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说战国时期楚国灭亡的最可惜呢?

如题所述

战国七雄,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劣势。任何一个国家的覆灭,都有其遗憾之处。当谈论到谁“最”可惜,这就带有主观色彩,并非每个人都能达成一致。

可不管怎么样,曾经在春秋创造出极其辉煌历史的楚国,却在战国没能生存到最后,着实令人惋惜。

春秋初时,楚国可谓是周王国内最早觉醒的诸侯国之一。楚国的觉醒与一个人密切相关,他就是著名的楚武王。公元前741年楚武王杀死侄儿成功篡位后,他首先就推动了一项对楚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一项改革:创立县制。楚武王在灭了权国后,他把权国改成权县,纳入了楚国统治范畴。县制的创立,是楚武王针对分封制弊端作出的一项重大变革。公元前771年,西申国联合犬戎灭了西周,证明分封制的长期存在大大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根基。楚武王之所以要创立县制,正是为了规避分封制弊端,加强楚国的中央集权。此后,楚国对外扩张的基本策略就是“灭国为县”:每占领一个国家,就将其降级为县,接受楚国公室直接管辖。长期“灭国为县”策略之下,让楚国公室实力迅速提高,中央集权得到了极大增强。

就在楚武王创立县制后,他还毅然作出了另一项大胆的决定。在向周王室请求尊封不成之后,楚武王公然宣称:“既然周王不肯加封爵位,我还不如自己尊封自己!”随后,他就公然自行称王!楚武王自行称王,看似是楚人自认蛮夷、自甘堕落之举,其实却用心颇深。楚国称王后,就意味着楚人完全脱离了周王国体系,不再受周王室的约束。因此,楚国在对外扩张时,已完全没有桎梏,可以更加放心大胆地“灭国为县”了。相比较之下,中原强国晋国、齐国等等在这方面就存在很多顾忌,对外扩张方面完全无法与楚国相比媲美。当然,也因为晋、齐二国留在了周王国体系内,这两个国家在争霸时也能争取到更多东周资源,对比楚国在软实力方面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

尽管县制与独立于周王国体系之外这两项举措是有利有弊,但在春秋早期,这成了楚国飞速发展的利器。

楚武王时期,楚国跨越了汉水天险,征服了随国,基本控制了整个南阳盆地;楚文王时期,吞并了南申国、邓国、息国等等,臣服蔡国,让楚国踏出南阳盆地,势力范围扩张到了淮河上游;楚成王时期,灭了贰、谷、绞、弦、黄、英、蒋、道、柏、房、轸、夔等等国家,不但将楚国领土扩张到淮河中游一带,还与三位中原霸主长期争霸,让楚国影响力正式进入中原;楚穆王在位期间,消灭了江、六、蓼等国,进一步加强了楚国对江淮地区的控制;楚庄王继位后不久,就在举国大饥荒之时联合秦人灭了庸国,向西扩张到了汉中一带,其后又转向中原,在邲之战中一举战胜晋国而成为新一代东周霸主;……。

从楚武王到楚庄王,楚国从湖北当阳一带的蕞尔小国发展成北到召陵,南到长江以南,西到汉东,东到淮河中下游的东周第一大国。在整个春秋期间,中原有资格参与争霸的国家在不同时期都有变化;可在南方,能长期参与中原争霸的国家,却仅有一个楚国。由此可见,春秋早中期的楚国有多么强大!

公元前529年,趁着楚灵王被几位弟弟推翻、楚国陷入内乱,晋国高调组织东周诸侯会盟。为了威慑天下诸侯,这次会盟晋人三军毕出,总兵力多达四千乘!算上国内的留守兵力,此时中原最强大的晋国总兵力也不过是在五、六千乘上下。

可楚灵王在灭了陈、蔡、不羹国之后,曾经狂妄地自夸道:“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诸侯其畏我乎?”足见,楚灵王执政时楚国兵力已远超晋国。虽然无法准确知晓当时楚国兵力的确切数字,但如果陈、蔡都是千乘之国,那么自楚武王来楚国所灭诸侯国中,与陈、蔡二国实力相仿的不下十个;这也意味着,到春秋中期时楚国就很可能已成万乘之国,足以藐视东周群雄!

春秋中期时,楚国国力就已超越众多诸侯国,却在战国时没能走到最后,这是不是很可惜?

