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事迹介绍

如题所述

袁隆平事迹介绍如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亲历过饥馑岁月的袁隆平选择农业报国。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袁隆平来到湖南省安江农校工作,一心扑在农学研究上。

袁隆平认为,杂种优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可是在传统理论中,水稻恰恰没有杂交优势,它是一种自花授粉作物。一株水稻只要一开花,雄花自然就会给同株上同时开放的雌蕊柱头授粉。

1961年7月,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周边的田里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水稻播种后,高产的性状没有再现,反而出现严重的性状分离。他根据孟德尔的豌豆实验推测,发现的这株水稻是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

有了这个分析以后,他就认为既然自然界能够长出天然杂交稻,在自然界应该也可以找到雄花是败育的、雌花是正常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那么人工也可以培育出杂交稻。

为了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水稻,1964年到1965年,在安江农校附近的稻田里,袁隆平一垄垄、一行行地检查了几十万株稻穗。他冒着高温,在田里晕倒了爬起来继续找,坚持不懈地找了两年,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稻株。他立刻利用它们反复试验、反复论证。

此后,袁隆平与他的学生李必湖、尹华奇成立“三人科研小组”,开始了水稻雄性不孕性的研究。1964年到1970年间,袁隆平师徒几人用栽培稻的雄性不育株,先后与近1000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试验。

以期在后代中获得稳定的雄性不育水稻。但结果却不太令人满意,达不到始终保持不育。这也意味着无法进行大规模生产。

袁隆平反复思索、比较,敏锐地意识到,他们所用的杂交材料,亲缘关系还是比较近,如果再把杂交材料的亲缘关系拉大,用一种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效果也许会更好。

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在海南南红农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在当地一处沼泽中发现了后来被称为“野败”的雄性不育野生稻。

袁隆平以它为母本,培育出了200多粒“野败”的第二代不育株稻种种子。从第一株天然杂交稻到“野败”,经历了将近十年时间,杂交水稻研究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像袁隆平一样,我国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前赴后继、接续奋斗,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

人物简评:

在中国的农业历史上,有一位传奇人物,他的名字叫袁隆平。他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奠基人和领军人物,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他运用远缘杂交、三系配套等方法,成功研发出第一代杂交水稻,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此后,他又不断优化育种组合,提高产量和品质,使杂交水稻逐步成为我国水稻的主流品种。

据统计,我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超过125万公顷,增产稻谷1亿多吨,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袁隆平爷爷的贡献和影响,我们可以引用一些相关数据和实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6亿吨,其中稻谷产量2.08亿吨。

而根据袁隆平爷爷的研究成果,通过种植杂交水稻,每公顷可增产1.5吨至2吨稻谷,相当于全国每年增产稻谷1亿多吨。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种植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超过700万公顷,增产稻谷1亿多吨。这些数据和实例充分证明了袁隆平爷爷在杂交水稻领域的突出贡献以及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影响。

以上内容参考:新华网-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的故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