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中,实力更强的刘备为什么败给了孙权?

如题所述

夷陵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国史上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是三国时期第三场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战役。它不仅稳固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确定了吴、蜀两国的疆域,还导致了蜀汉积弱,难以北伐的情况。

夷陵之战以前,魏蜀吴三国之中,蜀国的力量乍一看还是次于魏国而强于吴国的。而刘备在夷陵战败,直接导致蜀国的有生力量折损大半,从此坐实了蜀国成为三国之中最弱的事实。蜀国也在真正意义上彻底失去了北伐中原,统一天下的机会。

那么夷陵之战时,看上去明明实力更强的刘备,为什么会败给表面上实力更弱的孙权呢?



其实夷陵之战,刘备的实力远强于孙权,本就是一种来自于《三国演义》的错误说法。在三国演员对夷陵之战的描写中,刘备总共出兵足足七十二万,达到了官渡之战时袁绍的鼎盛兵力(《三国演义》的说法),而吴国的实力相较于此就远远不如了,不过才十来万人。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正史上真实的夷陵之战中,双方的兵力远远没有如此巨大的悬殊,甚至可以说的相差无几。

当时的蜀汉,虽然号称天府之国,但是据不完全统计,在公元156年的时候,我国的人口大概为5007万,按照这个说法,三国能动不动拿出几十万大军倒是让人可以去相信,但是真实情况并没有如此乐观。



在经历了东汉朝廷和黄巾起义军的战争,以及东汉末年各个诸侯之间的混战之后,到了公元208年,经历了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而到了夷陵之战发生的那年,即公元221年,全国的人口只有不过90万人。

按照这个较为真实的人口来计算,抛弃老弱妇孺,起码一半的人口,剩余的人就算是全民皆战也至多45万大军。而且这还是全国的理论上可行性的全部兵力,还得划分给三个国家,就算是平分,一个国家也最多15万人。更何况我们都知道,在三国里,魏国的实力几乎等同于蜀国和吴国之和,所以,蜀国真实的兵力不会11万。还得留下必要的兵马防守北方的曹魏,以及对重要城镇的守卫军,刘备从哪里搬出72万大军?

按照《资治通鉴》和《三国志》的有效真实记载,刘备所出动的全部兵力不超过8万,其中还有2万以上是来自于少数民族的随从军。前锋冯习、张南所部4万大军,江北黄权所部5千人,蛮兵沙摩柯所部数千,江南夷道所部2万,刘备自己身边1万。



而孙权一方的军队,当时相较于刘备也确实要少一些,但是也远远算不算悬殊,也足足有5万多人。朱然江陵所部5千,北方潘璋所部数千,孙恒江南夷道所部数千,步骘荆南所部数千,陆逊自己身边还有3万。

以五万人对上八万人,虽然有一定的实力差距,但是完全是可行的。这种规模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在历史上不说很多,但也觉得算不上很少。再者,刘备一方是进攻的侵略一方,东吴是防守的抵抗一方。

以守对攻,按古代的战役来看(毕竟是冷兵器时代,没有什么 特别有效的攻城器械),正常情况下战损比几乎都在一比二左右。也就是说,攻击是一方想要取得胜利,一般都要出动防守一方两倍以上的兵力,才能较为轻松的取胜。如果算上这个因素进去,其实就是吴国的实力更强了,等于是蜀国以8万大军正面对抗吴国的十万大军,实力上其实是处于劣势的,所以说输了也是正常的。

好了,话归正题,不管怎么看,其实这两边的兵力相差是不大的,等于是站在一个公平的擂台上进行PK。在这个时候,就要看双方统帅的计谋决策,以及统帅能力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刘备为什么会失败呢?

大概有以下四个原因:

1,骄兵注定失败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其实犯了一个和当年曹操失败一样的问题,就是太过骄傲了,并没有把孙权和东吴放在眼里。

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当年曹操和刘备曾经做过讨论天下谁人当得上英雄这两个字,最后说来说去,还是只有他们两个人才算得上是英雄,而天下余者都不配。在那场讨论中,他们还专门对孙权的哥哥孙策进行了讨论,最重要的一句就是说,孙策只不过是子承父业,站在父亲的肩膀上,算不得英雄。



