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和嘉兴是为什么分家变成两个地级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湖州和嘉兴的分家,与当时我国的行政区改革是分不开的。

1983年以前,我国是省县乡三级政府,其中还夹杂着机构地区和省辖市,由于它们属于省级政府的派出机关,所以也就不属于一级政府,到现在还留有一些机构地区,如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等。

1981年,当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的论述中提出:“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形成各类经济中心,组织合理的经济网络”,这是我国行政区改革的大背景。

1982年,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了改革地区体制的指示,我国县的数目众多,同时又是改革初期,行政上的管理及其不便,于是比县大一级的地级市便孕育而生,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上的一次尝试。

1983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地市州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积极试行地、市合并”。江苏在全国率先撤销了地区,开始了撤地设市的改革。

嘉兴地区(驻地湖州市),共2市10县,1981年吴兴、嘉兴2县首先撤消,分别并入湖州、嘉兴2市(都是省辖市),1983年撤消嘉兴地区、湖州市、嘉兴市,设立湖州市(地级)、嘉兴市(地级),3县划入湖州市,5县划入嘉兴市。

撤地设市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有立法权,地级市在决策立法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比如说改善民生,地区撤地设市后,在税收方面拥有更大的空间,由此用于改善民生的投入也将相应增加。

总结一下,嘉兴湖州为什么要分家(推测,仅供参考):

1:分家前,嘉兴与湖州,共1个地区,2个省辖市,10个县,对于浙江省来说,要管理的机构太多,加之改革开放初期,需要上传下达的东西多,太多的机构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2:当时的湖州市(省辖市)、嘉兴市(省辖市)都算得上是区域里的大城市,依托这两个省辖市,再组建两个一级政府,形成新的经济中心,符合当时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方向。

嘉兴和湖州,都处于太湖流域的两个城市,从古至今两个地方的联系可以说是非常紧密的。在古代以及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湖州和嘉兴都是一个地方。直到1983年,才将其作为两个不同的地级市区分了开来。

至于当初为什么要分成两个地级市,具体理由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只能进行合理的猜测。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希望能够重新分配太湖流域的区域资源,找准定位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吧。

因为划分之后,嘉兴的位置整体上是离上海和杭州非常相近的,尤其是上海,而湖州则是紧挨着太湖流域。可能当时的考虑,就是希望嘉兴能够接轨上海和杭州,依靠其经济强大的辐射能力来带动自己的发展;而湖州则是可以更好地利用太湖流域的资源,发展好第一产业。

其余的原因,可能大概也就是当时那个时代的原因了吧。这个实在是太过于复杂,也就不多说了。不过从目前来看,这样划分之后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就拿嘉兴市来说,上海对于其的拉动能力真的是非常强大的。以至于其经济这些年也一直在快速增长,保持在省内的前列。要知道,嘉兴市的体量在省内可是除了舟山市以外最小的一个了,却能有如此的发展,和当初资源的重新分配有着不小的关系。

但凡经济发展强劲,人口稠密地域,都会增加管理层,以深化政策落实,更好的全面发展,利国利民。

但富人之侧难有富人,嘉湖虽处于上海外围,可所有优势策略都会放在上海,与嘉湖二地无缘,这也是二地经济长期没有大亮点的原因所在,只能度时捡漏,时间一长动力不足,也只能喊喊接轨,无实质突破口就难实现高歌猛进。

真佩服带领温州、义乌、柯桥经济腾飞的首位地区领导,在没有财政大幅投资的困境中,仅靠自己走出了别人迈不出的金色第一步,实实在在的创造了敢为天下先。

嘉兴和湖州原属嘉兴地区,而专署设在湖州,那时经常召开三级干部大会,嘉兴地区的公社书记都要去湖州开会非常不便。而拆地建市把嘉兴湖州设两个地级市好处很多:一是地理位置分南北有利各地特色,二是一分为二利于行政管理,三是更利于各地发展。

历史 上湖州和嘉兴一直是不相属的郡州。湖州是东南形胜,三吴都会中的三吴之一;建国后,湖州和嘉兴合称为浙江第一专区。后改名为嘉兴地区。1983年国务院根据需要重新拆分为湖州市和嘉兴市。

浙江湖州和嘉兴是随着国家行政区划的大幅度调整在1983年变成两个地级市的。

1982年,中共中央(1982)51号文件中向全国发出了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管县体制的指示。当年先在江苏试点,1983年开始在全国试行。目前,市管县体制已成为我国大多数地区的行政区划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行政区划

建国初期行政区划层级较多,有中央----大行政区-----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极少)----专区、自治州-----县、市-----区公所-----乡、镇 七级。

