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电影《无问西东》,也不知道怎么了,一边看,一边哭。
明明觉得电影转场不流畅、演技有槽点,甚至煽情也有些刻意,还是忍不住流泪。
看完电影出来,还是不停回想剧情,回看百年之间这几代青年的抉择、别离、身陨、心碎。
离自己年代近的,那共鸣如切肤之痛,离自己年代远的,也一点也没少了扼腕长叹、长歌当哭。
电影里让我感动和敬佩的,是抗日时期西南联大的师生,是弃笔从戎的沈光耀,和他那不凡的母亲。
西南联大的师生为什么敬佩?因为他们在战火纷飞、朝不保夕的年代,坚持做一些看似最无用的事情。
就连他们自己,看起来都是“无用”的。与那些在泥泞里拉车艰难跋涉的劳苦大众比起来,坐在汽车里“逃难”的他们,像是象牙塔里娇惯坏的少爷小姐。
当整个国家如大厦将倾的时候,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们在沟壑里读泰戈尔、黑格尔,读哲学诗歌,学考古生物,从某种角度上讲,那是些最徒劳、虚幻的、带不来实际效用的东西。可正是这些在当下最不切实际的、最无用的东西,培养出了无数的大师与巨匠,创造、延续了无价的精神财富,让这个国家在劫后余生之时不致于在物质和文化上双重破产。
正因如此,怎能不敬佩那些着眼百年之后的思想家?因为在他们心里,山河破碎之中,还孕育着一个值得为之奋斗的未来之国。
怎能不敬佩那些在纷飞战火中苦读“无用之书”的文弱书生们?因为他们还有一腔少年意气,喊出“中国不亡,有我。”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吴岭澜、沈光耀、王敏佳、陈鹏、张果果,几个年轻人满怀诸多渴望,在四个非同凡响的时空中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