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与死的看法

如题所述

当我们被生下来时,高兴的不是自己,而是我们的父母和亲人;当我们死了,痛哭的也不是自己,而是我们的子女、老伴和亲属。我们不为生而高兴,因为那时候不知道高兴;我们不为死而痛哭,因为死了已经没有感觉。

我们无法选择生,不论被生在富裕的家庭中或者贫贱的家庭中、或者那个国家、或者那个民族,我们都没有资格决定;我们也无法为死而流泪,因为再抗议,还是要死,不论是什么人物:圣贤、愚劣、伟人、凡夫,总得都要交出自己的生命。

我们在母亲阵痛下来到人生舞台,最后又划上句号,谢幕。似乎在这‘生与死’人生最大的两件事情上,我们没有一点干涉的权力。有幸的是我们在这人生舞台上,能话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还能有所作为!使自己从无知的生,却能有知的平凡生活。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在舞台上生活慢长,回望历史长河却又是一瞬间。极短的时光,围绕着柴米油盐酱醋茶,养育子女的平凡中度过。同时,平凡中也盈育着圣贤、伟人;在多种因素里也会产生愚劣。

有的人,生和死都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生与死毫无意义,比鸿毛还轻。能在母亲一人的阵痛中而生,却能在千万人的哀恸中辞世,留名千古,伟人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20

《论生死》 

很多时候,越是常见的事物,越难了解;越是基础的问题,越难回答。古往今来,看多了生死的人,比比皆是;看淡了生死的人,为数不多;看透了生死的人,寥寥无几。

西方的智者哲人,尤好探讨人生、人性的问题;而对于生死,他(她)们并未得其要领。即便如孔子这般伟大的思想家,也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发出“未知生,焉知死”的感慨。

真正能解悟生死的,唯有中国的道家人物;而对其有着深刻论述的,仅庄周一人。道家思想,深不可识,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说句题外话,若对“阴阳”没有深入的思考和重大的领悟,谈起哲学来,终究显得肤浅。

《庄子·知北游》有云:“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大宗师》有云:“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

此外,书中还有不少关于生死的谈论,连同上文,敬请读者自行查阅、理解,此处恕不一一罗列、翻译。

——那么,何为生死?一孔之见,姑且谈谈:

生,是能够连续地感知到自身存在的状态;死,是丧失连续的对自身存在的感知能力的状态。或者说,生,是能够连续地维持自身稳定的状态;死,是丧失连续的对自身稳定的维持能力的状态。

必须说明的是,非生物也能感知到自身的存在(维持自身的稳定);但这感知(维持),并不连续。由非生物到生物的衍化过程中,必定存在介于两者之间的物体;其对自身存在的感知(自身稳定的维持)的连续性越明显,便越接近于生物。

由此不难明白,脑死亡的人,即是死人。就算借助医疗手段,使呼吸、心跳继续进行,也无法令其复生:人,已死;所生的,不过是死人的器官、组织、细胞而已。

借此,我们也可以体会古人所说的“气”:脑死亡而呼吸、心跳未停的人,与活人相比,便是缺乏这股连贯“精”“神”的“气”,以致对自身存在的感知(自身稳定的维持)的连续性丧失。

对生物而言,生死完全对立,两者不可共存:其要么生,要么死;不能既生又死,或不生不死。

生终于死,死源于生;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严格说来,生不能知死,死亦不能知生;但我们可依据阴阳之理,通过对生的了解,来推测死的特征——两者的性质,完全相反。

生是连续的,有长度的,如同一条线段;那么,死是非连续的,无长度的,仿佛一个质点。也可以说,生是短暂的,而死,是永恒的。

生是有知有觉的,死是无知无觉的。任何对生的感知(譬如喜怒哀乐),在死中,都不存在。所以,死本不苦,苦于死的,乃乐于生;死本无乐,乐于死的,乃苦于生。

若苦乐不入于心,则生死皆置之外。人能苦乐一视,则可生死两忘,步入不生不死的境界——所谓的“永生”,便是如此。

阴阳原无二分,生死本为一体。求生过度,便是找死;顺天应命,方为正道。若人类能长生不老,那么:彼时的生,如同当今的死;彼时的死,如同当今的生。如今痴迷于生的人,彼时将醉心于死。

