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十重戒,也叫波罗提木叉,是什么意思

菩萨十重戒,也叫波罗提木叉,是什么意思

波罗提木叉(梵语 pratimok〇a 或 pratimok〇a,巴利语patimokkha),佛教术语,又作波罗提毗木叉、般罗底木叉、喇底木叉。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

其中又包括波罗夷、僧残、不定、舍堕、单堕、波罗提提舍尼、众学、灭诤法等八种,在释迦牟尼生前,曾经说过,在他灭度后,僧伽应当以波罗提木叉为师。

间叙

佛教僧团每半个月要会集一处,称为布萨。在布萨中,由上座长老负责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以提醒僧众随时遵守戒律。违反戒律的僧侣可在会中提出忏悔,而假如同修僧侣有违反戒律之处,也可在此提出,由僧伽大会作出判决,此称为布萨羯摩。

详解

意译分别解脱、随顺解脱、正顺解脱、处处解脱、保得解脱。亦称“戒本”,意为解脱烦恼的必由之路。

若受持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等禁戒,于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七支罪一一解脱,故名分别解脱;依戒而解脱生死轮回,顺应涅盘境地,故名正顺解脱、随顺解脱。又依戒修行肯定能得到解脱,故名保得解脱。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

《五分律》卷十八载:“波罗提木叉者,以此戒防护诸根,增长善法,于诸善法最为初门故,名为波罗提木叉。复次数此戒法、分别名句,总名为波罗提木叉。”此中,数此戒法、分别名句者,谓戒有波罗夷、僧残、不定、舍堕、单堕、波罗提提舍尼、众学、灭诤等八种类别。

依佛教僧团戒律,每半月即朔望之日诵戒忏罪(布萨),上座比丘诵此波罗提木叉,听众中没犯戒者则默然不语;若有犯者,要在大众前发露忏悔。

扩展资料

菩萨十重戒

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淂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 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菩萨十重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波罗提木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0-31
  十重禁戒乃大乘菩萨严厉禁止作犯之十种波罗夷罪。又称十重波罗提木叉、十波罗夷、十不可悔戒、十重禁、十重戒、十无尽戒、十重。相对于四十八轻戒而言。即: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嗔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不论自行,或教唆他人行事,皆为其所禁。十重禁及四十八轻戒则被视为释尊成道之初一时之制戒,故犯此十重禁者构成破门罪,即为犯波罗夷罪,丧失佛教徒之资格。
  杀戒
  即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乃十恶业之第一,五戒之一,八戒之一,十戒之一。大乘佛教为避免杀生,而禁止食肉,更进而以放生为其积极表征。依大智度论卷十三之说,诸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世间惜命亦为第一。断人畜之生命,不论亲自下手杀,或教人杀,皆属同罪。比丘杀人,犯四波罗夷,自杀则结偷兰遮罪;自伤形体,结突吉罗罪;杀害畜生,得波逸提(忏悔罪)。凡犯杀戒者,死后将堕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即使生于人间,亦不免多病短命。
  不杀生系依慈悲心及避免犯下杀生恶业二理由。从原始佛教至大乘佛教,皆强调之,更成为佛教徒最重要之实践德目。于印度,多有立于佛教立场实行不杀生之国王。我国佛教,于梵网经、金光明经、涅盘经、楞伽经等诸经中,所说不杀生、不食肉之教导,影响甚钜;又儒家亦倡说恻隐之心为‘仁’之端,慈爱普及于禽兽,故古来行仁政之君主,亦敕禁杀之令,以示博爱之德,多行于斋会之时,或灵刹附近。佛祖统纪卷五十二放生禁杀条,列举各种禁止杀生之例。如梁文帝、北魏献文帝、隋文帝、宋真宗等曾行禁杀、放生;又如智者大师曾化导一千余处,令舍弃渔捕;另如四明之延庆法智法师每年以放生庆祝佛诞。

  盗戒
  不与而取,称为偷盗。新译作不与取。乃力取或盗取他人财物之意。于身、口、意十种恶行为(十恶)中,与杀生、邪淫同属身业。偷盗为戒律所严禁,若犯偷盗,严重者如盗五钱以上,则犯波罗夷罪(如断头之重罪),在十恶、五戒中,为仅次于杀生之重罪。据旧华严经卷二十四‘十地品’之说,偷盗之罪能令众生堕于三恶道,若生于人中,亦必得二种果报,一为贫穷,二为失财不得自在。

