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8个月婴幼儿的语言发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5
(一)理解更多的句子

        相比13-15个月的婴幼儿而言,这一阶段的婴幼儿能理解更多的句子,主要有:(1)述事句。所谓述事句就是指婴幼儿对自己发现的事情的述说。如爷爷问“宝宝,你的球呢?”婴幼儿会四处张望一下说:“没”表示他没有看见球,不知道球在哪里。

(2)述意句。所谓述意句是指婴幼儿述说自己意愿的句子。婴幼儿所表述的意愿大多是表示否定的。如成人让婴幼儿赶快收拾玩具来吃饭,婴幼儿会说“不”,以表示不愿意。这主要发生在本阶段的后期。

(二)会给常常见到的物体命名

        在词汇方面,以声音代物是1岁半以前的孩子说话的一个明显特点。

例如把狗称作为“汪汪”把猫叫做“喵喵”或“喵鸣”,或者用某种声音来代表某种活动如用“嘘嘘”声音代表小便。这种声音固然与成人常对孩子以声代物有关,同时也和婴幼儿生活范围的扩大、生活内容不断丰富认知能力逐渐提高有关。因而婴幼儿已会用声响来给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命名。这是因为声音是物体或活动的鲜明特征,容易记住。

(三)词义使用错误

        婴幼儿在命名和使用新词时常常会出现一种词义“泛化”、“窄化”、“特化”现象。

(1)词义泛化,又称为词语扩充,是指儿童对词义的理解使用超出了目标语言范围的现象,即词多义。它是婴幼儿对于词的含义特征掌握过少造成的。如孩子常常用“毛毛”代表所有带皮毛的动物或用毛皮做的东西。

(2)词义窄化,是指儿童对于词义理解和使用达不到目标语言的现象。婴幼儿早期的词义有缩小、窄化的特点,具有专指性。有些窄化是因儿童语言能力的限制所致,有些窄化则是儿童的主动选择所致。如婴幼儿最早理解的“车车”,就是婴幼儿自己的婴幼儿车,而不是所有的交通和运输工具。

(3)词义特化,是指儿童的词语指称对象完全与目标语言不同。如一个婴幼儿尿床了,妈妈过来给他换被褥,说了一声“糟糕”,以后孩子每当要小便时都会说“糟糕”。

(四)继续讲“小儿语”,发音中常用省略音、替代音和重叠音等一些特殊的发音策略

        有的婴幼儿发音时还有“小儿语”,其“小儿语”中有明显的旋律和抑扬顿挫的单调变化,某些情况下听上去很像成人说话。他们在发音上常常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发音策略,主要有:

(1)省略音。省略词首或词尾辅音,如niu(牛)说成you(油), xing xing(星星)说成xixi(西西)。

(2)替代音。用浊辅音替代清辅音,如gege(哥哥)说成是dede(得得)。用擦音替代词首塞音,如cha(茶)说成是ta(他)。

(3)重叠音。这几乎被看作是儿童早期语言发展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最重要的现象。2岁是婴幼儿叠音词使用的高峰期,不仅使用数量多,而且遍及范围广,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和感叹词等多种词类均有重叠的单音节。一般来说,名词的叠音现象最多,延续时间最长。

        以前不少研究者把婴幼儿使用简化策略发出的声音称为“发音错误”,这是不合适的。这是因为此阶段的婴幼儿有一个特殊的语法系统,具有一个和母语相似而又不完全相同的音位系统。他们发音的音值比成人长,而成人发音音值短、语速快。婴幼儿无法达到和成人一样快的语速,经常要用叠音来拉长音值,以满足发音的需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