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表达了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扩展资料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知名度极高。古代儿童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三字经》用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哲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乐观精神;

在《三字经》出现之前,蒙学读物都是四个字一句,《三字经》则以三言形式出现,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特点,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故此为蒙学第一书。《三字经》在古代被称为“小纲鉴”,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贯穿起来,使读书积累的百科知识,得以纳入一个清晰知识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字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03

一、相关意义: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在传统教育中,小孩子们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那么一共才一千五百字左右的《三字经》,都包含了哪些内容?在看似浅显的词句中,都蕴含了哪些深刻的道理?为什么古人认为,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而对于现代人来说,《三字经》还有什么教育意义吗? 《百家讲坛》特聘请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用风趣幽默的讲述,告诉我们《三字经》背后的故事,阐释《三字经》内含的道理,并通过《三字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次详细的梳理,帮助我们认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何为需要继承的精华,何为应该摒弃的糟粕。因为《三字经》这样一本小册子,所以能够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而不断流传,一定具有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它深深地吸引我,这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不禁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不论是在道德、历史、地理……文化上内外都会受益非浅。虽然,在这本书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这些不足之处,不正是要我们这些现代化开放意识的中国人去改变、探索吗? 每看一篇,我都会被陶醉在经文的韵律和生动的故事中。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 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但在许多人心中他同时也是个暴君。可我觉得他只不过是一个顺应了“弱肉强食,胜者王,败者寇”的生活逻辑的人物。 他为了统一中国,加强训练精兵。虽然,每一个训练,对于士兵来说都是一次生死决择,但这么残酷的训练却为日后,统一中国做了奠基。 统一中国后,他虽然残暴,但从此国泰民安。我们现在身处这个美好的社会主义,不是要感谢秦始皇吗?中国古代文明所做的切是无可抹灭的,这为中国古文明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二、国际影响:

从明朝开始,《三字经》不仅在国内流传,更踏上异国他乡,演绎出一段段令人感喟的中外文化交流史。

世界上最早的《三字经》翻译本是拉丁文

【当中国乡村小孩在简陋的私塾里摇头诵读“人之初”时,一批来自遥远国度的外国人在闭门苦读数年中国经典后,凝视着书斋里乱叠如青山的线装书,然后都不约而同地伸手取出那本薄薄的《三字经》,然后一字一句地翻译,一点一滴地汇成中外文化交流的长河。】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外文版《三字经》是拉丁语。这就要提到一位了不起的意大利人。很多人都知道利玛窦(1552~1610年)这位首开中意文化交流之先河的使者,但是他的老师罗明坚(1543~1607年)却鲜为人知。当年就是这位罗明坚带着利玛窦来到中国,并指点他学习中国文化。

罗明坚是历史上第一位研究汉学的欧洲人,早在1579年,他就来到澳门学习中文,他首先接触的就是这本《三字经》。这本讲述道德培养和学习精神及涵括文史的“小书”让他很快就进入传统儒家文化的领地,他深感这本《三字经》的文化价值和对西方文化界的启发作用,于是他从1581年就开始着手翻译,并将译文寄回意大利,他在附信中还写道“时间仓促,拉丁文译文也很不通顺”。虽然此书当时没发表,但历史仍清晰记录下他的这份不凡辛劳和开创之功。

正是这位自称是“我们已被视为中国人”的意大利学者,更将《四书》、《大学》翻译为拉丁语,成为当时欧洲贵族学习东方文化的珍贵资料。

区适子当然没想到,自己这本启蒙书,在二百多年后,竟由一位素不相识的意大利人翻译为“番文”,漂洋过海,来到的“番邦”,还成为这些洋人认识中国文化的入门必备书。

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兴奋地说:这是三字圣经

【在意大利人一字一句地朗读《三字经》的那会儿,俄罗斯人也开始与这本小书不期而遇,他们意想不到的是这本小书竟在日后的俄罗斯历史上产生着不可低估的文化作用,并成为大诗人普希金钟爱的中国读物。】1727年,沙俄政府派遣一批人士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来到这片神奇的东方土地后,他们首先要研读的就是这本薄不起眼的《三字经》。这本字仅一千、涵括万物的神奇小书令本来有点傲慢的欧洲人渐生好奇,而其中默不知名的一位学生罗索兴更埋头将它翻译为俄文,后竟入选培训教材,成为当时文化界的流行读物。1779年,彼得堡帝俄科学院又公开出版了列昂节夫(1716~1786年)翻译的《三字经及名贤集合刊本》,因其内容与当时女皇叶卡捷林娜二世推行的讲求秩序的“开明专制”等政治策略不谋而合,政府遂正式“推荐给俄国公众”并走向民间。