  淫戒
  又作欲邪行。为十恶之一。即在家者不可为之恶行之一,以男性而言,指与妻子以外之女性行淫,又虽与妻子,但行于不适当之时间、场所、方法等,亦为邪淫。据中阿含卷五十晡利多经载,邪淫者必受现世及后世之恶报。

  妄语戒
  十恶之一。又作故妄语、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欺。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妄语戒为五戒、十戒之一。据四分律卷十一所载,妄语为波逸提(必须向众僧忏悔之罪),此系小妄语(虚伪不实);另据同书卷二载,未至菩提而妄言得菩提(即妄称证得佛道)者,即犯波罗夷(为教团驱逐之大罪),此系大妄语(未得言得,未证谓证)。此外,据大智度论卷十三载,犯妄语戒而无惭愧心者,自断于至涅盘及生天之道,并有口气臭、善神远离等十种罪过,此称为妄语十罪。
  佛教以“杀、盗、淫、妄”为“四根本性罪”。关于“妄语”,《论》云:“妄语者,不净心欲诳他,覆隐实,出异语,生口业,是名妄语……妄语之人先自诳身,然后诳人。以实为虚,以虚为实,虚实颠倒,不受善法,譬如覆瓶,水不得入。妄语之人心无惭愧,闭塞天道涅盘之门。……实语之人,其心端直。其心端直,易得免苦,譬如稠林曳木,直者易出。”后沿用其义,指说假话,胡说。如《梁书·何远传》:“每戏语人云:‘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以一缣。’众共伺之,不能记也。”
  由前世妄语,今生所得之二种报。据法苑珠林卷七十之记载,即: (一)多被诽谤,指因前世不务诚实,妄语无信,故感得今生多被他人诽谤。(二)为人所诳,指因前世专以妄语欺诳于人,故感得今生为人之所诳惑。

  酤酒戒
  酒乃迷乱起罪之根本,故大小二乘、道俗七众俱禁之。依四分律卷十六所载,佛陀于支陀国时,沙伽陀诣拘睒弥主之家受饮食,主人奉以黑酒,既饮而还,于归途倒地呕吐。佛即知之,遂制比丘饮酒之戒,若违禁者,犯波逸提。佛更为说饮酒之十过,即颜色恶、少力、眼视不明、现嗔恚之相、坏田业资之法、增致疾病、益斗讼、恶名流布、智慧减少、死堕三恶道等,称为饮酒十过。

  说四众过戒
  十重禁戒之第六戒。即为防患谈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之过误所制立之禁戒。又作说四众名德犯过戒、说在家出家菩萨戒、说他罪过戒。略称说过戒。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二说明此戒之制意,谓说四众之过,能坏信心、招致重衅、背三宝之恩德,故宜制戒以禁之。优婆塞戒经卷三受戒品以此戒为优婆塞六重法之第五,第六为酤酒戒;依义寂菩萨经菩萨戒本疏卷上之意,此戒与酤酒戒对在家菩萨而言,是为重戒,对出家之比丘而言,则属轻罪。

  自赞毁他戒
  指赞叹己德而讥毁他人。菩萨十重禁戒之第七为自赞毁他戒。三卷本大般涅盘经卷上列举七种胜法,其中即有‘见非同学,不生憎嫉’之语。菩萨地持经卷五、优婆塞五戒威仪经、菩萨戒本(昙无谶译)等以自赞毁他为四波罗夷之一,菩萨善戒经则列为八波罗夷之一。
  据梵网经卷下载,佛弟子若自赞毁他,又教唆他人自赞毁他,例如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等各种毁损他人之作为,则菩萨应本大悲心代一切众生承受所加之毁辱。修行者应以恶事自向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而遮隐他人好事,致令他人受毁者,即触犯菩萨波罗夷罪。