50年代中期取消大行政区,很多地方取消了区公所,变为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极少)、专区-----、自治州县、市-----乡、镇五级为主(1958年,乡镇改为人民公社。文革期间,专区改称地区。)

1983年之后行政区划

1983年以后,实行地(地区)市(地级市或县级市)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目前中国行政区划主要是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地区、自治州------区、县、县级市------乡、镇五级为主的行政体系。 当时分设两市的基本内容如下:


设立嘉兴市城区,以建设、新嘉、东门、解放、南湖、新兴6个街道和塘汇、嘉北、南湖、东栅、秀水5个公社为其行政区域;设立郊区,以新塍、王店2个镇和26个公社(乡)为其行政区域。(浙江省人民政府1983年9月20日批准)

设立湖州市城区,以月河、朝阳、爱山、飞英、龙泉、杨家埠6个街道和环渚、道场、龙溪、弁南、白雀、塘甸6个公社为其行政区域;设立郊区,以埭溪、菱湖、双林、南浔、练市5个镇和39个公社(乡)为其行政区域。(浙江省人民政府1983年9月20日批准)。

湖州与嘉兴,这是一对多次分分合合的城市。在1983年,正式撤销嘉兴地区,分别设置湖州市和嘉兴市。自此之后,湖州和嘉兴两市正式分家,那么这一行政设置的最终落地对于两地的发展,甚至是整个浙江省的发展究竟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呢?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的盘点一下!


一、湖州与嘉兴的发展定位不明确

湖州与嘉兴两座城市均属于环太湖地区,而这一地区相较于苏州、无锡、常熟而言并没有明显的发展优势,而人口体量、地理位置等等均处于劣势。此外,在人均财富和GDP总量层面,湖州与嘉兴更不是苏州、无锡、常熟的对手。

发展的条件不如对方,发展的基础不如对方,这就使得原先的“嘉兴地区”的地位比较尴尬了,这就仿佛是太湖经济圈发展存在着一大块“洼地”,拽不动也拖不走,若是任其这样待在原地缓慢发展,势必会成为制约太湖经济圈发展的一大瓶颈!

既然拽不动也拖不走,那就只有拆,一分为二!


二、重新整合太湖经济圈资源

如前文所述,既然湖州和嘉兴两地成为了太湖经济圈发展的“洼地”,但是洼地的发展同样也要消耗这一地区的资源。

这就好比几个富人身边却有几个穷亲戚,富人联手开了一家大公司,为了解决穷亲戚的温饱问题于是让他们到富人公司里打工。但是这些穷亲戚不仅没有技术,没有能力不说,而且还仗着是老板的亲戚“耍大牌”不干活儿。这样一来,公司里就无端的多了几个吃闲饭的,不仅没能给公司带来效益,反而加重了公司的财政负担!

针对这样的状况,公司当然要想办法了。但是偏偏这些吃闲饭的人数还不少(体量大),喜欢抱团,当然就要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先把他们打散然后重新安排工作了!

如何安排工作呢?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三点!


三、找准自身发展定位

在经过拆分之后,嘉兴的地理位置与上海和杭州比较接近。所以嘉兴这个“包袱”就直接甩给了发展动力强劲的上海和杭州。这样一来,嘉兴就可以针对性的根据上海和杭州的发展,从而调整自身产业布局,对接两座城市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承接从两座城市溢出的相关产业。久而久之,嘉兴也就逐步的融入到了上海和杭州经济圈当中!

而湖州则反过来直接投入太湖经济圈和南京经济圈的怀抱,通过高铁建设逐步和太湖周边地区连成一片,配合太湖周边地区大力发展 旅游 产业,承接相关生物医药产业,从而可以有效的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从而进一步激发湖州地区的经济活力。

如此一来,嘉兴投入“上杭经济圈”,湖州投入“太湖南京经济圈”,这就好比把两个无所事事的人分别放到了两个优秀的团队当中,他们便被周围的人裹挟着一起向前冲刺!


总之,嘉兴和湖州的拆分是一次 历史 性的选择,把发展定位尴尬的地区一分为二,把沉重的包袱进行拆分,进而有效的融入高速发展的经济圈,其对于“长三角”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图/来源于网络

文/华夏问长安

嘉兴湖州再合并;接轨上海才有大跃进!把德清、安吉、海宁划归杭州

我堂堂嘉兴府怎能俯首称臣于湖州府?不行!得分家,平起平坐。

浙江湖州和嘉兴分家变成两个地级市,是根据当时中国省份行政区域改革划分确定的,无可非议。不同时期行政区域既分有合,是常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