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白蛇传》中个人物的形象代表

1楼的 抱歉 分不能给你 我要的不只是法海的

《白蛇传》人物形象的演变及其意义 第 1 页 共 12 页 引言: 白蛇的传说最初是起源于民间发现巨蟒的传闻,在杭州《净慈寺志》中记载,在宋代该寺附近山阴曾出现过巨蟒,并且还会变女人而时常害人。在陈芝光的《南宋杂事诗》中,也有“闻道雷峰蛇怪”之说,但真正有关白蛇精化为白衣娘子,尔后被镇于石塔之下的传说雏形最早见于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其故事内容是:女主人公白卯奴,清明在西湖迷途,得到奚宣赞的救助,其母欲吃奚宣赞的心肝,两次都为白卯奴所救出,最后奚叔运用法力将白氏母女均镇压在西湖三塔下。很显然,这里的白蛇形象是不被人所接受,它被视为是恩将仇报,人本救了它,它却要吃人,这便是在告诫人们人、妖是不可共居的。【1】于此之后,白蛇的故事便开始慢慢成长起来,从一个简简单单的民间小故事发展成为了一部部的民间传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不再贫乏而单薄,他们开始变得鲜活而又生动。无论是焦窗居士黄图珌的《雷峰塔传奇》还是明玉山主人的《雷峰塔奇传》都成功塑造了多情善良的白娘子的艺术形象,较之以往同类作品在思想境界与艺术成就诸多方面都有所突破。然而从古到今,最让人感受深刻、意味悠长的作品则是这具有鲜明时代意义的三个版本: 明末冯梦龙的话本小说集《警世通言》中所收有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下称《白》) 香港当代极受重视的女作家李碧华的经典改编小说《青蛇》。 现如今台湾著名剧作家贡敏、方桂阑等人联合编制而成的剧本小说《白娘子传奇》或曰《新白娘子传奇》。(下称《新白》) 以下便是对这三个文本中故事的四个主要人物形象(白蛇、青蛇、许仙、浅析《白蛇传》人物形象的演变及其意义 第 2 页 共 12 页 法海)演变及所代表的社会时代寓意的探讨。 一、白蛇 《白蛇传》的演变与发展经历了由一个美女蛇“色诱”男人到白娘子为爱 “殉情”的过程。【2】冯梦龙的《白》一文便是对这个故事初步奠定美女蛇由“欲”而“爱”的基调,并且运用民间故事中常见“三叠式”的手法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冯梦龙的白蛇精故事附着于西湖、雷峰塔、金山寺等著名的景物之上,构成虚实交错的地方传说的结论已经是学界所公认。【3】而《白》这一文也是最早的《白蛇传》的代表性文体。但就冯梦龙个人而言,他是崇祯年间所出的仕,在明亡以后便一直坚持着反清复明的地下工作。也就是说,冯梦龙是一个道地的读书人,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抱负。因此对于鬼神,他的态度大体上是“敬而远之”的,那就更莫是“妖” 了。所以,在文中白娘子的这个形象较之前人的文本虽更具人性,但实写白娘子是妖物的段落词句依然贯穿全篇:“起一阵风,卷起一道腥气来”,“一条吊桶来粗大白蛇,两眼一似灯盏,放出金光来”,“那条大蛇张开血红大口,露出雪白牙齿,来咬先生”。尤其是当面对许仙感情背叛的时候,白娘子圆睁怪眼道: 我与你平生夫妻,共枕同衾,许多恩爱,如今却听别人闲言语,叫我夫妻不睦。我如今实对你说若听我言语,喜喜欢欢,万事皆休。若生外心,叫你满城皆为血水人人手攀洪浪,皆死于非命。 可以换句话来说,此时的白娘子根本就是在拿全杭州城内所有百姓的身家性命威胁许宣。整个的文章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表现出了白娘子的决绝,但这也是其妖性的充分突现。然而白娘子她就是这样一个决绝得让人心动的人物形象。最为感人的是在故事的最后,当法海要她现出原形时,作者浅析《白蛇传》人物形象的演变及其意义 第 3 页 共 12 页 虽然只用了简简单单“白娘子不肯”五个字概括了却,但那是一个怎样的心情:即使在面临最后分离的时刻,也要在自己所爱的人面前努力保持着美好形体。