不过,真正令《三字经》深入民心的是“俄国汉学之父”俾丘林(1777~1853年)。他曾在北京生活14年,深谙经史,更明晓《三字经》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他在1829年推出《汉俄对照三字经》。此书甫一推出,果然立即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这固然有他称此书是“十二世纪的百科全书”这一评价,但深层的原因是当时社会经历过暂短混乱,人们正寻找父子君臣、长幼弟兄为特征的封建专制所涵括的合理关系与秩序,而俄国教育界在当时也正好在讨论儿童教育问题,《三字经》中“孟母三迁”等典型例子让这些满口高雅法语的贵族们惊讶于早在两千年前这个毗邻大国的一位母亲早就探索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于是,《三字经》成为“俄国人阅读中文翻译本的指南”,并成为当时社会流行读物。

俾丘林这位俄国东方学的奠基人素与大诗人普希金相友善,他不仅详尽介绍了自己在中国的神奇经历,更将俄文《三字经》相赠,诗人细读后,大喜莫名,在作序时称赞此书是“三字圣经”。普希金一直十分神往中国,他曾在诗歌上写道:“哪怕是去那遥远的中国万里长城边”,普希金研读过《四书》、《五经》,但对《三字经》情有独钟,他读此书后更四处努力,希望能到中国一游,可惜好事多磨,最后竟无法成行,但如今这本珍贵的《三字经》还静静地珍藏在普希金故居。

此后,喀山大学和彼得堡大学的东方学系都以《三字经》为初级教材,而大多数入华商团和驻华使者的培训多以《三字经》为首选教材,因而,《三字经》在俄国文化历史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记。

风行欧美文化界的启蒙读物

【回首中外文化交流史,我们突然发现,众多不同国家的汉学权威在介绍中国传统经典时,大多都将《三字经》与《论语》、《孟子》等儒家圣人经典并列推介。他们这种出自非功利色彩的选择,正好道出《三字经》同样不可小觑的文化意义。】在十七世纪前后,不仅俄罗斯推崇《三字经》,韩国、日本也对《三字经》青眼有加。日本早在江户时代(1603~1868年)已印行由中国商船带来的各种版本的《三字经》。从江户时代到明治初年(1868~1921年),日本的私塾已采用《三字经》,后更大量出现各种仿制本,如《本朝三字经》、《皇朝三字经》等,多达二十多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三字押韵,介绍日本历史地理文化道德的《本朝三字经》。如今,人们仍不时提起这本在日本影响深远的启蒙读物。

在英国,马礼逊(1782~1834年)对《三字经》的流传功不可没。如果讲利玛窦首次开创了真正意义的中西文化交流,那么,马礼逊就是将中西文化交流推向更深层次、更广泛影响的关键人物。因为利玛窦开创性的贡献更多的是让中国人从科学技术中认识世界和西方,而马礼逊不仅是《圣经》中文译者、第一本汉英辞书《华英词典》的编撰人,他还创办中外人士学习东西方文化的华英学院,从此,中西文化的交流逐渐突破了单一的文化输送,逐渐走向双向的文化沟通互补,而他着手翻译的第一本中国传统经典就是《三字经》。1812年,他出版《中国春秋》英文版,包括《三字经》和《大学》,虽仅70多页,但在渴望了解中国的英国文化界却风行多时。修订后,1917年又在伦敦再版。

后来,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他主办的《中国丛报》上刊载《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并走向美国。

在法国,也有一位大学者将目光停留在《三字经》上,他就是儒莲(1797年~1873年),一位杰出的犹太籍汉学家。他在1827年担任法兰西研究院图书馆副馆长后,充分利用丰富的汉文藏书,潜心研读中国经典,他积四十年功夫,翻译出《孟子》、《三字经》、《西厢记》、《白蛇传》、《老子道德经》、《天工开物》等中国典籍,而他也成为法国汉学三大时期的代表人物,后来法国还以他名字设立“儒莲汉学奖”,香港著名学者饶宗颐曾获此奖。

众多欧洲汉学家在翻译中国传统经典时,可能会对其中一两本典籍有所忽略,但对《三字经》都不见遗漏,这确实是个有趣的文化现象,其实也折射出这本启蒙小书确实蕴含着令人无法绕开或轻视的文化分量。

让《三字经》走向世界的潘世兹

【自十八世纪初郭栋臣将《三字经》翻译为意大利文后,时间推移了两百多年。一位祖籍南海,留学英伦,久经磨难,仍老骥伏枥的老学者在上海一所大学里静静地将这本“蒙学之冠”译成英文,并立即成为当代世界各地争相采用的标准版本,让《三字经》这本古老的启蒙读物通过一位中国人的心血与智慧走向当今世界。】潘世兹是广东南海人,早年就读英国牛津大学,获硕士学位后出任圣约翰大学校长、复旦大学英文教授和图书馆馆长。这位学贯中西,光风霁月的大学者,在其年入黄昏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却动手将《三字经》翻译成英文,成为当代中国英译《三字经》第一人。1989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本《三字经》就是采用潘世兹教授的原文,而这本结构精妙的英文《三字经》更被推荐参加“法兰克福国际书展”,让当今世界各地都能通过纯粹地道的英文去认识和领略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当今中国学人的学养,如今,这本英文《三字经》成为新加坡的教科书。1990年,《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组织选编入《儿童道德丛书》,向世界各地儿童推介学习,成为一本世界著名的启蒙读物。

