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泉水是怎样形成的?

如题。

泉水成因:跨过经十路地下水遇“天窗”成泉。

相关负责人表示,济南泉水补给区为南部山区,主要是受降雨、河道渗漏补给,由南往北运动,在市区受到隔水的辉长岩体阻挡,水位抬高,沿灰岩裂隙通道涌出地面,这便是城区泉水的大致成因。

具体说来,南部山区主要为石灰岩地层,地下水可在这一地层储存和运动,形成岩溶水。而这一片区上部覆盖的松散土层较薄,一般5-10米,局部石灰岩裸露,十分有利于岩溶水的形成。

地下水往北运动至经十路时,开始有辉长岩体出现。这种岩石属于岩浆侵入岩,是不含水不透水的地层,“齐烟九点”山体形成就是在这一地层。

再往北,地下水就会到达趵突泉、黑虎泉一带,这一带的地层上部有5-15米的松散土层,中部辉长岩体变厚为5-20米,下部为石灰岩地层。松散土层就相当于石灰岩的“天窗”,辉长岩体阻挡住部分地下水的去路,水慢慢聚集,渐渐升高,就从“天窗”的位置涌出地面。

再往北到珍珠泉、五龙潭一带,泉水成因也是如此。这一带上部10-15米左右厚的松散土层,中部有50-70米厚的辉长岩体,下部为石灰岩地层。

明湖路以北,松散土层和辉长岩体厚度也逐渐增加。至清河北路,石灰岩埋深大于300米。地下水到达这样的区域,松散土层就失去了“天窗”的作 用。

如果地下水还是经过层层阻碍露出地面,也不会像趵突泉一样以泉眼的形式出现,而是从一个“点”扩大到一个“面”,济南东北部的白泉泉群就是这样一个例 子。

泉域范围:

济阳温泉的“根儿”也在南部山区。济南泉域东部以南起西营镇,北过东坞村、刘智远、张马屯后至黄河南岸的东坞断裂为界,西部以南起长清马山北过岗辛、孙村、长清西关、老屯后至黄 河的马山断裂为界,南部以晚太古代岩浆侵入岩形成的自然分水岭为界。

北部过黄河一直延伸至济阳的太平镇至县城的齐河-广饶断裂,总面积2370平方公里。 黄河北丰富的热水资源比如济阳温泉同样来源于济南南部山区。

此外,中部的济南泉域,东部的白泉泉域,西部的长孝水文地质单元,这三个水文地质单元在自然状态下,基本不发生水力联系,但在人工干预条件下, 比如其中一个水文地质单元过量开采地下水,还是能够对另外两个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保护济南泉群,不仅要保护济南泉域的自然生态,还需从全局出发,保护整 个南部山区的自然生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3-05
泉水成因
关于济南泉水的形成原因,古时有很多说法。有人认为济南泉水来源于河南的王屋山。如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济水自王屋山东流,有时隐伏地下,至济南冒出地面而成诸泉。明代胡缵宗诗云:"王屋流来山下泉,清波聊酌思泠然"。前人也有关于济南泉水来源的正确说法。如宋代曾巩、金代元好问等人认为,济南的泉水并非济水之出露,而是来自济南城南的山区。曾巩在任齐州知州期间,为摸清泉水来路,曾进山调查,认为南山区的水下渗潜流至市区而出露成泉。他在《齐州二堂记》中论述说:"泰山之北与齐之东南诸谷之水,西北汇黑水之湾(即锦阳川水),又西北汇于柏崖之湾(疑在柏崖山处),而至于渴马之崖(在今党家庄镇东、西渴马村一带)。盖水之来也众,其北折而西也,悍疾尤甚。及至于崖下,则泊然而止。而自崖以北至于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盖泉自渴马之崖潜流地中,而至此复出也。"
现代地质工作者调查研究认为,济南泉水来源于市区南部山区。大气降水渗漏地下顺岩层倾斜方向北流,至城区遇侵入岩体阻挡,承压水出露地表,形成泉水。济南南部山区为泰山余脉,自南而北有中山、低山、丘陵,至市区变为山前倾斜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的交接带,高差达500多米,这种南高北低的地势,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区汇集。在地质构造上,南部山区属泰山隆起北翼,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由于北侧断裂切断,形成许多小断块,其中千佛山堑断块是构成城区泉群的构造基础。山区以前震旦系变质岩为基底,上布有1000多米厚的寒武系和奥陶系石灰岩岩层。岩层3~15度倾角向北倾斜,至市区埋没于第四系沉积层之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可溶性灰岩,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和长期溶蚀,岩溶地貌发育,形成大量溶沟、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等,共同组成了能够储存和输送地下水的脉状地下网道。市区北部为燕山期辉长岩--闪长岩侵入体,质地细密,岩质坚硬,隔水性能好。千佛山断块西有通过纬一路的千佛山断层;东有穿过解放桥和老东门的羊头峪断层,这样就组成了东西北三面阻水岩体,构成了三面封闭的排泄单元。 南部山区,在灰岩出露和裂隙岩溶发育的地方,吸收大量的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渗人地下形成了丰富的裂隙岩溶水。这些裂隙岩溶水,受太古界变质岩的隔阻,沿岩层倾斜的方向,向北作水平运动,形成地下潜流,至城区遇到侵入岩岩体的阻挡和断层堵截,地下潜流大量汇聚,并由水平运动变为垂直向上运动,促进了岩溶发育和水位抬高,在强大的静水压力下,地下水穿过岩溶裂隙,在灰岩和侵入岩体的接触地带及第四系沉积层较薄弱处夺地而出,涌出地表,形成天然涌泉。
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分配直接影响着泉水的变化。济南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650~700毫米。由于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2/3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秋季不足 1/5,冬春两季降水很少。随着降水量的"少--多--少"的季度变化,泉水水位和流量也相应地出现"低—高—低"和"小—大—小"的季节变化,不过在时间上较降水的季节变化推迟一些。一般年份,泉水变化过程是自年初始,流量逐渐减少,至6月出现最小量和最低水位;7月份随降水量增加而流量开始增大,8、9月出现最大流量和最高水位。一般规律是年降水量多,当年泉流量大,水位高;年降水量少,当年泉水的流量也小,水位也低。
大气降水对泉水动态变化所起的主导作用,是人工开采量不超过泉水流量的情况下显示出来的,如果开采量大于泉流量,雨量因素则处于次要地位。开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泉水的动态变化。 1972年1月20日6时40分,市区发生大面积停电4小时50分钟的事故,提水系统全部停机,这段时间市区水位回升40厘米。1968年,开采量与泉流量大体相当,被称为二者的转换年。在此以前,开采量小于泉流量,因此泉水表现一直很好;在这以后,由于开采量超过泉流量,并不断增大,泉水流量变小。1980年9月24日,市区停采地下水8小时,比平日少采水13500吨,市区地下水位回升44~45厘米。据山东省水文地质队资料,1973~1977年,市区水位下降2.25米。所以从1976年以后,雨季后不到1个月,泉水流量就逐渐减少。趵突泉自1981年以来,连续3年在3月上旬至9月初断流,干涸达半年以上。
对于我们济南人来说,不管泉水怎么形成,他都是上天赐予济南的最好礼物,我们都应该珍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3-05
地下水多 供起来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