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开采引发的岩层移动

如题所述

露天开采矿产资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世界上一些矿床的露天开采深度已超过300m。有的露天矿开采深度计划达到500m,甚至已近千米。世界上采矿事业总的趋势是大力发展露天开采,目前,我国铁矿开采中露天开采占90%以上,有色金属占46%,煤炭开采中露天开采的比重亦愈来愈大。

露天开采作业安全,劳动条件好,以1979年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美国每百万吨煤死亡率为例,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露天开采百万吨煤死亡0.023人,而井工开采每百万吨煤死亡0.05人,相差近50倍;美国露天矿开采每百万吨煤死亡0.035人,而井工开采煤每百万吨死亡0.45人,相差12倍以上;我国也是近于10倍左右。露天矿作业空间不受限制,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开采成本低,其成本约为井下开采的1/2。综合上述各点,显然露天开采优于井下开采。

2.4.1 露天开采引起岩土体移动的范围

对某些正在开挖露天矿坑的外围进行多年监测,发现周围岩土体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都发生了移动。这个范围的大小,在相同的开采条件下,主要与矿坑围岩的柔度有关。岩体的柔度大小,除了与岩体的岩石组成和弱面及间断面发育程度、位态等因素有关外,主要取决于开采深度h及边坡角α,即几何条件。由不同本构关系来表征的岩体力学模型,所得到的移动范围大小是不同的,在线弹性关系条件下,采用相似理论推出在自重条件下原型与模型的位移关系为:

环境地质与工程

式中:Δ,L,ρ,E——为边坡体的位移、特征尺寸、密度和弹性模量;

下标H与M——代表原型边坡体与模型边坡体。根据这一公式,可以进一步得到具有上述相同的本构关系,但尺寸不同的相似坡体位移之比等于采深(或坡高)的平方比,即:

环境地质与工程

也就是说,由自重体积力引起的边坡体的那部分变形,对于一个弹性均质边坡来说,如果边坡的高度增加到n倍,虽然边坡体对应点的应力也增加n倍,但对应的位移点则要增加到n2倍。

2.4.2 露天开采引起地表移动分布的基本模型曲线

根据软材料模拟边坡的开挖试验结果和一些边坡变形的实测资料,在图中给出了反映露天开采条件下坡体移动和变形基本规律的模型曲线及变形示意图。

实测中发现,由于开采引起岩土体移动、变形以及破坏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些现象多受到了断层和其他弱面的影响。由于采坑两帮岩层及其倾斜状态的几何不对称性,露天坑帮坡的开采留有台阶,各岩组组成的坡段在变形性能上的差别,边坡角(或坡面曲率)在不同坡段上的变化等原因,所得到的实际观测曲线与模型曲线相比,在细节上,甚至在某些较大的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差别。

对平行于采坑地表境界线的剖面,或称纵剖面,地表和坡表移动分布曲线,在满足平面应变的条件下都应是直线。但由于沿纵剖面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实测曲线与一条直线相比又总有一定的差别。

在图2.14(a)中下沉或竖直位移分布曲线,反映开采后岩土体表面移动和变形的基本特征。曲线向上凸部分表示对应地段被拉伸,或者由于过分的压缩导致的表部拉伸,凹向上部分表示表部压缩。可见露天矿开采引起采坑外的地表变形都是拉伸变形。建筑物的破坏型式也对应于地基的这种变形特征,图2.14(c)表示非倾倒破坏边坡变形的一般特征,它在某些方面与倾倒变形边坡[图2.14(b)]具有相同的地方,其移动分布基本曲线是相近的。

图2.14 露天开采地表变形示意图

2.4.3 露天开采的主要变形移动类型

露天矿中岩层的变形,通常是在形成露天坑后就立即开始,而且事实上,在露天矿整个服务期内都不断发生。甚至在闭坑后仍发生变形,如我国著名的镍矿金川露天矿采场于1990年闭坑,转入地下开采,三年后发现露天矿坑边坡岩体变形有明显的发展。岩层变形可以区分为连续的过程和周期性的过程。连续过程实际上是以等速进行的,如下沉、散落、潜流冲塌和地表水形成的冲塌等属于连续过程。周期性过程是以变速进行的,如滑坡、坍方等属于周期性过程。周期性过程的危险性最大,为了正确地进行设计工作和开采工作,必须了解移动过程的表现形式,并能够预测它的发展特征和可能的后果。还必须可靠地确定能在开采期间保证台阶、边坡、排土场稳定性的措施,并计算其主要参数,以下是露天矿移动过程的主要表现形式。

2.4.3.1 沉陷

台阶平台和由天然结构或已破坏结构的多孔隙松散岩石形成的排土场的表面,在自重、外加荷载、降雨浸水和动荷载等因素的影响下,所产生的不均匀垂直下沉。发生沉陷时,一般不形成连续的滑移面。沉陷是危险性最小的失稳形式,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严重的影响正常的工作

2.4.3.2 散落

急陡边坡靠表面部分岩石的破坏和移动就是散落。散落可以持续很长的时间(有的可以持续几年),而且各种矿山岩石都可以发生这种现象。散落使台阶平台缩小,造成露天坑的总边帮角变缓,散落的发展有可能造成大型失稳现象,如滑坡、岩流等。

2.4.3.3 岩流

某些结构已经破坏的砂质粘土岩(粉末状的沙子和粘土,大孔状沙质粘土和黄土)在充水达流动状态时,以流动的方式移动,这种流动性岩石,可在4°~6°和更小的角度下在台阶平台上漫流。岩流包含着大量的岩石,发展也很猛烈,有时造成灾害。

2.4.3.4 坍方

坍方是指形成边坡的岩体或岩块和岩层的急速移动,同时产生移动的一部分岩体随之破碎。通常,坍落岩石的断裂面与岩体的各种结构面相一致,破坏面的倾角一般大于岩体的内摩擦角,当破坏面以上的岩体克服了岩体的内聚力以后,已脱开的岩体不能靠摩擦力支持在这个断裂面上,继续向坡下移动。剧烈的坍方,往往是发生在瞬息之间,这对其下部台阶上工作的人员和机械有很大的危害。

2.4.3.5 滑坡

是形成边坡的矿山岩体局部的整体移地动,其移动的形式是移动的岩石与其下固定的岩体之间产生相对滑动。这是一种普遍和大型的边坡失稳形式。它与岩体内部存在的破裂面、软弱夹层有关。滑坡从其孕育到形成有时要较长的时间,但一旦形成则往往具有突发性和灾害性,常常是导致露天矿工作完全停止的原因。

上述各种变形破坏形式中最严重是滑坡与坍方,如抚顺西露天矿有记录的滑坡就有50次造成巨大的损失。其中:

(1)1960年南帮W1200滑坡破坏了提升煤炭主要设施西大卷,国家投资2 000多万元进行西大卷滑坡的加固工程。

(2)据统计1949~1980年滑坡清理方量达6.5×107m3,支出费用达1亿元。

(3)西北帮由于边坡不稳,可能达不到原设计境界。由于设计时对边坡问题缺乏研究,目前炼油厂建于北帮边上,使露天矿中部开采和扩采受到限制。露天开采中必须重视边坡角的研究。

有关露天边坡变形失稳控制与治理问题这里不作详细的介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