经过七百多年的流传,《三字经》从岭南乡间走向宫廷内外,从大江南北走向世界各地,从名不见经传的乡间读物成为联合国推荐的世界启蒙名著,其间的曲折历史和历代学者的心血与贡献可谓纸书难尽,而它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更是垂裕千秋,造福后代。

从明朝开始,《三字经》不仅在国内流传,更踏上异国他乡,演绎出一段段令人感喟的中外文化交流史。

世界上最早的《三字经》翻译本是拉丁文

【当中国乡村小孩在简陋的私塾里摇头诵读“人之初”时,一批来自遥远国度的外国人在闭门苦读数年中国经典后,凝视着书斋里乱叠如青山的线装书,然后都不约而同地伸手取出那本薄薄的《三字经》,然后一字一句地翻译,一点一滴地汇成中外文化交流的长河。】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外文版《三字经》是拉丁语。这就要提到一位了不起的意大利人。很多人都知道利玛窦(1552~1610年)这位首开中意文化交流之先河的使者,但是他的老师罗明坚(1543~1607年)却鲜为人知。当年就是这位罗明坚带着利玛窦来到中国,并指点他学习中国文化。

罗明坚是历史上第一位研究汉学的欧洲人,早在1579年,他就来到澳门学习中文,他首先接触的就是这本《三字经》。这本讲述道德培养和学习精神及涵括文史的“小书”让他很快就进入传统儒家文化的领地,他深感这本《三字经》的文化价值和对西方文化界的启发作用,于是他从1581年就开始着手翻译,并将译文寄回意大利,他在附信中还写道“时间仓促,拉丁文译文也很不通顺”。虽然此书当时没发表,但历史仍清晰记录下他的这份不凡辛劳和开创之功。

正是这位自称是“我们已被视为中国人”的意大利学者,更将《四书》、《大学》翻译为拉丁语,成为当时欧洲贵族学习东方文化的珍贵资料。

区适子当然没想到,自己这本启蒙书,在二百多年后,竟由一位素不相识的意大利人翻译为“番文”,漂洋过海,来到的“番邦”,还成为这些洋人认识中国文化的入门必备书。

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兴奋地说:这是三字圣经

【在意大利人一字一句地朗读《三字经》的那会儿,俄罗斯人也开始与这本小书不期而遇,他们意想不到的是这本小书竟在日后的俄罗斯历史上产生着不可低估的文化作用,并成为大诗人普希金钟爱的中国读物。】1727年,沙俄政府派遣一批人士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来到这片神奇的东方土地后,他们首先要研读的就是这本薄不起眼的《三字经》。这本字仅一千、涵括万物的神奇小书令本来有点傲慢的欧洲人渐生好奇,而其中默不知名的一位学生罗索兴更埋头将它翻译为俄文,后竟入选培训教材,成为当时文化界的流行读物。1779年,彼得堡帝俄科学院又公开出版了列昂节夫(1716~1786年)翻译的《三字经及名贤集合刊本》,因其内容与当时女皇叶卡捷林娜二世推行的讲求秩序的“开明专制”等政治策略不谋而合,政府遂正式“推荐给俄国公众”并走向民间。

不过,真正令《三字经》深入民心的是“俄国汉学之父”俾丘林(1777~1853年)。他曾在北京生活14年,深谙经史,更明晓《三字经》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他在1829年推出《汉俄对照三字经》。此书甫一推出,果然立即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这固然有他称此书是“十二世纪的百科全书”这一评价,但深层的原因是当时社会经历过暂短混乱,人们正寻找父子君臣、长幼弟兄为特征的封建专制所涵括的合理关系与秩序,而俄国教育界在当时也正好在讨论儿童教育问题,《三字经》中“孟母三迁”等典型例子让这些满口高雅法语的贵族们惊讶于早在两千年前这个毗邻大国的一位母亲早就探索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于是,《三字经》成为“俄国人阅读中文翻译本的指南”,并成为当时社会流行读物。

