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陶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4

1. 李文定报德文言文阅读答案

(二十二) 李文定报德

李文定公家甚贫,同巷李生,每推财以济之。公感其意,拜为兄。寻举进士第一,李生遣人奉书通殷勤①,公口谢之而已,不答。书生惭,谓公挟贵忘旧,遂不复相闻。

后十年,公为左相,因而奏李生昔日周恤②之义,愿授一官,以报其德。诏授左班殿直。公制袍笏,致书州将,令送生至公所。公与叙旧好,且谢曰:“昔日周旋③,极不敢忘,幸被误恩④,乃获所愿。”

众然后服公性度弘远⑤,非狭中浅见之人所能度。

[注释]①通殷勤:叙述恳切深厚的友谊。②周恤:照顾,接济。③周旋:交往,交际。这儿引申为照顾,接济。④幸被误恩:幸好被皇上错误地施与恩情,(得到皇上的信任和重用)。这是自谦的说法。⑤性度弘远:性情气度弘大长远。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谓公挟贵忘旧 ( )

(2)极不敢忘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致书州将,令送生至公所

3. 李文定在考中进士后,为什么对李生的“通殷勤”,只是“口谢之而已”?

4.李文定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老朋友,故人(2)非常

2、(李文定)写信给州府官员,让他们(派人)护送李生到自己的处所

3、因为当时无法用行动来报答李生的恩德

4、知恩图报,气度弘大

2. 文言文阅读答案刘显传

《明史 刘显传》译文:

刘显,南昌人,天生身材魁梧、膂力绝伦,青年时家贫,为人佣工为生,赶上了荒年,因吃量过大,经受不了饥饿煎熬,便有了轻生的念头。他来到一座荒祠里上吊,不想一连吊了两次,都因为绳子和房椽断了而未遂,刘显以为是有神人护佑,便拜别神像、恸哭而去,混迹于一帮牵夫里,为人拉牵帮佣,辗转经年,到达了天府之国四川,寄居在一所寺庙里,靠打短工和偷吃庙里的供品维持生计。他把偷来的供品扣在一口大钟里,天长日久便被人发现了,他神奇的体力被人们以为是天人下凡。嘉靖三十四年,川南宜宾苗人做乱,巡抚张皋募兵平叛,在众人的劝说纵恿下,刘显应募投军,在首次战斗中,他手舞两把大铡刀当先冲锋,亲手砍杀五六十人,并手擒三名首恶,后军继进,使这场叛乱一举荡平,刘显由此声名大震,从一名走卒一下子升为副千户。从此他一直身历沙场,七年之间凭了战功直升到总兵,其升迁之快,为历代武将中所罕见。

参考:

/link?url=4iwPIcqEeg8u9CTBVMTRFYNXwaxqjAT820Cli_L7CFbEtY27L-XerGgwrm_KrumjNMEuDRhaESxzmxulImsOKfuDZnb_TzxP2VGrP7wZkE7

注:

《梁书·刘显传》、《南史·刘显传》不详。

3. 【《三上》文言文阅读训练】

原文 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②时尝③语④僚属⑤,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⑥,上厕则阅小辞⑦.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⑧,闻于远近,亦笃学⑨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⑩尔.注释 (1)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 (2)西洛:西京洛阳. (3)尝:曾经. (4)语:告诉. (5)僚属:官府的辅助官. (6)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来的各种杂记. (7)小辞:指短小的诗词. (8)琅然:声音清脆. (9)笃学:十分好学. (10)宋公垂:即宋绶,家富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著名. (11)经史:经书和史书. (12)谢希深:即谢绛,欧阳修的朋友. (13)因:于是.译文 钱思公虽然出身富贵之家,但是没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僚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史,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歌、小令.大概从来没有半刻离开书的时候. 谢希深也说: 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在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大概只有此等之处可以构思吧.感悟 作者介绍了钱惟演,宋绶两人的读书故事,又补充了自己“三上”的写作经历,目的是告诉我们:成功来自勤奋,做事要集中精力,方可有所成就.。

