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表现

如题所述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几个重要关系
  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以下几种系尤为重要。
  1.科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教育,既是科学技术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一方面它改善与提高劳动者的结构和素质,直接为物质生产过程提供各种水平的智力劳动者,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它通过积累、传递和发展科学知识形成的生产力来不断促进经济发展。因而,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要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使经济建设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关键是要通过深化改革,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建立科技、教育、经济一体化的运行机制。科技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方向要以市场和社会需要为导向,不能只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去谋求发展,而是要从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利于国际市场竞争,有利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战略层次上谋求发展。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要根据邓小平所指出的:"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的思路积极推进,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2.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的关系
  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是互为前提,不可分割的。兴国依靠科技和教育,f必须是科技教育有相当的水平和实力。要对科教实现依靠,使科教兴国成为现实,就要同时"国兴科教"。"国兴科教"的关键,就是要加大政府、企业和社会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增强科技和教育的实力。目前我国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都是比较低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技投入","到200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总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这显示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科教兴国的决心。对于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主
  要靠加强对教育投入的监督,依照《义务教育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切实保证教育经费的实际增长。
  3.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科学技术已日益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知识与财富。通过技术引进,可以省去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漫饮而复杂的过程,既节约科研经费又赢得时间。特别是科技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技术引进而获得某种"后发利益"或"后发优势"。如日本就是依靠技术引进而后来居上的。因此,我们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必须实行对外开放,重视技术引进二但是,如果技术引进不当,反而会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如果重复引进,就会造成巨大浪费;如果一味依赖技术引进,则可能造成技术上的长期依赖性。所以,引进必须建立在明智选择的基础上,并且把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结合起来。
  就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而言,自主创新是根本。引进技术的目的是要利用外国资源,使自己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再开发,并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针对我国目前过多依赖技术引进而自主创新不足的现状,国家要通过立法,鼓励企业、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确保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资金渠道,确保科研机构参与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全过程,从而形成技术引进与自主研究有机结合的机制。
  4.科教兴困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依法治国是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科教兴国战略和依法治国方略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反过来,科技进步也需要社会提供适宜的社会条件,特别是良好的法律保障。需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与管理,合理配置资源,鼓励发明创造,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成果推广,等等。科学进步对法制建设提出新的要求,而法制的完善又进一步保护和推动科技的进步。
  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样,都需要法律来保障和促进。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我们要用法律的手段,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一是科教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需要法律加以确认;二是科技活动引起的社会关系需要法律加以调整;三是参与国际科技经贸的合作与竞争需要法律加以保护;四是禁止科技成果的非道德使用,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需要法律进一步加以防范和打击。
  (二)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伟大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一大批各个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需要调动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普及科学文化;树立科学精神、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些都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环节。
  1.更新教育观念
  (1)教育投资观。传统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消费性投资,结果造成长期忽视教育投入,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其实,对教育的投资也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即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力的投资而形成的,主要是通过教育投资,提高人的知识、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国民经济,增加国民收入。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一样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当代经济的发展趋势是知识密集型经济越来越占主导地位,而知识密集型经济,又以广大物质生产劳动者的教育水平为基础,以知识密集型劳动力群体为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充足的教育投资,没有劳动者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是很难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的,从而要发展知识经济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可见,教育投资不仅是生产性投资,而越来越重要的生产性投资,教育本身也日益成为一种特殊的产业。