最终,还是被法海现出原形的她“兀自昂头看着许宣”的这一看里,又应该是多少未尽的话语,多少未了的深情以及那多少被辜负的遗恨! 李碧华是一位现代的女性作家,因此她是以一个现代女性所具有的特殊洞察力来重新审视这样一个流传千古、家喻户晓的民间神话。无论是从人物、情节、语言上都充分发挥了她的再造性。比起前人的白蛇故事,李碧华更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刻画,所以在她笔下的素贞就更具人性,也更像一个人,甚至还是一个具现代女性形象的女强人: 素贞权威地处理人间疾苦,从来不肯失手。她一天比一天更像人,更像女人了。脚踏实地,谨慎持家。每逢年节,又过得头头是道,皆大欢喜,赢尽亲疏远近的人心。 由于作者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让她还为素贞注入了现代人的一夫一妻的婚姻观念,所以她是绝对不能容许小青在自己的婚姻里分一杯羹: 小青,人间的规矩,是从一而终,你还是另外挑一个自己喜欢的—— 一个身边也没有其他女人的男人吧! 本来像这样一个做事精明干练,对爱情要求绝对忠诚的女子,可以说是无可挑剔了,但是在这里,李碧华却为这位长期以来在男性作者笔下完美女性的可怜女人做了最大的翻案。文中作者借着小青的口给予了这位女强人,在面对情感背叛时的处处自欺欺人与逃避行为以极大的讽刺: 爱一个人,就是如此的容忍包涵。不信他变心,怜惜他失察。他不好,是啊,但她舍浅析《白蛇传》人物形象的演变及其意义 第 4 页 共 12 页 得承认他不好? 她彻底原谅了一个不值得原谅的男人。女人就是这点犯贱! 在白蛇故事的演变过程里,白蛇的形象在思想性方面走着一条兽(蛇)性逐步减退以致最终消失,人性逐渐增加以致不断升华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新白》可以说是发挥到了极致。《新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一个产物,它充分代表了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因为作者所处的就是当今现在的社会时代,所以在此版本中的白蛇也拥有了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已是全然人性化的白娘子、白素贞了,不论是角色人物性格、思想模式、行为方法等均已是以人的基础出发。“白娘子”一词俨然成为了人们心中完美女人的代名词,她具备了一个优秀女人的一切因子:作为妻子,她对丈夫温柔体贴,持家有道;作为母亲,她对儿子爱深似海,望子成龙;作为亲人,她对小青手足情深,细心照顾;对夫家姐姐更是尊敬有加,处处谦善。用 “天上有,人间无”来形容她是一点也不为过。然而一个太完美的事物往往让人有虚无缥缈的感觉,因为那太不真实,太不现实。可是为什么现在的人们对于这个版本中白娘子的形象却给予了最大的支持与喜爱?那是因为在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社会竞争也愈演愈烈的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少了些真诚,却多了些狡诈。甚至于,曾经在人们眼中纯真圣洁的爱情有些时候也不免只沦为一种交易。所以,在富足安逸的日子里,人们也开始不断深刻反思着自己的生活,越加的反思便越加地感觉到了内心情感的落寞与空虚。所以也总是在期盼并等待着那一份纯真美好的浪漫爱情的降临与平和宁静生活的到来。可是当它们真的来了的时候,人又未必懂得去珍惜。人就是带着这么些让自己都觉得讨厌的劣根性,但却总是浅析《白蛇传》人物形象的演变及其意义 第 5 页 共 12 页 也改不了。就像是看到葡萄树一样,当看到红通通的葡萄水灵灵地挂在藤上的时候,总觉是甜的,可是当他真正把它摘下来放在嘴里一咬,却又成酸的了。 二、青蛇 青蛇在冯文中乃是一条青鱼,本就没什么台词,且对其所着的笔墨也不多,全然只是一个陪衬的角色,因此在《白》文中是一个不甚饱满的人物形象。