孙策如此,孙权自然更是如此。甚至他不只是依靠了父亲孙坚的名声,还有哥哥孙策的名声,所以说在某种意义上,是比孙策还不如的。所以刘备自然没有把孙权放在眼里。

在加上孙权本来是他的小辈,古人的思想都比较传统。其实不只是古人,就连现在很多传统的老一辈的人都在说,年轻人不能和长辈相比,长辈走的桥比晚辈走的路都长,吃的盐比晚辈吃的饭都多。所以孙权这样一个晚辈,在刘备眼里根本算不得上是什么人物。

此外刘备在面对孙权的时候自带一股天生的优越感,因为他是汉室宗亲,就连自立称帝,都完全有名正言顺的自封。而孙权不一样,称哥吴王还有请求曹魏的册封,这自然就低了一级。

所以刘备在面对孙权的时候是骄傲的,甚至根本没有把孙权当作足够和自己为敌的对手。

2,错估对付实力



当时的东吴,有很明显的青黄不接的情况,老一辈人才刚死,新一辈人才还没有完全成长。吕蒙死了,国内没有可以独当一面挑大梁的人能够胜任大都督一职。这样一来,刘备就更加认为东吴的实力,必然不怎么样,能够轻松就战胜对方了。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吴国早已经诞生一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人物:陆逊。其实当年吕蒙奇袭取荆州的计谋就是陆逊出的注意,只是陆逊年轻,一直隐于幕后,所以没有什么名气。但是此时,因为在夷陵之战中,吴国在早期频频失利,几个统帅都不能成事,孙权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委任陆逊这个年轻人为统帅。

陆逊受命于败军之际,在加上本就没什么名气,不仅不给刘备放在眼里,甚至自己这一边的人都不大信任陆逊的能力。他们都觉得,陆逊就是个毛头小子,哪里会打仗?



但是陆逊不仅会打仗,还很会打仗,估计三国时期没有几个人比陆逊更会打仗了。在刘备以为陆逊缺乏经验,不会指挥,导致军队连连败退时。殊不知这是陆逊的故意而为之。他最多刘备远道而来,军士疲惫,就故意这样拖着,还让刘备军放松警惕,最后一举灭之。

而面对这种情况,刘备因为错估了对方的实力,甚至都对他进行了嘲笑,在孙权把陆逊任命为大都督的时候。刘备就没有放在心上,并且还说自己也是指挥过很多大战的人,还会怕一个小孩子吗?

也正是过于自信轻视对手,没有真正了解敌将的实力。对敌方防备不足,导致刘备被陆逊钻了空子,最后大败而归。

3,缺乏军事常识



其实刘备在夷陵之战前期,一直是连战连捷的,很顺利的攻入了吴国境内并且占领了几处要塞。但是在陆逊来到战场后,刘备小瞧了陆逊,没有防备。面对陆逊的坚守不出,刘备一下子完全没有了法子。

其实在这种己方暂时没有办法的情况,应该让部队好好休息。毕竟蜀军是远道而来,而吴军是以逸待劳,在精力上本就不如对方。人家这样和你耗着,你根本耗不过敌方。

可是刘备没有,他一边命小部分没有战斗力的人在陆逊城前骂战,命大部队在后面埋伏,把气氛弄得极其紧张。士兵的精神紧绷着,身体也越来越疲惫。而且陆逊根本不吃这一套,他可没这么傻,于是刘备等于是白白耗尽了己方的精气神。

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刘备只能下令扎营,然后问题又来了:

其一:依草木扎营本就是兵家大忌,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不会犯这个错误。而带兵打了几十年仗的刘备却犯了。

其二:人刚刚从紧绷的状态松弛下来,是最没有防备的。这是在战场上休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的问题,可是刘备没有,大大方方的就让大家直接休息了。

于是陆逊看见机会来了,火烧连营,倾巢而出。刘备军这时候根本就没有反应过来,如何引敌?

4,太过急功近利



前面也说了,刘备军兵马远行,势必疲惫,而东吴军以逸待劳,这精神体力状态上就已经强于刘备军了。再加上身处异地,必然水土不服,战力要再掉一大截。此外,到了地方不先好好休息,反而迫不及待地就展开了进攻,却久攻不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整个部队的战斗力就几乎耗尽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9
因为你把实力事情说反了
第2个回答  2020-12-16
因为那时候的刘备一心想着报仇雪恨,失去了理智,所以中了计,最后就失败了
第3个回答  2020-12-16
因为刘备被仇恨蒙住双眼,失去判断,因此被鲁迅一把大火打败
第4个回答  2020-12-12
因为刘备在战术上出了问题,应该采用闪电战速战速决,他却稳扎稳打,给了东吴反应的时间和空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