  悭惜加毁戒
  显教十重禁戒之一。又作悭生毁辱戒、悭惜财法戒、故悭加毁戒、悭戒、不悭戒。即制止悭惜财、法,不给与他人之所求,且反加毁辱之戒。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而菩萨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辱骂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嗔心不受悔戒
  十重戒中之第九戒。又称嗔不受悔戒、嗔不受谢戒、故嗔戒。即为防止起嗔恚心而不受他人悔谢所设之戒条。 ‘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缘、嗔法、嗔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中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另于法藏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明制此戒条之十意,即:(一)嗔心于惑中为最重。(二)成恶业道、恶趣因。(三)烧灭宿世诸善根。(四)能结大怨,累劫难解。(五)由此能害诸众生。(六)能作无间罪。(七)能障菩萨忍波罗蜜。(八)害诸菩萨大悲心。(九)令所化众生皆舍离。(十)具足成就百千障。此外,菩萨地持经卷五、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优婆塞五戒威仪经,及昙无谶所译菩萨戒本等,均以之为四波罗夷之一,菩萨善戒经视为八重法之一,菩萨内戒经则说为四十七戒之一。

  谤三宝戒
  显教十重禁戒之一。即禁制诽谤佛、法、僧三宝之戒。又作毁谤三宝戒、助谤三宝戒、谤乱正法戒、诽谤戒、谤菩萨法戒、邪见邪说戒。依胜庄之梵网经菩萨戒本述记卷二之说,诽谤三宝者,即谤佛非一切智者、佛亦非实者、谤十二分教及四谛等教法、谤世间无真阿罗汉与菩萨僧。又据法藏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二,此戒之制意有业道最重等十义。盖此戒为昙无谶译之菩萨戒本、菩萨地持经卷五方便处戒品及菩萨善戒经等所说之谤乱正法戒,即拨无因果、毁呰三宝、诽谤大乘等,均属重罪。

  波罗提木叉(梵语 pratimok〇a 或 pratimok〇a,巴利语 patimokkha),佛教术语,又作波罗提毗木叉、般罗底木叉、喇底木叉。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其中又包括波罗夷、僧残、不定、舍堕、单堕、波罗提提舍尼、众学、灭诤法等八种,在释迦牟尼生前,曾经说过,在他灭度后,僧伽应当以波罗提木叉为师。
  间叙
  佛教僧团每半个月要会集一处,称为布萨。在布萨中,由上座长老负责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以提醒僧众随时遵守戒律。违反戒律的僧侣可在会中提出忏悔,而假如同修僧侣有违反戒律之处,也可在此提出,由僧伽大会作出判决,此称为布萨羯摩。

  详解
  意译分别解脱、随顺解脱、正顺解脱、处处解脱、保得解脱。亦称“戒本”,意为解脱烦恼的必由之路。
  若受持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等禁戒,于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七支罪一一解脱,故名分别解脱;依戒而解脱生死轮回,顺应涅盘境地,故名正顺解脱、随顺解脱。又依戒修行肯定能得到解脱,故名保得解脱。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
  《五分律》卷十八载:“波罗提木叉者,以此戒防护诸根,增长善法,于诸善法最为初门故,名为波罗提木叉。复次数此戒法、分别名句,总名为波罗提木叉。”此中,数此戒法、分别名句者,谓戒有波罗夷、僧残、不定、舍堕、单堕、波罗提提舍尼、众学、灭诤等八种类别。依佛教僧团戒律,每半月即朔望之日诵戒忏罪(布萨),上座比丘诵此波罗提木叉,听众中没犯戒者则默然不语;若有犯者,要在大众前发露忏悔。
  [参考资料]:《毗婆尸佛经》卷下;《善见律毗婆沙》卷七;《中阿含》卷三十六〈瞿默目犍连〉;《大般涅盘经》卷四;《梵网经》卷下;《摩诃僧祇律》卷一;《优婆塞五戒威仪经》。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波罗提木叉,是戒律。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
  《佛说梵网经》菩萨十重戒:
  第一杀戒。……
  第二盗戒。……
  第三淫戒。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四妄语戒。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五酤酒戒。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六说四众过戒。若佛子。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悲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七自赞毁他戒。若佛子。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自向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八吝惜加毁戒。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而菩萨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九嗔心不受悔戒。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缘嗔法嗔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中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十谤三宝戒。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鉾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此十重戒为大乘戒的最重过患,若大乘菩萨犯此法,则构成波罗夷罪。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10-31
波罗提木叉,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其中又包括波罗夷、僧残、不定、舍堕、单堕、波罗提提舍尼、众学、灭诤法等八种,在释迦牟尼生前,曾经说过,在他灭度后,僧伽应当以波罗提木叉为师。
相似回答