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有哪些好听的乐曲?

如题所述

世俗康塔塔
巴赫的23首世俗康塔塔是为各种不同场合写的,他称其中的大部分为“音乐戏剧”,如为莱比锡音乐学会写的《咖啡康塔塔》(BWV211),为萨克森宫廷侍从回到近莱比锡乡下领地当领主而作的《农民康塔塔》(BWV212)。世俗康塔塔不用众赞歌,由独唱或重唱的宣叙调、咏叹调以及合唱、管弦乐段落构成,就像歌剧的一个场面,是巴赫作品中生动活跃的部分[4] 。
受难曲
巴赫根据“四福音书”写的《马太受难曲》和《约翰受难曲》均分成两个部分,相当于歌剧的两幕。当时,两个部分之间还可以加进布道。相当于“场”的段落都用众赞歌结束。《马太受难曲》由独唱、重唱,两个合唱队、两个管风琴、两个管弦乐队演出,具有壮阔的气势,在巴洛克宗教音乐中具有重要位置[4] 。
其他宗教声乐
巴赫还写过圣母颂歌、经文歌、清唱剧和弥撒曲。两部清唱剧《圣诞节》(1734年)和《复活节》(1736年)实际上是把一系列独立的康塔塔连在一起,情节上并无联系。《b小调弥撒曲》(1742年至1748年)是为谋求信仰天主教的萨克森选侯宫廷乐长职务,将不同年代所写的独立段落汇集而成。弥撒曲的拉丁语歌词十分集中概括,配置的音乐亦丰富[4] 。
器乐作品
巴赫的器乐音乐大多为世俗性。他并未发明新的体裁形式,而是在前辈创造的基础上,使既有的样式得到发展。
管风琴音乐
巴赫自身是管风琴演奏家,管风琴音乐是他得心应手的创作领域。他既继承了德国管风琴乐派的传统,又研究了意大利管风琴音乐,几乎这一时期所有的管风琴体裁他都留有作品。例如,《管风琴小曲集》包括45首以德国新教众赞歌为基础的编曲,每一首都集中揭示出歌词的内容,又有很强的描绘性。他的管风琴幻想曲、赋格以及前奏曲、托卡塔、帕萨卡利亚与赋格的组合,均具有相当的艺术性[4] 。
古钢琴音乐
巴赫是键盘乐器演奏家,《托卡塔与赋格》《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显然是为他自己炫技演奏而作。但数量更多的作品是以教学为目的,例如为教大儿子威廉·弗里德曼·巴赫写的《创意曲》和《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集。作为通往演奏者之路的阶梯,他为《创意曲》1723年版本写的标题词清楚地说明了写作意图:演奏二声部和三声部的“简易入门”,它能帮助学生“不仅学得好乐思,还能很好地发展乐思,以及——最重要的是——获得歌唱性的演奏风格,得到作品的完整预示”。《平均律》是学生学习的下一步。如果说《创意曲》每一首都是一个动机乐思,通过模仿加以发展,《平均律》的每一首都是一种感情的简明探究,以及一个赋格写作的课题。开始的乐思把这种感情刻画得十分明显,以致可以称它们为“性格小曲”。学习这些乐曲,是理解巴洛克“单一感情”的表达和阐释的好途径[4] 。
巴赫还写过3集组曲,每集6首。《法国组曲》仅包含舞曲乐章,规范简洁;《英国组曲》和《帕蒂塔》除了舞曲乐章外,大都有长大的前奏曲乐章,它们兼有意大利音乐充沛的活力和德国音乐复杂的技巧,并有一定的体裁特征。例如《g小调第二英国组曲》像一首协奏曲,采用维瓦尔第常用的“利都奈罗”形式,用羽管键琴两层键盘不同的音量,模仿协奏曲不同乐器组之间的对比。晚年的《哥德堡变奏曲》为抚慰夜夜失眠的凯泽林伯爵而作,综合了新旧风格的因素。主题具有前古典华丽风格的特点,整体构思非常严密,发展逻辑鲜明,30个变奏按照3个一组,每组的第3首都是卡农[4] 。
室内乐和管弦乐
巴赫作有小提琴、大提琴、长笛等乐器的独奏奏鸣曲,以及弓弦乐器、管乐器与键盘乐器组合的重奏音乐[4] 。巴赫的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和意大利的奏鸣曲迥然不同。在意大利奏鸣曲中,小提琴作独奏,用数字低音作伴奏,这种歌数字低音通常由钢琴来弹奏,也有采用管风琴的,它除了起到伴奏的作用,别无其它特性。而在巴赫的奏鸣曲中,小提琴不是主要的声部,它与钢琴配合默契。钢琴的声部并非一种标数字的低音,而全由作曲家一手创作;而且,它显然是专为钢琴而部是为其它乐器演奏而写的。这些奏鸣曲的风格不是朗诵性的风格,部是意大利式歌剧的风格,也不是英国人和法国人出自舞曲的文雅风格,而是一种严肃的风格、多声部的风格。这些奏鸣曲通常被写成模拟式的三个声部:小提琴奏其中一个声部,钢琴上的两手各奏一个声部。这种布局是巴赫独有特的,并运用巧妙。此外,巴赫在小提琴奏鸣曲中,尽力使一个独奏乐器发挥出更多的效果,甚至在一个乐器上作多声部,这样的构思乍一看似乎自相矛盾,但巴赫达到了目的[11] 。
晚年有两首特殊的室内乐作品:《音乐的奉献》(1747年)包含利切卡尔、三重奏鸣曲和卡农;《赋格的艺术》(1748年至1749年)并未指明由何种乐器演奏(至今有钢琴、弦乐器和乐队演奏的版本),甚至不清楚是否为演奏的目的。该曲由14首技术严禁的赋格和4首卡农组成,系统展示和归纳了赋格写作[4] 。
巴赫是第一位写键盘协奏曲的作曲家。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包含大协奏曲和乐队协奏曲两种类型,采用典型的晚期巴洛克音乐语汇;4首乐队组曲音乐华丽生动,《G弦上的咏叹调》即出自其中D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第二乐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