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如题所述

人类通过遗传把祖先长期形成和固定下来的某些生物特征传递给下一代,这种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结构、形态、感观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称为遗传素质。首先,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有了遗传的生物特征,儿童在一定条件下,才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心理水平的人。高等动物即使长期与人类接触而且受人的专门训练,也不能发展成为一个正常的人;没有大脑的畸形儿不能发育成正常人,也不可能有正常的心理活动。可见,没有正常人的遗传素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心理。其次,遗传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最初的可能性。正常的儿童都具有人类的遗传素质,但这些遗传素质有一定的个别差异,例如有的儿童好动、吵闹,有的儿童安静、沉思;某些听觉好的儿童发展成为音乐家,某些体格健壮、弹跳好的儿童易于发展成为运动员。由此可以看出,遗传差异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差异中的作用。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与其生理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当大脑达到一定的成熟水平时,只要适时地给予适当的训练,就会使儿童相应的新的行为模式有效地产生。当儿童生理成熟达不到某一水准,与之相关的儿童心理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生理成熟的水平规定了这一时期心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生理成熟还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性。因此,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生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也受生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其实随着身体与动作的发展,孩子一岁以后在一些与自身相关的事件上,越来越显现出“我要自己来”的欲望。不过,限于成熟度、协调能力与经验,他们一定不能做得很好,较常的情况是错误频出。而我们所应在意的不是做得好不好、完不完美,而是其自主性的发展。
所以,当有一天孩子独立穿上左右脚相反的鞋子,我们的反应应该是“哇!你自己把鞋子穿起来了!”而不是“咦!你鞋子穿错了!”鞋子穿错并不会产生什么严重的后果,即使孩子因此跌倒,正好是一种“错误控制”,孩子经验到:这种“鞋感”好像容易跌倒。然后,我们再于下次他要穿鞋时提早介入,先帮他把左右鞋放好,或是教孩子辨别正确脚。
其实,小孩就像张白纸,当他接触穿鞋子,一开始并不知道是不是穿反了。其实这正是孩子与社会逐步接触的一个表现。如果家长能及时发现这点并能很好的引导,孩子就会增加其“探索”的兴趣。你可以:
1、在他穿鞋的时候,有意识的把你自己的鞋子如何摆放放在他的面前或者放相关图片以及多带孩子去商场鞋柜走走看看。对比一下,错了有什么关系,家长不要觉得害羞,孩子很聪明的,他们察言观色的能力远比你想象的厉害。
2、教孩子辨识正确脚可事先将左右脚鞋靠扰摆好,接着单手同时握住两鞋的内侧,提起翻过来看看鞋底,如果两双鞋底的内缘形成()状,代表正确,如果呈现)(状,则代表鞋子反了。
3、除了教孩子辨别正确脚以外,为孩子准备有分左右脚的室内鞋、拖鞋,而不是两双都一样的鞋,也能让孩子多练习正确脚的穿法。只要孩子常有练习机会,四岁左右他们多能把鞋子穿好。至于左、右的认知概念,则可能要到五岁以后才能真正理解。
4、等他不再反穿鞋子了,进一步巩固他的能力,你可以:
让他帮助娃娃穿或者帮助家长拿鞋子,他一定会很乐意很高兴,及时偶尔错了,也不要怪他哦!
如果你是一名幼儿园老师而非家长,那下面的事例可以给你工作有很大的启示:
离园前,我给班上的小朋友整理衣服,发现姚坚小朋友鞋子穿反了。记得吃点心时,我给他换了一次。这孩子好动,手快、嘴巴快、脑子反应也快,而且是中班的小朋友,可为什么总是穿反鞋呢?我拉着他的手,心平气和地问他:“你的鞋子反着穿舒服吗?谁知道他竟然回答说:“舒服。”这孩子一向敢作敢当,从不在我面前撒谎。看来,他说舒服一定有他的道理。于是,我说:“鞋子反着穿还舒服,我就想不明白。”他凑近我的耳朵神秘地说:“鞋子太大了。”我恍然大悟,鞋子大了一点,反着穿便于活动。好办法,多聪明可爱的孩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6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一)承认遗传是先天的东西,但并不是神秘的东西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遗传,传递着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而言,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等。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做遗传素质。