只是到了后来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了。 1966 年5 月至1976 年10 月,这是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文学、学术界的作家、学者们最为煎熬也是最为终身难忘的十年,那便是“文化大革命”。而李碧华就是成长于中国七、八十年代的作家,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事、物还有情,都有着她自己独到的认知和见解。她善于把握住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隐性因子。所以她的作品一问世总是能够引起文学评论界的轰动与评论热潮,有时她的作品已然是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此外,李碧华的创作还有一个较大的特征,就是对经典传统文本的改写改编,《青蛇》则是她改写文本的佳作。从一开始她便一反传统文本中处于配角地位的青蛇,一跃成为全文的主角,并且还是全文的叙述视角,整个的故事也是借着青蛇的口娓娓述出。作为文章的主角,李碧华毫不吝于赋予她丰富的人物形象与复杂的思想性格变化。在继承了旧文本中小青率性而为的性格特征之外,在这里更深具敢爱敢恨、任性自我的野性之美。就如文中小青自己口中说的: 我不喜欢规矩。最讨厌了: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也正是因为如此,她枉顾人间伦理,偷了姐姐的男人,也可以无视佛家戒浅析《白蛇传》人物形象的演变及其意义 第 6 页 共 12 页 律,勾引法海。全文将小青作为一个人的情欲本能发挥到了一个极限,也将这一点提升到小说中情节的主体。【4】对于故事中其他三个主要人物:素贞、许仙、法海他们当中任何一个小青都有着复杂的情愫。首先,就拿姐姐素贞来说,在小青的眼里她是一个道行高深,人又美貌,世面又广,而且还救过自己性命的完美女神的形象。在小青的心里,素贞是她的姐姐,但更胜似是一个母亲,所以对于姐姐她是既崇拜又依赖,凡事也都以素贞作为模仿对象。当许仙的突然出现并将素贞从她身边夺走时,她内心十分的嫉恨,甚至将他视为竞争对手。因此有人说对于姐姐素贞,青蛇的那中异常的情感被认为是一种无限痴缠的同性之爱,也就是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中所说的恋母情结。但在她不断向素贞学习的同时也开始学会了作为一个女人所有的正常情感,并使自己具备了征服男子的一种永恒魅力。渐渐地她又爱上了自己的姐夫,姐姐的丈夫——许仙,并付诸行动勾引了他,以至使姐妹二人差点因此而自相残杀。在对爱情渴求的这一点上小青与姐姐素贞是一样的,但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她和素贞又不一样。就当她彻底看清了许仙的懦弱与无耻之后,对他便不再抱任何的幻想: 我看扁了他,再也不肯记挂他一丝好处。变了心的女人,最是顽固,根本不肯回头,现今叫我回头看他一眼,沈腰潘鬓?我也不屑。 在她的心中,这个时候可以称为是一个真正男人的,值得她爱的却是法海: 我有一个刻骨铭心的秘密,即使喝醉了也坚决不肯透露的,那是一个名字,叫做法海。我甚至不敢记得。 然而讽刺的是这个她真正心之所系的铮铮男儿,所喜欢的却是男人,而不是女人。一向自信而又狂傲的小青在他的面前变得无计可施、一败涂地! 浅析《白蛇传》人物形象的演变及其意义 第 7 页 共 12 页 小青和她姐姐素贞一样都是个被爱所负累了的灵魂,可是她们却又不被爱所束缚。两人在经受了一次惨痛的教训之后,并没有因为对一个男人的失望而对全世界失望,而是马上顺应时宜的各自投入到一份新感情中去了。这全面而又细致地描述了一个女人在遇到情感挫折时的迷惘、挣扎最后终于找到出路的现实过程。可是为何作者要选择白蛇传这样的故事来表达,为什么又要选择一条蛇来将自己的想法宣诸于口?