4. 文言文阅读《游石笼记》

游石笼[1]记[宋]王 向【原文】龙安自陂下东入其山[2],蹑浮云而上之[3],极十里[4],有群石环会突立[5].石顶有双瀑淙下[6],有石涧广六七寻,傍无荒茅萑苇之秽[7].而其水无泥沙,皆清冷可啜[8],游鱼沉泳,历历可见.而水间之石,或哮然如岩[9],或剜然如臼,或偃然如槽,或落然如盂,端正莹彻[10],类非镌凿之能及[11].凡若此行数十步[12],即至其所谓石笼者.笼之状类巨槽,而圜围斗壁[13],下阔五丈,会一涧之水而环之,已即复泄而为涧[14].前之岩者、槽者、盂者,又纷罗错列[15],亦无苔藓泥沙之秽焉.由此少进[16],而涧下之石乃坦然成盘[17],纵数十尺[18],盘之中直发小圳[19],广才盈咫[20].而一涧之水,又悉流于盘之下[21],其声珑珑若雷[22].窥其底[23],广深不可穷,而水涓涓可爱[24].熙宁九年[25],余在龙安时,与诸生寻泉流而得其处,于是乐而忘归焉.夫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者[26],可谓至矣[27].虽然[28],惜其不出于通都大邑之郊[29],而藏乎穷山绝壑之下[30],而不为好游而附势者之所知也[31].使当唐时,为柳宗元、李愿等见之[32],则其为名也,岂特石潭、盘谷之比哉[33]?【注释】[1]石笼:江西黎川西南龙安山中涧水流经的一块槽形大石,石笼是本文作者给它取的名字.[2]龙安:宋时龙安驿,在今江西黎州县西南,往东多山,地近赣闽交界处.陂(bēi):斜坡.[3]蹑(niè):踩.[4]极十里:走完十里路.极,尽,这里作动词.[5]环会:围绕聚合.[6]淙(cóng):流水声.[7]萑(huán)苇:芦苇.秽(huì):污秽,肮脏.[8]啜(chuò):喝.[9]“或哮”四句:意谓水中的石形,有的像咆哮的山岩,有的像挖成的石臼,有的仰倒着像石槽,有的凹进去像盛食物的器皿.剜(wān),用刀子等利器挖.偃(yǎn),仰面卧倒.[10]莹彻:光洁透亮.[11]类非:都不是;类,大都,大抵.镌(juān):刻.凿(záo):挖.及:达到.[12]凡:所有,一切.[13]圜(huán):围绕.斗:通“陡”.[14]已即:随即.泄:流出.[15]纷罗错列:杂乱、交错的分布排列.[16]少进:稍向前.[17]坦然:平整宽广的样子.[18]纵:与横相对,这里有长的意思.[19]直发小圳:石盘上显出直的小沟.发,表现,显露.圳,本指田间小沟,这里指石盘上有沟状凹痕.[20]盈:满.咫(zhǐ):古时八寸为咫.[21]悉:全.[22]珑珑:同“隆隆”,象声词.[23]窥:观察.[24]涓涓(juān):水缓流的样子.[25]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熙宁,北宋神宗的年号.[26]天作地藏:上天创造,大地蕴藏.遗(wèi):赠给,赐予.[27]至:到达了顶点,表示最大程度.[28]虽然:即使如此.[29]通都大邑:指四通八达的城市.[30]穷山绝壑(hè):深远的山谷.[31]附势者:指趋炎附势的人.[32]柳宗元:唐代文学家,贬官永州时,发现许多风景幽美的地方,作《永州八记》.李愿:唐代人,被罢官后隐居太行山南的盘谷,韩愈有《送李愿归盘谷序》.[33]“岂特”句:难道只是与石潭、盘谷相提并论么?特,只.比,并列,相近.【译文】从龙安出发,自山坡向东进入龙安山,踩着浮云上山,走完十里,迎面有很多石头环绕着,耸立着.石崖的顶部有两条瀑布淙淙地流下,脚下有一条涧水,五六丈宽,涧水在石头中间流淌,旁边没有茅草芦苇之类的杂草.涧水中没有泥沙,水很清澈,凉凉的,可以喝,鱼在水中上下游动,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在涧水中间的石头,有的像是张口咆哮的洞穴,有的像人挖出来的石臼,有的像仰卧的石槽,有的像被人丢弃的盂钵,有模有样地,很是光洁,不是人工雕琢所能比得上的.往前走数十步,就到了我说的“石笼山”.石笼山的形状像巨大的槽,槽壁圆形,很陡,槽底有五丈宽,整条涧水都汇聚在这槽里,巨槽围着它,随即就又从槽沿流出去成为涧水.前面说到的像洞穴、石槽、盂钵等石头,错杂地分布在涧流中,上面也没有苔藓泥沙等脏污之物.从巨槽稍稍向前,涧水下面是一块平坦的巨石,长有数十尺,大石中有直直的小沟,宽足足有八寸多.而整条涧水,又全部流到这块巨石的下面,水声隆隆,像打雷一样.探出头去察看巨石的下面,又深又阔,看不到底,而涧水在巨石上缓缓流动,让人怜爱.熙宁九年,我在龙安时,与一些书生寻找泉流,从而找到了这个地方,于是乐而忘返.这座石笼山是上天创造大地掩藏用来赐予人类的,用心良苦可以说是到了极点了.虽然上天和大地是这样用心良苦,可惜它不在大城市附近,而是藏在穷山绝谷之下,因此不被爱好旅游的,喜欢凑热闹的人知道.假使在唐朝时,被柳宗元、李愿等见到了,就会给它起个名字,这样,这个石笼山哪是只能与小石潭、盘谷相比的呢?【参考】百度百科“游石笼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