俾丘林这位俄国东方学的奠基人素与大诗人普希金相友善,他不仅详尽介绍了自己在中国的神奇经历,更将俄文《三字经》相赠,诗人细读后,大喜莫名,在作序时称赞此书是“三字圣经”。普希金一直十分神往中国,他曾在诗歌上写道:“哪怕是去那遥远的中国万里长城边”,普希金研读过《四书》、《五经》,但对《三字经》情有独钟,他读此书后更四处努力,希望能到中国一游,可惜好事多磨,最后竟无法成行,但如今这本珍贵的《三字经》还静静地珍藏在普希金故居。

此后,喀山大学和彼得堡大学的东方学系都以《三字经》为初级教材,而大多数入华商团和驻华使者的培训多以《三字经》为首选教材,因而,《三字经》在俄国文化历史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记。

风行欧美文化界的启蒙读物

【回首中外文化交流史,我们突然发现,众多不同国家的汉学权威在介绍中国传统经典时,大多都将《三字经》与《论语》、《孟子》等儒家圣人经典并列推介。他们这种出自非功利色彩的选择,正好道出《三字经》同样不可小觑的文化意义。】在十七世纪前后,不仅俄罗斯推崇《三字经》,韩国、日本也对《三字经》青眼有加。日本早在江户时代(1603~1868年)已印行由中国商船带来的各种版本的《三字经》。从江户时代到明治初年(1868~1921年),日本的私塾已采用《三字经》,后更大量出现各种仿制本,如《本朝三字经》、《皇朝三字经》等,多达二十多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三字押韵,介绍日本历史地理文化道德的《本朝三字经》。如今,人们仍不时提起这本在日本影响深远的启蒙读物。

在英国,马礼逊(1782~1834年)对《三字经》的流传功不可没。如果讲利玛窦首次开创了真正意义的中西文化交流,那么,马礼逊就是将中西文化交流推向更深层次、更广泛影响的关键人物。因为利玛窦开创性的贡献更多的是让中国人从科学技术中认识世界和西方,而马礼逊不仅是《圣经》中文译者、第一本汉英辞书《华英词典》的编撰人,他还创办中外人士学习东西方文化的华英学院,从此,中西文化的交流逐渐突破了单一的文化输送,逐渐走向双向的文化沟通互补,而他着手翻译的第一本中国传统经典就是《三字经》。1812年,他出版《中国春秋》英文版,包括《三字经》和《大学》,虽仅70多页,但在渴望了解中国的英国文化界却风行多时。修订后,1917年又在伦敦再版。

后来,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他主办的《中国丛报》上刊载《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并走向美国。

在法国,也有一位大学者将目光停留在《三字经》上,他就是儒莲(1797年~1873年),一位杰出的犹太籍汉学家。他在1827年担任法兰西研究院图书馆副馆长后,充分利用丰富的汉文藏书,潜心研读中国经典,他积四十年功夫,翻译出《孟子》、《三字经》、《西厢记》、《白蛇传》、《老子道德经》、《天工开物》等中国典籍,而他也成为法国汉学三大时期的代表人物,后来法国还以他名字设立“儒莲汉学奖”,香港著名学者饶宗颐曾获此奖。

众多欧洲汉学家在翻译中国传统经典时,可能会对其中一两本典籍有所忽略,但对《三字经》都不见遗漏,这确实是个有趣的文化现象,其实也折射出这本启蒙小书确实蕴含着令人无法绕开或轻视的文化分量。

让《三字经》走向世界的潘世兹

【自十八世纪初郭栋臣将《三字经》翻译为意大利文后,时间推移了两百多年。一位祖籍南海,留学英伦,久经磨难,仍老骥伏枥的老学者在上海一所大学里静静地将这本“蒙学之冠”译成英文,并立即成为当代世界各地争相采用的标准版本,让《三字经》这本古老的启蒙读物通过一位中国人的心血与智慧走向当今世界。】潘世兹是广东南海人,早年就读英国牛津大学,获硕士学位后出任圣约翰大学校长、复旦大学英文教授和图书馆馆长。这位学贯中西,光风霁月的大学者,在其年入黄昏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却动手将《三字经》翻译成英文,成为当代中国英译《三字经》第一人。1989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本《三字经》就是采用潘世兹教授的原文,而这本结构精妙的英文《三字经》更被推荐参加“法兰克福国际书展”,让当今世界各地都能通过纯粹地道的英文去认识和领略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当今中国学人的学养,如今,这本英文《三字经》成为新加坡的教科书。1990年,《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组织选编入《儿童道德丛书》,向世界各地儿童推介学习,成为一本世界著名的启蒙读物。

经过七百多年的流传,《三字经》从岭南乡间走向宫廷内外,从大江南北走向世界各地,从名不见经传的乡间读物成为联合国推荐的世界启蒙名著,其间的曲折历史和历代学者的心血与贡献可谓纸书难尽,而它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更是垂裕千秋,造福后代。

三、相关解释: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12、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解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13、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解释】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14、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解释】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15、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解释】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