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名字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不是“三川”或“五川”呢?

如题所述

因为四川人民比较懒,不想改名,所以一直沿用至今。三川是个古地名,现在不叫这名了。这个“三川”呢,也是家喻户晓的地方——古都洛阳。三后面就是四,按照顺序的原则,也就没有“五川”的什么事了。

熊猫

关于四川名字的由来,有着多种说法。第一种,川者,河流也。三川自然指的是三条河流。事实上洛阳周边是由三条河围绕着?分别是黄河(河水)、洛河(洛水)、伊河(伊水)。四川省境内有着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四条主要河流,但是与洛阳不同,事实上四川省内除了主要的四条河流其它支流水系也同样发达。

九寨沟

第二种,“四川”的“川”指的是平原之意,是“平川”的“川”。春秋时期四川境内有“巴国”、“蜀国”两国。四川的“巴蜀之地”之名由此而来。926年,宋真宗继位后,新置夔州(奉节)。于是当时拥有了成都(益州)、三台(梓州)、汉中(利州)、夔州(奉节),于是这一区域在宋代便被称为“川峡四路”,后简称“四川”,有人说这才是四川的由来了。

四川阿坝

虽然不知道四川名字真实由来的原因,但是在它名字确定后,即使经过了一代又一代地朝代几经更迭,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四川这个名字可是从来没有改变过。无论是河流还是平原,都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因素,四川名称能流传下来主要是因为当地生活条件舒适。地方的名称由来与当地的地质和历史有很大的关系。当我们想去了解它的由来,需要去关注一下它背后文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1

四川之所以叫做四川,而不叫做“三川”或“五川”并不是是因为其境内有四条河流经,而是因为古代的行政区域划分和古代皇帝为了方便管理而设置的官员的名称演变而来。

四川虽然从名字上看是“四条大河流流经之地”,现在四川境内也有四大自北往南的河流: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嘉陵江(长江干流在四川是自西往东流)但是四川并不是因为其境内的河流而得名。宋咸平四年,皇帝将位于今四川盆地附近的川峡路划分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为了便于管理在四川西路设四川制置使、四川宣抚使等官职,后来人民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在宋徽宗大观三年 (1109年)的皇帝诏书中正式使用了“四川”一词,这是将“四川”作为行政区划略称的开始。这以后,宋代设有“四川宣抚使”、“四川制置使”等官职,就是中央派驻川峡四路的官员,都将川峡四路简称“四川”。

四川:以益.利.梓.夔(川峡)四路得名。唐代时现在的四川省大部分属与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管理;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来又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后来为了方便管理有划分为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期将四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

第2个回答  2019-10-31
四川省,汉末三国时为蜀国地。秦代置蜀郡。汉属益州。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定省会为成都市,除清兵入川时,南充市阆中县为四川临时省会十余年省名至今未变。截至2008年底,四川省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43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120个县、4个自治[1]县;4544个乡镇、239个街道办事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中,社区居民委员会4822个,村民委员会50182个。
第3个回答  2019-10-31
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其间设四川制置使、四川宣抚使等官职,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第4个回答  2019-10-30
本来就有四个川:青川,沐川,北川,汶川,所以不是三川或五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