不过,楚国在貌似步入最辉煌时期的同时,已经遭遇到了发展上的瓶颈。

楚庄王称霸东周后,楚国人才外流就成了常见现象。苗贲皇、申公巫臣、析公等人逃入晋国,伍子胥、太宰嚭等人逃入吴国,文种、范蠡等人逃入越国。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人才外流后,还公然与楚为敌,帮助楚国敌人来对付楚国。这其中,申公巫臣帮晋国扶持吴国与楚国为敌,让楚国在东南方向多了一个致命敌人;伍子胥帮助吴国对抗楚国,协助吴王阖闾攻入南阳盆地,差点灭了楚国!

“楚材”不但“晋用”,还成了楚国最为致命的敌人,足以证明楚国内部矛盾极度尖锐,已经严重阻碍了楚国进一步向前发展。

不但如此,楚国虽然号称兵强马壮,但各国对楚军的战斗力却极为鄙视:“楚国虽号称强大,其内部却很空虚;楚国士卒虽众,但易溃逃,不能打硬战!”从春秋到战国,楚国虽然吞并了众多国家,却始终未能让那些被征服国家的民众完全顺服于楚。所以,由被征服者组成的楚军不但战斗力低下,被征服者还经常发生叛乱,严重动摇了楚国的统治根基。

在上人才流失严重,在下人心难附,使得楚国在春秋时期就跌入了第一次谷底:公元前506年,在吴人大举进犯之下,郢都被破,楚国差点被灭国!

郢都被攻陷,根源就是楚国内部矛盾冲突达到了顶点:楚国公室中央集权过于强大而缺乏制衡,不但严重阻塞了中下层人才的上升通道,公室自身的腐化堕落更激化了内部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即使楚国在春秋时就不幸惨遭了灭国之祸,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公元前506年的郢都陷落,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一部分腐化堕落的既得利益团体,防止楚国内部矛盾进一步走向激化。在打退吴国进攻后,楚昭王任贤用能、励精图治,让楚国逐渐恢复了元气。到楚威王之时,楚人一举打垮强大的越国,吞并了大多数吴越故地;楚人还向西扩张到贵州、最远攻击到云南,楚国国力达到了鼎盛!

此时的楚国,再次成为战国七雄中国土最为广阔的国家。

可楚威王一死、楚怀王继位后,楚国就再度走向了下坡路:公元前313年,楚怀王被张仪欺骗,主动断绝了与齐国的交往;公元前312年,发觉上当受骗的楚怀王伐秦,却在丹水之阳遭遇大败,失去了汉中之地;公元前299年,屡战屡败的楚怀王被迫前往秦国求和,却被秦昭王扣押在秦,再也没能回到楚国……。

此后,楚国就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荣光。

公元前223年,在秦国大将王翦、蒙武的攻击下,楚国彻底被灭,成为大秦帝国下的一个郡!

从历史上看,楚国第一次大发展是从楚武王到楚庄王时期,共经历了八位楚王、六代楚人;第二次大发展是从楚昭王到楚威王时期,共经历了八位楚王、七代楚人。两次大发展期过后,楚国就进入了发展瓶颈期,然后就迅速走向了没落。

其实,不光是楚国,秦国也走了一条类似的道路。在商鞅变法后,秦国与楚国相似,也建立起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施政模式。此后,直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秦国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共经历了七位国君、六代人。可在秦始皇过世后,秦朝仅二世就迅速走向了没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短命的王朝之一。

秦、楚二国,在经历了六、七代人的大发展期后,就进入到发展瓶颈期、快速走向了没落,这是偶然还是必然?

或许,秦、楚二国集权太过集中而又缺乏有效制衡的施政模式,在经历了六、七代人之后,其国内积累的弊端已完全抵消了其发展之利,才是这两国最终走向没落的根因吧!

今人惋惜惋惜楚国未能走到最后,吞并六国而统一天下的秦朝二世而亡,又何尝不令人惋惜万分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2
因为当时楚国的军事实力是能和秦军一较高下的,只是当权者判断错误,导致楚国都城在短时间内被秦军攻陷,但在这之后楚国又坚持了五十多年才被秦军灭掉,所以说楚国的灭亡最可惜。
第2个回答  2020-12-12
楚国没有任何奉承秦国的举动,而且实力强大,灭亡的时候最有气节。
第3个回答  2021-01-10
因为楚国在春秋战国期间是一流的强国,可以与秦国抗衡,尤其是楚怀王时期,国力蒸蒸日上,但秦国派出张仪,诓骗楚怀王,使其与齐国断交,之后,楚国一直是秦国的手下败将,最后楚国灭国。
第4个回答  2020-12-12
因为楚国当时是实力最强的,但是他们的国君没有抓住机会,让楚国慢慢的就灭亡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