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刻本按照价值有哪些分类呢?

如题所述

‍‍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时代、地域,刻书者、刻版形体及印刷技术的不同,产生了许多型式各异的刻本。从时代上区别的有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民国刻本;因地域不同,有浙本(浙江地区刻本)、闽本(福建地区刻本,因以建宁府建安、建阳两县为中心,故又称建本)、蜀本(四川地区刻本)、平水本(山西平水刻本)等,具体又分为杭州本、越州本、婺州本、衢州本、潭州本、赣州本、池州本、建阳本、麻沙本等;按照书籍刻印的主体又分为官刻本(我国古代政府各机关雕版印行的书籍)、家刻本、坊刻本(指一般书商刻印的书),官刻本因所刻单位不同分监本、经厂本、藩府本、书院本以及各种名称的刻本,比如宋有崇文院本、秘书监本、茶盐司本、安抚使本、转运使本、仓台本、计台本、漕院本、公使库本、郡斋本、太医局本等。

坊刻和家刻都是私人刻书;从刻版形体上来区别的有大字本、小字本、书帕本、黑口本、白口本、十行本、八行本、影刻本(又称影刊,其方法是先照原书影摹,然后在版上雕)、巾箱本(版本较小的古书,巾箱是古时装头巾的小策;因该书型特小可装在巾箱里,极便携带,故名)等;从印刷技术上区别的有写刻、朱墨印、几色套印等,因版印技术不同,有墨印本、朱印本、蓝印本、套印本等不同称谓。

因版刻印的早晚不同,有初刻本、覆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重修本、递修本等不同称谓。按书籍流通情况又有通行本、旧刻本、残本、善本、孤本等分别。刻本的出现和流通对保存、传播祖国文化遗产起了极大作用。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9
‍‍

明代是我国雕版印刷业的繁盛时期,印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发明了饾版、拱花,套印本和插图本大量出现;印刷专用字体形成并广泛使用;除雕版外,活字印刷 也得到了应用,木活字本、铜活字本也成为明本的一个特色;印刷地域、规模、品种都有较大的突破;线装取代了包背装,成为古籍的主要装订形式。

明本书无论在 刻书地区、刻书形式、刻书技术、刻书范围、民间书坊数量上等都远胜于前代。流传下来的明刻本以中后期作品较多,正统以前较少。坊刻则大量的戏曲小说、医书等通俗 读物,北京岳家的《大字魁本全像参增奇妙注释西厢记》上图下文,建阳熊大木的《全汉志传大宋中兴英烈传》、余文台双峰堂刻的《新刊京本编辑二十四帝通俗演 义西汉志传》,南京富春堂《编刻演剧十本》、文林阁也刻了《还魂记》《荆钗记》《绣襦记》等。

‍‍
第2个回答  2018-01-09
‍‍

从古代出版物寻找灵感,是字体创作的一种方法。国外许多著名字库厂商如Adobe (Adobe Jenson体), ITC (ITC Founders Caslon体), Linotype (Linotype Didot体)均有许多这样的字体作品。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方正前几年推出的宋刻本秀楷、清刻本悦宋这两款字也非常受欢迎。大家为什么喜欢这类字体,我想是因为那种特有的韵味,是一种古人的审美情趣。

关于复刻和改造古籍字体我和欣喜堂今田欣一先生有过交流,得出的观点是一致的:古籍字体不能原样照搬,必须改造以适应当代的审美和横排与竖排并存的设计需求。中国古籍字体原版是竖排的,纵向重心都不错,但是横排效果就很不理想了,必须进行设计调整。和刻本一来有训点,国人素不喜,称之为“苍蝇脚”。二来多为五经之类的实用书,价值不大。但和刻本有很多所据底本极有价值。又如安政本《伤寒论》等书,对我国的翻刻出版也有巨大影响。所以应该区别而论。您应该先弄清藏书的版本,再来分析。

个人觉得只要刻印好,收藏价值自然有。家刻本是私人所刻的书,也称家塾本、书塾本。或者叫私人刻本。最大特点是数量的稀少和质量的精美。其印量一般仅百本(套)而已,属非卖品为自传或赠友之用。古籍收藏中的精品。刻本,也就是版本类型。亦称刊本、椠本、镌本。均指雕版印刷而成的书本。

中国雕版印刷术发明很早。唐代已经有雕版印刷的书籍流行。五代已由政府指令国子监校刻“九经”。至宋代,雕版印刷的书籍大盛。旁及辽、金、西夏,直至元、明、清,前后盛行1000余年。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