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

如题所述

汉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如下:

汉字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陈寅恪先生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每一个汉字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对汉字的阐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最早系统说解文字的著作。

汉字说解可称是一门大学问,然而时至今日,对汉字的阐释依然掺杂着各种娱乐化、臆测化的不实成分,汉字阐释与汉字文化普及还在摸索的路上。

李守奎、王永昌两位学者的新著《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深入精当地解析了常见汉字构形规律,结合新出古文字资料和学术界前沿成果,将甲骨文、铜器铭文、籀文、篆文相互比对,探讨汉字的来龙去脉。将古文字释读、汉字阐释、汉字理论和汉字文化普及融会贯通,有助于拓宽读者对汉字产生、演变的认知。

作者指出,从女构形表意的文字众多,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古代的女性文化。表示女子安静柔顺的安、如、若、婉;表现女子之美的妙、姝、姣、娴,这些汉字体现着造字时代对女性的审美与价值判断。

比如,“处”最初的意义是安静坐着的人,“处女”即是安居的静女,“嫁”与“归”是女人的归宿,“妇”的繁体字“妇”,意为持帚洒扫,从文字上看,处女变为“妇”,最大差别是少了安居的坐具,多了干活的扫帚。古代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嫉、妒、妨、妄、婪、奸、妾、媿这些从女的汉字流露出对女性的误解与偏见,

而与之相反,“力”是男性的代表,“男”是农具与田地的组合,功勋、劝勉、勤劳、强劲这些从“力”的字均表示了对男性的褒奖。作者对此指出,“女”字构形所表达的女性文化观与当代格格不入,但可据此了解那个时代汉字的构形理据。

汉字是历史文化的符号,汉字具有超语言功能,除了记录语言,汉字本身就可以表达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三千年前的古文字记录了古人眼中丰富多彩的世界图景。作者说解汉字始终注意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贴近先民的真实生活,探求汉字中的古人造字思维与历史文化背景。

比如,作者指出,甲骨文“刖”字,断腿的位置有一只手拿着一个带齿的东西,是锯子。把那条腿锯掉,这就是商代的“刖刑”,通过这个字形可以确定,商代一定是有金属锯子的。作者通过追根溯源探求文字形体演变,进而挖掘汉字与历史文化的深层关系。

远古时期的艺术精神也在汉字中留有痕迹,作者指出“艺”最初的意义是种植植物,其本字为“埶”,《说文解字》:“埶,种也。从坴、丮,持亟种之。”甲骨文的字形表示劳作的人手持植物种在土里,先秦艺术正是从农耕文化中诞生的。

关于乐器的古文字构形往往与其吹奏方式相关,比如“龠”是管乐,甲骨文构形是把竹管捆在一起,上面有个倒过来的“口”,表明这个乐器是用口吹的。“乐”是弦乐的表意字,意为木头上有丝线。

“画”在甲骨文中指两种绘画工具,“聿”和“规”,在金文中从聿、从周,“周”是雕刻的“雕”的本字,“雕”本写作“琱”“雕”,“玉”是雕刻的对象,“彡”是雕刻的花纹,可见绘画与雕刻是同源的,而且都是形象艺术。

汉字具备高度的形体美与艺术性,如美国学者福开森认为:“中国的一切艺术,都是中国书法的延长。”中国汉字从字体发展方向看,主要是向着简洁、美观的方向发展。作者指出,“人”的古老字形原本是侧立的,有点弓腰驼背的样子,而在字形演变中,“人”慢慢直立起来,这既与人直立行走这一显性形体特征相关,也是出于对文字结构匀称稳当的书写追求。

文字形体的演变不仅受语言深层结构制约,更受到文字表层结构演变规律的影响,比如“坐”字,甲骨文“坐”中只有一个跪坐的人形,秦文字为了结构对称,写成两个对坐的人形。“坐”字的表意功能减退,字形却越来越匀称。如作者所言,求美是汉字演变的动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