研究遗传素质的物质基础和遗传规律的科学,叫做遗传学,这是在19世纪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科学。

伟大的进化论者达尔文对于遗传的本质和规律还是很少了解的。第一个发现遗传物质的是奥地利的孟德尔(G.J.
Mendel),他通过豌豆杂交试验,提出“遗传单位”的概念,并且总结出遗传定律。以后,德国的魏斯曼(A.
Weismann)和丹麦的约翰逊(W.L.Johannsen),分别通过实验研究,提出“染色体一基因”的概念,认为:性细胞的染色体内含有一定数目的、占有一定位置的、按直线排列的遗传物质,它决定下一代的不同遗传性状,就叫做“基因”。再以后,由于细胞遗传学的发展,已经弄清楚各种生物生殖细胞的染色体的数目。例如,人的染色体的数目是23对,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同时,由于生物化学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了“遗传信息”(或“遗传密码”)的概念,认为基因中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叫做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的化学物质,它是贮存一定遗传信息或密码的单位,它通过一定的过程控制着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决定生物和人类千差万别的性状。现在的遗传工程就是在这种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育种技术。

(二)既不否认遗传的作用,也不夸大遗传的作用

一方面,应当承认,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自然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是不行的。例如,无脑畸形儿生来不具有正常脑髓,因而就不能产生思维,最多只能有一些最低级的感觉,如关于饥、渴的内脏感觉等。一个生来就是全色盲的孩子,就无法辨别颜色,更无法成为画家。而且,由遗传带来的解剖生理特征,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在儿童心理发展上是有一定作用的。例如,儿童自出生的时候起,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就表现出天然的差别;在产房中可以观察到那些出生几天的孩子,有的安静些,容易入睡;有的手脚乱动,大哭大喊。当然这些天然的神经类型在后天的生活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在人们进行护理工作的时候,却不能不考虑到这些特点。又如,儿童生理发展的情况和特征(像青少年时期的性成熟和由此引起的两性差异),虽然不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条件,却是儿童教育上必须注意的一些起作用的条件。

研究也证明:有许多遗传疾病是直接与儿童智力低下有关的。例如,有一种“三色体病”,是在遗传过程中,第21对染色体上多了一条染色体,这种儿童一生下来就有躯体和智力上的缺陷,也叫做“先天愚”(大约占产儿中的1/650)。又如,有一种“苯丙酮尿症”,由于在遗传过程中,血液中缺乏一种分解苯丙酣酸的酶,以致损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儿童严重的智力低下。如果在6岁以前,通过饮食治疗(通过饮食降低苯丙酮酸),也可以使智力恢复正常。

另一方面,也决不夸大遗传这个条件。因为它只能提供儿童发展以自然前提和可能性,但决不能预定或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谁都知道:一个言语器官生来很健全的儿童,如果出生以后不与人类社会接触,就不可能学会说话,甚至不可能形成人的心理。所谓“狼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920年10月9日,在印度米德那波尔地区的狼洞里,发现了两个“狼孩”。救回来以后,这两个孩子的行为完全和狼一样,白天睡觉,夜晚嚎叫,爬着走路,用手抓食。过了四年(约七八岁),才开始能讲一点话,智力约相当于正常婴儿的水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尽管一个儿童生来听觉器官是健全的,但如果没有适当的音乐环境或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成为音乐家,如果没有适当的外语环境或外语教育,就不可能学会外语。因此,父母和教师在教导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就轻率地诿罪于儿童的遗传素质,那是很不正确的。

总之,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着一定的作用,否认这一点是不对的。不过它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决定的条件。儿童心理向什么方向发展,并不决定于遗传,而是决定于环境和教育。
第2个回答  2020-11-07
应该是经济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是的,最重要的基础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