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描写了海棠怎样的神韵这与苏轼的精神品格有何相似之处

如题所述

诗的前半部,以拟人的手法描绘海棠的高贵,自然的天姿和幽独不群的神韵,而此时的苏轼,虽被贬至黄州,但他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

在黄州期间,他在城东的东坡垦荒种地,时刻关心国事,以待时机,希望能重返政坛,为国为民出力。这与海棠的品格有极相似之处。

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到,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哪忍触。

译文:

江南山林多瘴气,草木十分茂盛,只有海棠这种名贵的花很是少见。

那株竹篱间的海棠宛如女子美好的笑容,桃花李花虽满山遍野,与之相比便粗俗得很了。

我知道上天是有深意的,特地将这株海棠洒落山谷。

海棠是天然的富贵资质,本不需要华丽的房屋或是贵重的盘子来陪衬它。

美丽的海棠好似美女酒后双颊微红,卷起衣袖红纱映现出肌自如雪。

山林浓密雾气重,遮住了阳光,海棠就好似在和风暖日中睡醒的美女。

一旦风雨来袭,海棠便似含泪佳人,神情凄婉。月下无人之时,它则更显清秀美好。

我饭后无事可做,拍着肚子散步,自在逍遥。

不去寺庙也不拜访乡邻,只是拄着拐杖来看挺拔的竹林。

突然与娇媚的海棠相对,更映照出我的衰老,无奈只能叹息一声,擦擦模糊的双眼仔细观看。

这偏僻的地方是从哪里得到这株海棠的?莫非是好事者自西蜀移来?

海棠不易从远处移栽,这一定是鸿鹄把种子衔来的。

海棠啊,我和你都远离家乡西蜀,流落异乡,为此应该共饮一杯,吟唱这感叹沦落天涯的诗篇。

明天酒醒后我还会独自前来,只怕雪落纷纷不忍触及往事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是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到黄州不久寓居定惠院时所作。附近小山上有海棠一株,极为繁茂。苏轼对其甚为喜爱,每年海棠盛开的时候,都要置酒赏花。这首诗当是赏花时所作。

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自“江城地瘴蕃草木”到“月下无人更清淑”十四句是对海棠花的描写,而自“先生食饱无一事”至结束则是抒发诗人的感慨。

《寓居定慧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诗通过咏海棠花寄托天涯流落之感。而《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对人生的思考转化为一种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和荣辱不惊的坦荡胸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9

诗中描写了海棠高雅,美丽、清淑的精神品格,抒发了“天涯沦落俱可念”的情怀。这里赞美海棠,悲叹海棠,实际上也就是寄托作者的情操,悲叹自身的遭遇。全诗因物寄慨,形象鲜明,辞格超迈,不蹈袭前人,是东坡生平得意之作。

此诗是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到黄州不久寓居定惠院时所作。附近小山上有海棠一株,极为繁茂。苏轼对其甚为喜爱,每年海棠盛开的时候,都要置酒赏花。这首诗当是赏花时所作。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诗歌首句就点出瘴气蒸郁的恶劣环境、海棠的高贵和流落草莽间的孤寂,而“嫣然一笑竹篱间”则又深入一层,写出海棠不以境遇荣辱动其心的品格:纵然被放逐到荒郊野外,却仍然自信地微笑着,相形之下,遍山的桃李似乎都变得粗俗不堪。

下句暗引杜甫“绝代有人,幽居在空谷”诗意,将海棠花比为空谷中的佳人,更突显出海棠花的绝代风华。“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诗人首先以简练的话语总括其自然富贵的风姿,以下四句则细笔描摹海棠的美丽和在早晨、日暖、雨中和月下的各种情态:

她如醉酒的佳人,朱唇沾酒,红晕泛上脸颊。卷起绿纱的衣袖,映现出红润的肌肤。林深雾暗,很迟才能透进阳光;而当日色温暖,清风和畅的时候,春睡十分酣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03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度照红妆。
苏轼的这首海棠诗里的海棠是有着神秘和孤高的神韵的。与他的精神品格相似之处,就是非常孤傲豁达。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