  (2)素质教育观。科教兴国的基础在于提高全民素质,而提高全民素质就要依靠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其内涵可概括为:"利用遗传和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口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发展"与"内化",是素质教育的实质。这是一种发展的教育观与应试教育形成对照。素质教育并不否定应试,而是反对以应试为目的;它也不否定专业教育,而是把专业教育放在适当的地位,并在专业教育中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素质教育思想与全面发展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并且丰富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化。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它要求教师不但要通晓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教学方法,还必须具有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为人师表的崇高师德、精通素质教育的方法与艺术,善于发挥主导作用,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3)全民教育观。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工业社会由于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工人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得以形成为国家的法律和制度。义务教育的重要意义是使全社会成员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家庭状况、财产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从而在相当的程度实现了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这种广泛性和平等性将进一步扩大。如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等等。
  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既符合"使更多的公民受教育"的全民教育观,也是变革应试教育,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应试教育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技能的发展,表现出种种弊端,其主要原因
  是教育结构问题。我国大学生入学率小于5%,致使众多考生在狭窄的独术桥上竞争,应试教育是不可避免的。要淡化考试,逐步使应试教育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发展大众高等教育,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如果强调大学精才教育和对招生规模的严格控制,必将造成中小学的尖子教育。提前分流只从表面上缓和了高考的压力,却把竞争向下延伸到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使少年儿童失去接受国民教育的宽松环境,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制约。
  (4)大教育观。在大科学高技术时代、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时代,必须具备大教育观。在时间上教育应包括从胎教、幼教直至临终前教育。空间上,教育已经不限于学校,还包括家庭、社会、各个部门的教育。特别是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取得信息和知识,如电视大学、网上大学等。在对象和目的上,教育应使越来越多的人有受教育的机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2.普及科学文化
  在当代社会的文化形态中,科学文化已处于首要的地位。普及科学文化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知识F二是科学思想;三是科学方法;四是科学精神。科学知识是人类文化的基石,是人类
  文化宝库中的精华部分,科学的知识的应用,可以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物质利益。科学思想虽不是具体的科学事实、实验和理论,但它可以为人们提供观察和思考问题的基点和视角。它能扩大人们的视野,开阔人们的胸怀,启迪人们的心智。科学方法,有三大类:经验方法〈如观察、实验方法〉、理性方法(逻辑、数学、统计方法)、臻美方法(如形式化、对称方法)。这些方法显示了科学的实证精神、理性精神和美学精神,能够潜显化地使人们树立起求实、尚理、爱美的思想情操。科学精神体现了科学的深层含义,它的形成是与科学实践活动的本质相联系的。科学以追求真理为目的,科学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前沿,相应地,崇尚真理、不迷信盲从,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断创新,不因循守旧的精神就成了科学精神的应有之义。科学精神及其行为规范,不但是维护科学共同体秩序和科学实践得以健康发展的保证,而且它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的大目标是相符的、一致的。普及科学文化,使广大民众增加科学知识,树立科学思想,熟悉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基所在。必须提高认识,采取有力措施做好这一工作。除加强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外,还要依靠社会教育,加强科普宣传工作。"要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向人们特别是各级干部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大众传播媒体是开展科普宣传的有力手段,它传播的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可以寓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且投入少,比较经济,应尽量发挥其潜力。从根本上说,加强科普宣传还要靠立法。利用法律规范、法律约束、法律手段来推动,使科普宣传工作真正持久地得到保障和加强。
  3.弘扬科学,反对迷信
  一段时间来,封建迷信日渐泛滥,伪科学活动频频发生,己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造成极大的危害,严重地妨碍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这些活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
  (1)骗术。打着科学的旗号,公开进行诈骗。(2)迷信与邪教。违背科学常识,公然宣传神鬼、巫术、相术,特点是均以赚取钱财为主要目的,有的人还奋很强的政治野心。(3)假学术。提出违背基本科学原理和事实的超常见解,虽不以骗取钱物为主要目标,但在知识界制造混乱,沽名钓誉是真主要目的。目前在我国以第一种和第三种居多,这也充分反映出中国伪科学的低劣性和危害性。迷信盛行、伪科学蔓延,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样的。除了深刻的历史、社会原因外,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低下,科学精神缺乏是其根本原现代迷信和伪科学总是披着科学的外衣,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粗略地看,伪科学也有一些理论和方法,其发明人常常故意模糊科学与迷信、信仰的界线,违反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声称自己的观点与科学相容甚至优于科学,以某种方式拒绝对自己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常规的严格论证和科学检验。这样就使伪科学很有市场,能蒙蔽很多人,甚至某些领导干部和科学家也深信不疑。因此,要辨别伪科学,批判伪科学,反对伪科学,必须大力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高扬科学精神,使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真正扎根于亿万群众的心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