在此,谨奉劝那些企图通过高等科技,来延长人类固有寿命的人:不要功在当代,祸及千秋;不可为一时之赞誉,而受万古之毁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12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生死是一种循环,有生就有死,有死又有生,生死循环,才造就了平衡发展。生命就像花开花落,有绽放有凋谢,人生也是一样,来时一丝不挂,去时一缕青烟,其实人生就是这么简单。什么荣华富贵,到死之时都恍如烟尘,人生不过一瞬间,什么恩爱情仇,死去之后都会一笔勾销,随之灰飞烟灭。从古至今,我们可以看到没有长生不死的生灵,也没有青春不老的容颜,也没有永远不灭的传承,一切都有腐朽的一天,无论你生前多么的强大,曾经多么的辉煌,死后也都要成骨作灰。人生的一切皆是虚无,拥有的再多,死后也都将会失去,变得没有任何意义。其实人生不管贫穷还是富贵,都是一场游戏,到死一切成空,拥有的一切也都将会结束。        生就是开始,开始新的征程,开始新的人生。一个人一时走错路不怕,只要肯改变状态,就能从死气沉沉完成到生机勃勃的转变。死就是沉沦,沉沦于迷惘之中,沉沦于苦海之中。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蓬勃的朝气,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不知悔改,那么必将死于沉沦之中。人生的过程,也许会有许多的不如意,也许会有许多的委屈,当你选择意志消沉自甘堕落,那么你将会失去生机勃勃的动力。其实人生的起起落落很是平常,如果遇到一些挫折就自暴自弃,那么你将葬送掉自己的人生。大起大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此行尸走肉。生死是互相转换的,人生在最低迷的时候,如果能够振作起来,积极等待时机的转变,那么就会让自己保持磅礴的生机,最终化茧成蝶获得新生。        生命是美好的,死亡也不是可怕的,既然到这世间一趟,那又何在乎生死,生死就用平常之心对待就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代才女李清照早就悟透生死,也给大家指出无论是生是死,无论是到哪里,我们都要敢做那最优秀的人。既然我们辛苦一趟来到世间,那么就不应该让自己的人生那么黯淡,不应该那么卑微的活着,人生只有悟透生死,才会拼出一个绚丽多彩的人生。既然我们终将会死,那为什么不在死之前去拼博一番,无论命运结果如何,只要我们努力过,此生将无憾也。非常人的人生就需要顶天立地的活着,如果窝囊的生活一生,那么来到这个世上又有何意义,活的再长久又有什么乐趣,只有敢于活出自我、活出风采,才能对得起区区百十年的人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3-15
生命,包含生和死。生固然是生命,死也是生命。因为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生死是一体的两面,生死在时间的长河中流转、更替。人的生死事大,“如何生,如何死”是非常重要的人生问题。星云大师在他的《星云大师谈处世》中也讲道:“死亡不是一种结束,也不是一切的终止,更不是消灭;死亡是生的转换,另一个生命的开始。”人生是什么?出生到死亡,就是我们的一生,人生因死亡而珍贵。正因为死亡让生命变得有限,生命才会变得如此可贵。当我们开始思考死亡,我们的人生也开始变得有价值。

我们应该怎么看待生老病死呢?
死亡是任何人不能避免的事情。死亡并不是消灭,也不是长眠,更不是灰飞烟灭、无知无觉,而是走出这扇门进入另一扇门,从这个环境转换到另一个环境。经由死亡的通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里去。佛教称死亡为“往生”,既是往生,就如同外出旅游,或是搬家乔迁,如此死亡不也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吗?所以,死亡只是一个阶段的转换,是一个生命托付另一个身体的开始。星云大师说:“面对死亡,要顺其自然,处之泰然。”证严法师说:“学佛就是要学得‘生死自在’,人生本来就是‘来就来,去就去’,非常自然。
第4个回答  2021-03-15

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我们不能改变这一事实。也只能欣然接受。尽可能做到在有生之年里。做一个对。家庭对事业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我们的一生才是有意义的。即使到了要走的时候也不会留下什么遗憾。

所以建议活在当下。不要再碌碌无为的混日子。对身边的人好一些。给他们更多的关爱。让你在他们的生命和记忆里留下最美好的印象。成为他们最怀念的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