在王蒙的《白蛇传与巴黎圣母院》中是这样说的: 蛇是情爱特别是女子情爱的象征,柔软、缠绵、怨毒、执着,简直绝了,比狐更悲伤和绝望,更催人泪下。 蛇要爱,但这种爱要伤人。人爱蛇,但又要拯救自己的生命与灵魂,人怕蛇合情合理。(叫做又爱又怕)佛要救人,就要与蛇斗争???? “蛇还是佛”,比哈姆雷特的“活着还是不活着”的问题还要煎熬人。【5】 与李碧华笔下的青蛇相比,《新白》中的小青便显得单薄与可爱得多了,这是因为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有所不同的缘故。在这个版本中的小青是一个性格躁烈、爱憎分明、忠心护主近似一个侠女的形象。如:义杀梁连,断桥重逢举剑斩许仙,逃遁二十载为主雪恨???? 虽为配角,但也毫不逊色于他人,像这样一个不畏恶势力,敢做敢当的人物在如今已是稀有。这不由得让我想起《西游记》里的孙大圣。在人们的心中就是希望有像他们这样的人来摆平世间所有不平之事。他们具有着特殊的身份,一个是修行近千年的蛇精,一个是饱受天地精华孕育的石猴,因此他们不屑于人间的条条框框,可以为人所不能为,做人所不能做之事。而这些人所不能为,人所不能做的事,往往都是大快人心。 浅析《白蛇传》人物形象的演变及其意义 第 8 页 共 12 页 三、许仙 在前文已经说过,冯梦龙对于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的,而许宣偏偏又是一个近妖之人,因此在冯的眼中,他是一个犯了错误的人。既是犯了错误,也就必然要受到惩罚,从许宣几次三番被官司缠身便可知作者的用心。可是在文中的许宣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在他第二次官司脱身之后,遇见白娘子的态度是“赶将入去,把白娘子一把拿住”,头句话便是: 你要官休私休! 听听,这哪里又有半点像是丈夫对妻子说的话。本也是读书人出身的冯梦龙对于自己笔下的这个读书人倒也表现出了宽大的胸襟,让这个犯了错误的人,亲手结束了他的这个“错误”。许宣亲手用钵收服了白娘子,甚至于那座镇压自己妻子的雷峰塔也是由他四处化缘而造成。他成了一个改邪归正的人,但既是人,便免不了有人的弱点和痛脚。冯梦龙也没有隐讳,许宣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一极度动摇的分子,简单的说,就是靠不住。所以余秋雨才道:白蛇是想做人而不能,许仙(许宣)又靠不住,结果连半个人也做不成了。 中国小说历史的长河中,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总是在不断地上演着,且各具思想艺术,也各有其特色,鲜有雷同。毫无疑问,李碧华的《青蛇》便是极具特色。对于许仙这个在历来传统文本中一直是胆小、懦弱、忧柔的人物,她就是抓住了情之一字来进行对他的透彻剖析。从许仙的身上可以清晰看到一个男人对世上两种女人(白蛇、青蛇)所有着的不同程度的情爱欲望及其错综复杂的矛盾交织。文中青蛇的最后反省便是一针见血指出: 浅析《白蛇传》人物形象的演变及其意义 第 9 页 共 12 页 每个男人,都希望他生命中有两个女人:白蛇和青蛇。同期的,相间的,点缀他荒芜的命运。——只是,当他得到白蛇,她渐渐成了朱门旁边惨白的余灰;那青蛇,却是树顶清爽欲滴脆刮辣的嫩叶子。到他得到了青蛇,她反是百子柜中闷绿的山草药;而白蛇,抬尽头方见天际皑皑飘飞柔情万缕新雪花???? 正如文中所言,这无疑是给了女人们的一记当头棒喝,也从根本上讽刺了爱情本身的荒诞与可笑。女人们总是希望得到男人的全部感情,但是她们却不知道,没有一个男人愿意为一个女人卖掉一生,他们总是很有野心的将他卖身的钱,去买另一个女人的一生。 所以,从古至今,男子负心薄悻的形象在世人的心里留下不灭的印记。就算是到了现在这个推崇男女平等的社会,这种观念依然还是根深蒂固。于是乎,女人们都希望能有一个免俗的男人,不再见异思迁,养尊处优,而是能从一而终,真正珍惜女人情感,《新白》里的许仙便是这样一个理想的人。人类是一种具有许多劣根性的生物,但是人类又具备别的动物所不能具备的特殊能力。