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

如题所述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之后,被老师们广泛引用,而且出现了一些与这句话类似的说法,“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等等,表达的都是同一意思。通俗一点说就是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句教育界的“名言”在被广泛引用的同时,也引起了众多的争议。
陈鹤琴当初说这话时,一定不会引起误解,因为任何话都有特定的含义。陈鹤琴之所以这样说,在我看来,他是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及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这句话的真理性在于: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
这句话只是教育者的严于律己,而非一种教育评价标准。
但问题在于,现在一些教育者——特别是一些担负一定领导职务的教育者,把这句话当成教训老师的“绝对真理”,于是,便引起了老师们的反感,进而引起了争论。
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非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自己的自我教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7-12
据我了解,这句话经常某些校长或教育行政官员用来要求或批评教师,而引起了不少教师的反感。查查网上,关于这句话的讨论、辩论、争论很有不少。
反对者认为,这句话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只是给老师增加了巨大的无形压力。赞同者认为,这句话是教师努力的方向,不少优秀教师用实践证实了这句话的真理性。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说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这应该是他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反映的是学生观——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
任何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首先要承认他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通过教育使他成长进步的,不是“朽木不可雕”的。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教好”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同的学生千差万别,让他们思想学习各个方面都齐步走,是不可能的。就短期说,只要每个学生都在他们原来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就长期说,教的学生部分成为优秀人才,多数成为合格公民,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有人把“教好”理解为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考上大学、甚至都考上重点名牌,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形成的片面认识,犯了思想上绝对化的错误。
同时,还要认识到,“教好”是一个过程。一方面,昨天没有“教好”,不等于今天不能“教好”;今天没能“教好”,不等于明天不能“教好”。另一方面,昨天有进步,还没达到“好”的标准;今天有进步,还是没达到“好”的标准;但坚持下去,不断进步,就能达到“好”的标准。这个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既是学生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老师不断提高的过程。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对教师的激励——教师要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做教师。但适合做教师的人中,不会教的老师、教不好的老师,肯定也是有的。
话说回来,那些“会教”的、“教好”的老师,也不是一上讲台时就“会教”、就能“教好”的,更不是天生的。他们也是逐步成长起来的。
很多优秀教师写的教育日记、建立的学生成长档案,就是这样不断探索的轨迹。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可以而且应该用这句话不断激励自己,并把教好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的职责和理想。
教育管理人员或社会其他人员却不应用这句话来要求所有教师,把教育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归罪于教师“不会教”上。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1-08
这句话可能是这几十年流传下来的一句废话,与之相对的是“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不爱学的学生”;但是两句话都说的太绝对了,如果学生想学,就算老师教不好,学生也会去自己找方法学习,学生不想学老师怎么教也没用,或许会有一些比较杰出的老师,上课有特点,幽默风趣等,容易让学生爱上学习,这样的老师他好学的学生也多一点;但是这样的老师毕竟是少数,大多数都是我们平常见到的那样,信奉“严师出高徒”,上课风格严肃认真,考试考不好还会被叫去思想教育等等。。。古人说“因材施教”,就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来引导他学习,但是现在的教育体制是不可能实现这样的,中高考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每个人都必须拼了命的学习为了能上好学校,所以学生很容易就有厌学心理,然后叛逆,不学习,然而如果每个学生老师都要去观察他的兴趣爱好然后加以引导的话,那老师也太累了,而且现在老师素质也参差不齐。很少会有学生说“我爱学习”,都是迫于身边的压力,但是压力也会让人成长,所以我觉得这句话是废话,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
第3个回答  2019-04-23
孔子是不是好老师?第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贤人之外的,是教好了还是没教好?孔子做不到的,我辈恐怕更难做到。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不因材,确实难教好。现在普遍大班教学,老师精力有限,关注尖子生就忽略了差生,照顾差生又影响升学率,左右为难。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与学是互相影响的。老师不教是老师的错,学生不学是学生的错。学生不好学,原因很多,不是老师就能解决的。
说了这么多,决不是说老师就可以不敬业,而只是说明一些客观因素,提请大家实事求是。教书育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要努力啊。
第4个回答  2018-12-04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但我们却在不断追求完美。
同理,没有哪一个老师能教好所有学生,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被教好。只是,付出与收获成正比。付出多的老师,教好学生的几率大罢了。
这句话应该是老师自己要求自己的,而不是旁人用来要求老师的。否则“没有管不好的囚犯,只有不会管的狱警”、“没有治不好的癌症,只有不会治的医生”、“不有发展不好的国家,只有不会发展的领导”、”没有回答不了的知道问题,只有不会回答的知道网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