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的中心意象是什么?

如题所述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通过思见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意境描摹,抒发了一种爱慕、怀念与惆怅交织的情感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出自《诗经·国风·秦风》,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心中爱人的追求。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15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 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家。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从性质说,'伊人'是中心意象,认定伊人何指,则此诗性质乃定。 从诗意说,中心意象是动作意象‘从’,即追求;全诗写“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即追求过程中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微妙感受,韵味无穷。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