最突出的是,无论对任何事物都敢于想象,敢于追求,不然或许这个时候,我们还是穿树叶,睡山洞。所以,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一天,不论男人或者说是女人都能够真正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四、法海 无论是从冯梦龙的个人来看,还是《白》全文的字里行间来分析,都可以看出冯文是一篇教化寓意深厚的作品,对人神(妖)相恋的合理性冯梦龙大抵上是予以否定的。所以,法海在此文中是一个大发慈悲普渡众生的得浅析《白蛇传》人物形象的演变及其意义 第 10 页 共 12 页 道真僧的形象。然而纵观全文,也找不出白娘子蓄意谋害任何人的迹象,甚至对那不怀好意的“李克用”、居心叵测的“戴先生”也不过是吓跑他们而已。否则,就凭他们又岂能逃过白娘子的掌心。因此,对于这个不行大恶的“蛇妖”,冯梦龙多少还是有些赞许的。就从他的话本小说的标题看,若只是要表现妖魔被除,佛法无边,世人应警惕等等这些的话,那为何不叫“白蛇被收现原形”、或是“法海神威捉蛇妖”、又或者是“许宣差点因色枉送命”。而偏偏要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这“白娘子”三个字将其人性特点充分肯定了下来,而“永镇雷峰塔”则带有些遗憾的感情色彩,细细体味,确有另一番新意。 在那个时代里,人欲与理法是带有激烈矛盾的两个伦理的体现。白娘子所 代表的是显示人类追求情感的伦理展现,而法海所代表的乃是一种既定的秩序的伦理。【6】其中情感一直以来便是人类世界里被需求的最多,但又是被压抑得最久的,而当这两种激烈矛盾的伦理相遇时,就无可避免的发生了激烈的碰撞。最后,代表了人欲情感的白娘子失败了,可是在人类自己心中比谁都清楚,白娘子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持有绝对对错的法海,而是因为她有一个在那个时代无法冲破的社会权威。法海?他只不过是一个维护既定社会秩序和权威的人罢了。 “身为佛门高僧并未见慈悲普渡之襟怀,却有肃杀凛然之威势”【7】在白崇珠的《白蛇之内在冲突与象征》中对法海这个人物是如此评价的。而在《青蛇》之中的法海比起这两句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于他的出场,李碧华便对其冷峻、严酷、无情的性格通过语言进行了极致的刻画。面对蜘蛛精的苦苦哀求,他毫不动容: 妖就是妖,何用废话! 浅析《白蛇传》人物形象的演变及其意义 第 11 页 共 12 页 虽有佛学者的表象,而骨子里却像个十足的捉妖道士,蛮横而霸道。如果说《青蛇》里的这四个传统文本中的主要人物都被李碧华狠狠的摆了一道的话,那法海便是被耍得最惨的一个。首先,就因差点经受不住小青的诱惑而破戒,虽然大错未铸成,可也恼羞成怒,为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而将小青打成重伤。后来李碧华就干脆让法海爱上许仙好了,正所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样也合理解释了为什么他一个出家六根清净的和尚却偏偏一定要拆散白素贞与许仙的婚姻了。原来他才是文中素贞所求的第八枝签中“鸠占鹊巢”的鸠!这是作者给了那个庄严、肃穆、圣洁的佛门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至此也彻底颠覆了法海在传统文本中的形象,这也是李碧华对人性的深刻体味和悲凉戏弄。【8】 若要说起对《新白》中法海是如何看的,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便充分可以说明: 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里有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9】 他不仅是多事,还是一个心胸狭窄之人,更是导致那水满金山的始作俑者。