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乞丐读后感

如题所述

在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中,《一个乞丐》这篇故事让我感受深刻。

一次去书店的路上,路两旁总少不了一些四处乞讨的乞丐,路人给予他们施舍的也不少,但排斥的也很多,“走开,脏!”“没空、没空”。“我”很无奈,给了一点钱便走了。

回到家,再此思考《羊脂球》中的“乞丐”,被所有人排斥,后来被逼上偷东西的绝境,抓住后活活饿死,现实和故事中的乞丐又有什么区别呢?

故事很短,也很简单,结尾也是读者意料之中的了,一个这么卑微、令人瞧不起的乞丐,结局当然是意料之中了。

故事的主角当然不止这个乞丐,还有一群不给予施舍的人们,他们总是那么的无情,总是无视这个乞丐……

一个乞丐,一群冷漠的人,难道莫泊桑就只为了告诉人们要有爱心?一定不仅仅就是这个。

一个卑微,一个高贵;一个祈求,一个无视,也许乞丐只是生不逢时,但那些高贵的人们为什么总是漠视他们呢?乞丐,缺的只是物质上的需求,而那些高贵的人们,却是缺少了精神、德行需求!

在别人遇到困境时,我们应该能帮助就多帮助他们,但当别人身处困境,而我们却熟视无睹,这不是比冷血动物还冷酷吗?别人身处困境,我们不去帮助,甚至去说一些不堪入耳的话语,觉得自己图了一时之快,是否曾经想过,这也伤了他人的心呢?自己的良心上是否会被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谴责呢?

生活中,有这样做过的人不少,
尝试着改正的也有,能过给予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帮助,心灵收到升华的同时,被帮助的人也会感激你的。

给予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帮助,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冷落别人存在,自己会好受吗?就像莫泊桑笔下的富人和乞丐,富人对乞丐充满了厌恶,乞丐却对富人充满了尊敬,两者似乎形成了对比,告诉了读者,“人可以成为物质上的匮乏者,但不能成为精神上的乞丐!”

生活中,我们自己也会有“乞丐”时刻,自己也曾被冷落,是否也受到了别人的帮助呢?在受到别人的帮助时,是否会感谢那个人呢?

一个会意的微笑,还是一句“谢谢”呢?给予他人更多的帮助,才回发觉到更多别人对自己的帮助,自己的生活也会更有意义,更充实。

感激每一位给过自己帮助的人,自己也不会成为“乞丐”;感激每一位帮过自己的人,才会觉得,世界好美;感激每一位帮助过自己的人,在自己的成长路途中,才不会感到黑暗,无助。

让我们学会施舍,学会给予,学会感恩,健康成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09
《乞丐》中的主人翁尼古拉.图森,处处受到人们的厌弃、趋赶,一无藏身之地,二无生活来源,以乞讨为生,“他的头脑里只有一个念头:‘吃’”。“有时从四处乞讨来的食物够吃时,他可以一连四、五天躲着不出来。”他是病残得什么都不能做吗?不是的,他的躲藏和逃生本领很强。为了躲避宪兵,“他马上变得矫捷起来;为了找到藏身的地方,他简直象神话里的怪物那样灵敏。”他的双臂出奇地有力,可以单凭手腕的力量就能爬到堆放草料的顶楼上。“
他的来历人们不知道,是弃婴,“从小靠慈善施舍长大,没有受过任何教育。”一开始人们没有抛弃他,施舍给他衣服食物,使他慢慢长大。后来由于车祸使他成为残废,靠着乞讨勉强延续着生命。天长日久,他和人们从不交往,“也不爱任何一个人”,所以人们厌恶他,不愿意再施舍他,实在饿急了,就偷了希凯大爷的鸡,被宪兵抓走,直至饿死。人们为什么不再施舍他,“女人们站在各自家门口发表意见:‘’大家总不能整年养着这么一个一事不做的人啊!”
他的悲剧不仅仅是社会造成的,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自尊,因而也不可能自力,最后被社会抛弃,也是情理这中的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