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 复述故事情节,说说课文表现了什么主题

如题所述

故事情节:
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即第7段)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
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结果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了.连长准备第二天再去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
在第一部分的叙述中,有环境描写如第2段中“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下一人高的下半截”,从这句描写中可以看出战争的残酷,侧面反映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第5段和第7段又交代了德国人的炮火“整整一天”“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再次交代了战场上环境的危险,这也是为下文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从“方场的一边”,即第8段至“回到地窖里去了”,即第31段)写老妇人埋葬红军战士.
这一部分叙述的地点发生了转变,以老妇人的住处为中心进行交代.
首先文章交代了老妇人居住的房屋——“一堆瓦砾”“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老妇人就住在这地窖里.是战争使她无容身之地,可以想像得出老妇人对战争是无比的憎恨.
接着以老妇人所看到的情景来交代19日早晨发生的事情.当她发现有一位红军战士已经牺牲在方场时,她决定去埋葬这位红军烈士.从她“爬出地窖”到后文的为烈士埋葬,这是全文的重点内容,具体而且感人.老人不忍看到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于是她置生死于度外,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不顾体衰,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并捧土堆成坟堆.最后老妇人为了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上.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
第三部分(从“拂晓前”即第32段至结尾)第二天当红军们准备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时发现了那个坟堆,而且老妇人再次送来蜡烛.
这一部分的开头照应了第一部分连长的决定——攻下桥再埋葬契柯拉耶夫.可是他们找不到那位烈士的尸身,后来士兵们发现了那个坟堆,还有燃着的蜡烛,他们知道烈士是被葬在这里了,然而这些战士怎么也想不到是一位老妇人为这位烈士安葬的.老妇人又送了另一支蜡烛,并且为它点燃,临走时“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虽然没有说一句话,可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妇人明白这些异国战士是为了解放南斯拉夫而战斗在此,牺牲在此的,她心中怀着对他们的崇敬与仰慕之情.由此,我们更加憎恨法西斯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心中也加深了对“和平”二字的理解.
文章主题:
本文讲述了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向母亲一样埋葬一位红军战士,并把自己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点在战士的坟头的故事,歌颂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结尾两句话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他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