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和应对养老骗局?

如题所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在巨大的养老需求面前,有些犯罪分子打着 “服务老人”“关爱老人”的旗号,实施招摇撞骗。一些老年人被“热情体贴”的“犯罪招数”所迷惑,沉浸于“养生保健”“以房养老”“投资养老”的美梦,导致辛苦积攒的“养老钱”无端被骗。以下是养老骗局的常用“套路”:
一、投资“养老项目”。
犯罪分子通常以投资“养老项目”名义非法吸收资金,常见的有:投资、加盟、入股养生养老基地、老年公寓等项目,承诺高额回报;以返本销售、售后返租、约定回购等方式销售养老公寓、养老山庄;以入住老年公寓后给予优惠打折、不入住给予高于银行利息分红的名义销售养老贵宾卡。此类“养老项目”骗局往往存在高额利息无法兑现、资金安全无法保障等风险,犯罪分子承诺的高额利息主要来源于老年人缴纳的费用,属于典型的“拆东墙补西墙”。
二、购买“养老服务”。
犯罪分子用承诺高额分红、保本高息、预定养老服务等说辞吸引老年人,惯诱骗老年人购买所谓“养老服务”,并以五花八门名目进行收费,如“贵宾卡”“会员费”“预付费”等。事实上,这些犯罪分子没有能力提供承诺的养老服务,骗到“养老钱”后资金的运作、流向均不透明,有很高的集资卷款跑路风险。且跑路后资金索要困难,大部分钱款都被犯罪疯子挥霍一空。
三、宣称“以房养老”。
犯罪分子通常向老年人宣传“房本无用”等类似话语,诱导老年人将房产抵押给公司,每月可以获得高额回报的同时,也不耽误老人的居住。事实上,犯罪分子获得老年人抵押的房本后会将房产直接以高息抵押给职业放贷人,并将房屋处置权交出。最后犯罪分子卷钱跑路,留下老人面对放贷人的债务催收,甚至被逼卖房还债。
四、销售“养老产品”。
犯罪分子在广场、小区等老人聚集地组织“体验”某类保健产品,同时给老年人灌输“养生理念”,诱导老年人购买价格虚高、功能夸大的保健产品。有的安排老年人“免费旅游”,在旅行过程中忽悠老年人购买大额保健品,有的金额高达几十万。
五、虚构“养老婚介”。
犯罪分子通过微信等社交软件发布虚假征婚信息,待老年人上钩并获取老人身份信息后,承诺介绍条件优渥的“老伴”。随后诈骗分子假扮成“红娘”“老伴”与征婚老年人接触,通过介绍费、彩礼钱等名目收取费用后即拉黑隐匿。事实上,犯罪分子利用部分独居老人长期缺乏关爱,自身缺少防范意识的特点,通过婚恋交友平台、公园广场舞等各种途径搭识被害人后,创设各类“温柔陷阱”,骗取老年人钱款。
六、代办"养老保险"。
犯罪分子冒充银行、保险机构工作人员,谎称可帮助未参保人员代办“养老保险”或者代办“提前退休”,或一次性补缴社会养老保险费即可享受养老退休金、高额利息等,借机收取老年人材料费、好处费等各种名目费用,利用老年人对参保流程不熟悉等弱点,骗取老年人钱款。
七、组织“养老低价游”。
犯罪分子与不法商贩合谋,利用低价游、免费游诱骗老年人参加旅游,游玩过程中带领老年人进入指定保健品、奢侈品销售点,或者是健康讲座、专家义诊活动,随后通过强制、诱导、捆绑销售等手段,诓骗老年人高价购买假冒伪劣保健品、奢侈品,诈骗老年人钱财。
八、实施藏品诈骗。
犯罪分子低价买进劣质古董仿品、玉石等,向老年人谎称购买、投资指定藏品一定期限后,可以被高价回收或得到高额返利,诱骗老年人购买后随即拉黑电话并逃匿。有的以可受托通过召开拍卖会、展销会拍卖收藏品名义,骗取老年人鉴定费、展览费、拍卖预收费等费用。事实上,上述藏品诈骗中根本没有收藏、鉴定、拍卖的资质,上述一系列行为目的都是为了巧立名目诈骗老年人钱财。
总结:
总之,由于老年人的防诈骗意识较弱,一些不法分子专盯老年人实施诈骗。虽然这些骗局形式多样,但其实都有着相似的套路,都是利用老年人关注健康、渴望被关注等心理特点,让老年人一步步落入圈套!身为子女的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对父母多些关心,多些陪伴,经常对父母进行防骗知识的普及,提高他们的防骗意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