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选 绝句二首》(杜甫)诗篇全文翻译

如题所述

杜甫诗选 绝句二首 杜甫 系列:杜甫诗选|杜甫诗集 杜甫诗选 绝句二首

其一

【原文】 迟日江山丽1,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2,沙暖睡鸳鸯3。

【注释】 1迟日:指春天的太阳。 2这句是说燕子衔泥作巢穴,飞来飞去。 3因为沙地暖和,所以鸳鸯贪睡。这四句描写景物,诗人那种愉快的心情能够体现出来。

【译文】 春天的阳光和煦温暖,大自然一片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春风吹来,带着花草的清香,河滩上冰雪融化,泥土变得潮湿而松软,引得燕子飞来含泥筑巢,温暖的沙子上还偎依著一双双的鸳鸯。

【赏析】 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风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表现出了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景象,收到了让读者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其二

【原文】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1。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2?

【注释】 1因为江碧所以显得鸟很白,因为山青所以显得花更加鲜红。逾:同「愈」,更加。然:即「燃」。花欲然:是说花红得像火一样快要燃烧起来了。 2不是景色不美,只可惜这不是我的故乡。这四句由写春景到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引起漂泊在外的那种沧桑感。

【译文】 江水碧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像燃烧的火一样红。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过去了,不知什么时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赏析】 这首诗以色彩鲜明,清新怡人的美好风光反衬诗人强烈盼望归家的心情,抒发了作者长久旅居他乡的感慨。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写于暮春之时。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读者目迷神夺的魅力。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绮靡而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读者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虽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诗人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