百姓眼中的贵族品牌。由于上海洋铺洋商很多,鞋型相仿较普遍,“老人头”鞋真假难辩。为了彰显他亲手制作的鞋与众不同,1902年,陈光祖又精心在鞋底绣上鲁尼老人的头像,以示真品。从此,“老人头”鞋由上海而渐渐闻名全国。据陈氏的后人回忆,陈光祖树鲁尼头像当店招有三因:一是为了感恩和纪念这位老人;二是躲避外国军队的扰乱;三是为了招徕鞋铺生意。
1926年,因经不起上海黑帮的折腾与兵战的混乱,陈光祖悄悄转让了店铺,举家卷铺回乡。乘船途径浙江沿海时遇大风暴影响,大船出故障损坏一时无法继续前行,后辗转滞留温州。因见温州民间商贾往来、甚是繁华,遂决定留温立业。从此,垫衬绣有“老人头”像的纯手工鞋在温州宣传开来。陈光祖在温州府前街张罗了一个小店面隐身经营,直至1932年因病去世。陈光祖生有一子,名陈味连(1905-1976,又名陈永森),自幼随父学习制鞋技艺,十余岁便可独立完成一双高质量的成品鞋。陈光祖去世后,陈味连继承父业,继续经营店铺。因鞋艺独特,所制鞋子舒适耐穿,订做皮鞋商客应接不暇。有一位翁姓老顾客特别钟爱陈味连做的皮鞋,家人及亲朋的鞋子全在他店里订做,久而久之,陈味连与这位翁氏顾客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1944年,翁氏(今温州鹿城区藤桥镇上戍社区人)见店内繁忙,没有帮手,引荐自己时年14岁的儿子翁世鸿到店内学艺当助手。陈味连想想自己膝下无子,被翁氏诚意感动,于是收下了翁世鸿这位唯一的门徒,悉心调教授艺。1948年,内战不息,陈味连借机去了台湾,将店铺与技艺及工具留给了爱徒翁世鸿。翁世鸿成了中国大陆唯一的“老人头”像绣底的纯手工制鞋的真传人。1952年,温州当地所有的个体户接受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被收编联合为国有。翁世鸿进入温州当时国营皮鞋厂当技师,后历任主任、厂长等职,直至1989年退休。由于国营皮鞋厂后来生产较为机械化,“老人头”绣图纯手工艺制鞋技术一直深藏未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一股假冒风波席卷了全国,一些利欲熏心的小老板假借“意大利”、“法国”、“香港”地域的名义,打着“老人头”旗号欺瞒消费者,极大的玷污了“老人头”制鞋历史,翁世鸿老人见此痛心疾首,叹气不已。1992年,一位年青厚道小伙子在知情人的指点下慕名拜谒翁世鸿老人,登门学艺。几经回拒与考验,最终,小伙子的忠厚、细心与耐心终于打动了翁老先生。翁世鸿师傅不顾年事,决心将沿传百年的“老人头”纯手工制鞋工艺真传后人。这位年青小伙子就是现今浙江老人头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叶周松先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