像这样的人,无论是在哪个时代也只能是徒让人生厌与憎恶。知识不知为何作者在结局里却让这种人也能羽化登仙,不解!但是这并不能影响人们对这个故事版本的喜爱之情,也曾有人为这个版本的白蛇传赋了这么首诗: 新山依旧忆佳人 白首不忘巧相逢 娘留世间满尘伦 子挥长剑斩雷峰 传情泪洒西湖雨 奇文共赏断桥魂 若有心便会发现这其实是首藏字诗。且不论水平如何,但是足见此版本所受的喜爱程度。虽说太完美让人有虚无感,可追求完美的本身,却是无可浅析《白蛇传》人物形象的演变及其意义 第 12 页 共 12 页 厚非。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个故事也在不断变化,而当中的人物形象也在不断演变。所以,从一个角度上来说,白蛇故事及人物形象的演变也是带有其不朽性的。而对这些的探讨对我们了解在当时的特殊的社会环境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及文化是十分有益的。 <白蛇传>故事流传演变的历程中,青蛇一直是不受关注的角色.早期传说中青蛇仅只是蛇妖,后发展为一个聪明善良且富有同情心的充满人性美的人物, 在香港这一特定环境中李碧华对她进行再阐释,显示了青蛇形象的变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5-16
白蛇:明朝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白》吸收了很多鲜活因素,反映了时代内容。这时的白娘子真诚地爱着许宣,生活美满幸福。但蛇妖总是妖怪,当面对许宣感情背叛时,白娘子拿杭州城内所有百姓的身家性命威胁许宣,整个话本也只有在这个时候表现出了白娘子的决绝,但这也是其妖性的充分体现。

青蛇:青儿被定位成了青蛇精,拉近了与白蛇的关系。她们虽为主仆,却情同手足。性格上,一个温柔贤惠,一个嫉恶如仇。小青应该是一位先锋派人物,是一个至情至理干练干脆的女子。

许仙:《白》中的许仙虽然比较本分、善良,但又怯懦、自私,不敢于承担责任,一味逃避,所以他与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容易受人离间和破坏。王蒙在《白蛇传与巴黎圣母院》中写道:蛇是情爱特别是女子情爱的象征,柔软、缠绵、怨毒、执著,简直绝了,比狐更悲伤和绝望,更催人泪下。人爱蛇,但是又要拯救自己的生命与灵魂,人怕蛇合情合理。佛要救人,就要与蛇争斗······“蛇还是佛”,比哈姆雷特的“活着还是不活着”的问题还要煎熬人。这段话真真切切写出了白娘子与许宣爱情悲剧的本质。

法海:《白》中,法海的任务就是降妖除魔。如果以蛇妖的角度来观察,法海是正面人物,可是当蛇妖蜕化成义妖,而且广为读者所喜爱,法海的行为不再是除妖,他的角色被转移成负面意义。法海由一个慈悲的和尚,逐渐演变成一个阴险残酷的封建统治者,成为封建势力的化身,为了维护封建礼教,不愿让白素贞和许仙享有幸福美满的生活,施用种种压力迫害他们。

参考资料:http://www.onlinelunwen.com/NewsShow.asp?d_id=1207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0-28
法海是中国古典神话故事《白蛇传》里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一出现时就已遁入佛门,并且有一定的法力,是白素珍和许仙爱情道路上的最大阻碍。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妖和人永远都是对立的这样一种片面性的观点,时时刻刻要收服白娘子,甚至不惜采取很多卑鄙的手段,法海最后和白娘子到了势不两立的程度,大打出手,白娘子水漫金山被关进了雷锋塔,若干年后,其子将其救出,法海也功德圆满,与白娘子等一同成仙。
法海其实是封建专制势力的代表,他阻碍自由恋爱,是封建传统道德的坚强捍卫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